简介
首页

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

第八章 反思才是成功之母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有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事实上,失败就是失败,它生不出成功这个儿子。唯有学习和反思才能让人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自省,一步一回头地自省,并将自省的结果铭刻于心付诸行动,才是成功之母。这恰恰是周鸿祎的优点。

杜月笙曾对一个朋友说:你原是条鲤鱼,修行500年跃过龙门变成龙了;而我原来只是条泥鳅,先修炼1000年变成了鲤鱼,然后再修炼500年才跃过了龙门。倘若我俩一起失败,你还是条鲤鱼,而我可就变成泥鳅!

有些东西就是不公平,比如被抓住的贪官若是查查背景,大多是那些出身普通、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奋斗而来的,为什么会这样?世界上往往会形成政治家族,又是为什么?传统思维很容易将之简单归结为官二代或者官官相护的结果。但实际上,如果把政治看作一个跟钟表、厨艺、木工等一样的行业时,就会发现政治传承是很正常的,原因不是权力的世袭,而是知识和经验的传承。

政治家的儿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如何争取选民、需要怎样造势、策划怎样的竞选主题等,当然也包括怎么权衡,如何自保。

周鸿祎在背景上天然是有缺陷的,父亲是普通地质职工,在早期教育上没法给予其政治和商业知识。反观马化腾,父亲是深圳盐田港的财务总监,老妈开奔驰车去给儿子的公司做账。因此,小马哥肯定是在少年时代就比周鸿祎更早地知道到底什么是钱,什么是商业,见识上就先胜了一筹。

与张朝阳和李彦宏比,周鸿祎则缺少留学经验,似乎学历稍显不足。这两位都是海归,在海外留学的时候不仅长了见识,而且有了人脉。张朝阳第一笔融资来自尼葛洛·庞蒂,他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钱给得不是很多,但他给张朝阳的不仅是钱,更重要的是知名度。在90年代末的中国互联网,这是最珍贵的资源。

周鸿祎的创业显然要艰辛得多。像美国模式那样做门户,他没那么多钱。当然,后来他说那是他不屑于抄袭。他后来从自己最擅长的软件,而不是网络服务业入手,很大原因其实就是做软件成本低。但是网络实名因为没有美国的成功先例,而且他也没有知名度和人脉,所以不得不费尽口舌去跟人解释,再加上不善于沟通,一开始idg赏识他的人其实并不多。

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形成了他某种程度上的自卑感。但他又清楚自己的天赋和能力,于是,他本能的反应就变成这样一种张扬的个性,为的是努力向外界证明自己。但正如我们前面所看到的,因为知识的积累需要自己去探索,草根的奋斗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更要加倍努力、加倍谨慎。恐惧可能在某些时候让人错过一些重要的机遇,但也正因为恐惧,人知道自己个体力量的微小,会更愿意团队协作。任正非就直言自己非常不自信,所以才形成了华为独特的文化。

有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事实上,失败就是失败,它生不出成功这个儿子,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不过是阿q式的自慰而已。

唯有学习和反思才能让人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自省,一步一回头地自省,并将自省的结果铭刻于心、付诸行动,失败才能成为成功之母。这恰恰是周鸿祎的优点。

周鸿祎在进入雅虎之前的“心路历程”,大抵可分为研究生毕业前和研究生毕业后两个阶段。

毕业前:理想之光照进了心里

大学以前的周鸿祎看起来丝毫没有成功人士的特征。

他家境普通,有点儿天分但心理素质很差。比如那次具有关键意义的全国物理大赛,集训的时候一切正常,但在大赛前一天晚上,他紧张得一夜没睡。失眠的结果就是第二天头脑昏昏沉沉。那一年题并不难,可是集训队里跟他一样排名最靠前的同学都没考好,反倒是平常并不显山露水的同学拿了第一。

跟很多人一样,十六七岁的年纪,他也很难有颗平常心。甚至,他可能比很多人还容易走极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虽然错过了保送北大的机会,但二等奖也是很好的成绩了,虽然失望和遗憾,但也不至于沮丧、消沉到连高考都不想考的地步。

问题在于他一方面自视甚高,一方面又缺乏自信。前者是因为发现了自己某方面的天赋,觉得自己非池中之物,看着未来那道龙门跃跃欲试。后者则是因为他偏科严重,如果高考,必然拉低总成绩。

他走极端也不是高考这一回。他当年本来考上了重点中学郑州一中,但白天瞎玩,晚上还彻夜卧谈,结果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考得一塌糊涂。一般励志的故事是主人公后来卧薪尝胆、奋起直追,最后夺回第一。但是周鸿祎这个时候却转学了。

转到离家比较近的普通中学,他又变成了个宝贝。可是这一去他还不知道谦虚,拿了第一名之后还得意扬扬,结果全班同学对他都不是很友好。他只好跟外班同学玩,因此也没在高中阶段交到真正的朋友。

人无完人,周鸿祎更不是完人。跟多数人相比,周鸿祎有明显的缺点,例如少年和青年时容易激动,容易走极端,情绪不稳定,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社会交往能力差,偏科,不受权威管制,早年喜好江湖义气等。

但这都不要紧,他还是一路跌跌撞撞地闯进了中国互联网世界。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早在高中的时候他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了专业目标:计算机在哪里,他就到哪里。

而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的时候,还是随波逐流,听父母老师的,没有自己的主见。在高中阶段,他读了《中国青年》的文章就确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创业,而不是打工。

2.为了这个理想,他对自己的散漫行为作了修正。

他在整个本科生涯学习都很刻苦,而不只是凭借那点儿天赋混日子。他是真为了计算机废寝忘食。

专业基础打得越扎实,人就走得越远。产品越复杂,对专业基础要求越高。他在计算机软件方面基础扎实是有例子的。

2010年10月份,3q大战前期,360推出隐私保护器,曝出qq软件扫描用户硬盘,引起全国关注。当时,金山也出了一款金山隐私保护器,目的是为了侧援腾讯,给腾讯减轻压力。那天夜里11点,360公司二楼大会议室灯火通明,骨干技术人员到场,周鸿祎和齐向东也在现场。周鸿祎亲自在电脑前操作金山的隐私保护器,跟技术员讨论金山隐私保护器的实现原理。

周鸿祎是能够跟程序员对话的,所以在产品上其他人糊弄不了他。这或许就是腾讯比较忌惮周鸿祎的地方:360不仅聚集了知悉windows底层的安全技术高手,周鸿祎自己也精通技术。

安全软件在操作系统底层发现安全威胁后,不同品牌的安全软件会同时响应,这个时候就要看谁反应快,肯定会发生冲突,如同不同公司派出的两个保镖在东家遇到陌生人袭击的时候,都会往前冲,但谁武功高强谁就能把陌生人擒住,同时还能抑制竞争对手的表现。尽管周鸿祎曾多次向腾讯表示自己不是对手只想合作,但总被当成客户端的最大竞争者。

当然,这反过来也证明了周鸿祎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同时印证了我们前文所说的,优秀要靠专注地积累能量。

3.从大学起,他自创了一套“脑力体操”。

看到别人做出一款软件,他就会想:如果我做,我会怎么做。尽管他没有真正去做这些项目,但是相当于沙盘推演了一遍。他不断寻找这样的问题,跟团队、同学和认识的相关的人去讨论。

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自己可以做项目,但是你很难做到比别人多10倍的项目。那么,这种“脑力体操”就很重要了。带着问题去实践,然后再去看书学习,效果就非常好。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把这种“脑力体操”升级了。

自己做过的项目,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反过来再仔细琢磨。因此,周鸿祎对达成目标的工具和方式很挑剔,这表现为他在产品和营销等方面的不妥协、追求极致。有时候下属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但他很反对这种想法。严格的要求、挑战式的对话,必然令一些习惯和风细雨的人受不了。但这就是他的方式——他变得优秀,也能让企业变得优秀的方式。

同时,在“脑力体操”的训练中,重复犯错的概率大大降低。虽然此后他还是不断犯错,但都是新问题,而不是一味在老问题上纠缠。比如吸取了“被专政”的教训,他再也没说过什么违心的假话,对媒体也比较坦诚。后来创业期间,因为性格过于直率他甚至还受了不少白眼和欺骗。

当然,有些缺点的弥补需要的时间长,比如不够专注,比如脾气大些。这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走向成熟的过程。

4.突破个人的有限性,获得搭建平台的能力。

因为会反思,他知道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从满世界“投机取巧”的所谓创业重新回到学校去拿学位;毕业后为了弥补自己资源、见识等各方面的不足,他去了北大方正学习;事实上,卖掉3721进入雅虎这样的跨国巨头做高管,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学习。

打工打得好,也是一种创业,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自己搭建平台的,大部分是在建立好的平台上做事。周鸿祎是极少数能够搭建平台的人。这得益于他在专业上和社会性上的不断提高。

他曾做过卡氏16种人格测试,智商判断力得了满分,但评估报告却不乐观,因为他的得分很极端。想象力特别好,但守恒性、专注性都不太好,老师认为他很难适应陌生环境,不太容易成功。但“脑力体操”弥补了这一短板,成了他一路闯荡而不至于“落草”的法宝。

找到自己的缺点,去补;明了自己的优点,去做。成功只是结果。

毕业后:理想之光照进了现实

从进入北大方正的时间算起,周鸿祎经历了中国互联网发生的几件大事。

第一是风险投资(vc)进入了中国。风险投资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助推者,最早的当属idg。

第二是中国域名的战争。当时爆发了一个关于cnnic是不是该做中国域名的争论。这同时开启了一场对中国几百万家中小企业的市场教育活动,让他们明白如何利用互联网更方便地获取信息,让客户找到你。3721贡献巨大,百度和阿里巴巴也功不可没,特别是阿里巴巴,此后将这一普及活动发扬光大了。

第三是门户网站的上市。对于中国互联网,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四是sp(移动增值服务提供商)行业出现。当时中国互联网还没有找到收入模式,股价低迷。中国移动做了一个开放平台,让企业可以sp接入,某种程度上拯救了中国互联网。

第五是网络游戏。sp昙花一现,是网络游戏把中国互联网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丁磊,特别是陈天桥和史玉柱,他们前赴后继,把网络游戏做成了“印钞机”行业。

第六是国际公司进军中国。雅虎算是第一家动作比较大的,收购了3721。

2003年,互联网的低潮刚刚过去,雅虎在中国的发力、发展,直到后来跟阿里巴巴高达10亿美元做的交易,对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进程都影响深远。如今观之,在雅虎和阿里巴巴的那场交易中,表面上看马云占了便宜,实际是被占了便宜,为那40%的股权,后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是就像周鸿祎卖掉3721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样,马云的这个代价也是宿命。

马云有两件事对周鸿祎启发甚大,一个是淘宝利用免费策略干掉了e bay中国(电子港湾),将国外的互联网公司斩于马下;另一个是借助与雅虎的合作,将阿里巴巴、淘宝和支付宝连成了一个商业帝国的基石。

这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马云成了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符号。

往后,百度在中国超越谷歌,上市,变成中国搜索引擎的老大,再次证明中国互联网还是属于中国公司的地盘,给了很多创业者信心。

至于再往后web 2.0在中国的热潮,以博客中国、天涯为代表,一群理想主义者冲进了围城。虽然他们的尝试最后都没有取得所谓盈利上的成功,但的确给中国互联网带来了创新和活力。这属于风投的第二次热潮。

在这样一个暗潮涌动的时代,周鸿祎参与到了大部分重大事件之中。是什么让他虽然碰得头破血流但没被颠出局?还是缘于他能不断反思。

因为反思,他虽然进入北大方正不到一个月就被赶到了新疆,但再也不好高骛远了,而是沉下心去观察,认认真真做了几款产品,人也不那么张狂了。去新疆之前,他把笔记本退给了公司,自己攒了一台:奔腾7,16兆内存,15寸屏,配了光驱能播vcd,花了6000元钱。因为反思,他才在回到北京后从小事做起,甚至把别人不屑于做的东西做得挺漂亮。也因为反思,他才能在飞扬失败后开启3721的大门。

但是反思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你要面对自己的过去和缺点,甚至必须面对自己的失败。

放弃飞扬的时候,正值他在新疆做的项目遇到一些麻烦需要改进。因为是几千万的大客户,如果不解决后果很严重,于是周宁指定他亲自去搞定。听到周宁说“飞扬你就不要做了”,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的孩子被人“抢走”一样,他也曾痛哭过一场。

但可以说,他做3721时的互联网世界观,与飞扬失败后的反思是分不开的,他后来反复提到过这一点。重视产品的商业化、重视合作与渠道,把团队从不到几个人的家庭作坊发展到公司内部孵化,他收获颇多。

反思也是阶段性的,是随着经历成长的。有些道理浅一点儿,一次就看清了,可以杜绝。但有些东西潜藏太深,而且事关对自己基本的判断,对这样的问题反思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比如恐惧、偏执、不专注。

于是,错误还会继续犯,有些错误可能比之前的还要严重。

周鸿祎当时把3721的软件做得如此复杂,以至于连用户自己都卸载不了。他在用户体验上犯的大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后台的程序员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几乎下意识地守地盘的举措。超强的技术被周鸿祎当成了护城河。

3q大战的时候,有人写了一篇文章《流氓的背后是敏感词》,文中写道:

现在很多人认为是3721当年耍流氓,但事实上是cnnic以所谓的官方身份,通过试图颁发政府规范的方法争夺3721市场。对于被压制一方的创业者,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技术上的手段先予以反制,也就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流氓软件。最近周鸿祎在公开信中说到“被冤枉的愤怒让我几乎要冲过去决斗”,大概就是如此。

这倒是不夸张,当年最早的一批用户是主动安装3721的。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上一个网站是有困难的。今天我们可以搜索一下xxx,第一结果就是,而当年只能靠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输入进去。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去网吧上网都得带上那个网址本的窘况。在地址栏输入中文,确实方便了一些用户。如果没有后半段的流氓软件大战,这不能不说是个好的创新。

敢于直面自己的不完美

事隔多年,周鸿祎对3721作过深刻的反思。

他认为3721有两大难以抹去的污点,其一是安装插件这种方式对用户造成过多的打扰;其二便是跟百度、cnnic互删软件,将软件故意做得难以卸载。

他是多年之后才知道当时百度的流量远远不如3721的。甚至在2004年左右,百度的流量都无法与3721相比。他去找李彦宏谈合作的时候,李彦宏却摆出一副“天下尽在掌握中”的架势。

后来有人估计了一下,3721的流量大概能排到当时的前三或者前四名。当时在263公司担任要职的田健来找他谈合作,他无偿给了263收费邮箱一些推广资源,对263邮箱的帮助就很大。正因为看到了3721流量的威力,田健才毫不犹豫地加入了3721。

遗憾的是,周鸿祎对此浑然不觉。因为不自信,他硬是被李彦宏唬住了。

其实这不能都怪周鸿祎。他第一次把企业做得像个样子,产品经理的角色刚刚及格,哪能这么快就转换到“谈判专家”的角色上?况且,他本来性情就直,没多少城府,还以为别人都跟他一样呢。

问题在于,作为投资方的idg此时也乱了方寸。原因则是3721的成长已经超过了他们的预期,遇到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一样陌生。

毕竟,他们也才进到中国这个市场不久,大家对行业前景都看不清楚。连久经沙场的投资人、领路人都糊涂了,周鸿祎能不慌、能自信吗?

如果当时他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那么3721的定位与前程也许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但他对彼时的格局判断不清。

他此时离一个成熟企业领导者还有不小的距离。一个成熟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是前瞻性,且不是仅对某一单一产品的前瞻性,而是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前瞻性。他当时的不自信恰恰是因为缺乏前瞻性,心里没底。说到对自己心里那个商业帝国的思路及笃定,他此时还不及马云。

如前所述,在谈收购的时候,因为恐惧,他的立足点也有偏差,看重的是如何借重合作方的资源和平台来打击对手,求得生机,而不是注重3721自身内在的发展需求。忽视战略目标,3721所犯的错误与合作方雅虎一样。

2003年上半年,周鸿祎也曾寻求和谷歌的合作,但各种途径均告失败。后来他好不容易认识了个人,说是给他10万美元就能约到美国某政要,而他也是谷歌董事会成员。周鸿祎咬咬牙,给了钱。

于是,在硅谷的一个饭馆里,周鸿祎见到了美国政要,他带了当时谷歌排名前几号的人物。但因为语言不畅,双方只能简单交流,加之谷歌当时对中国市场并不重视,所以态度有些傲慢,谈话也就不咸不淡。

美国不是中国,美国政要对谷歌的影响力有限。于是周鸿祎银子花了,自尊心还受了很大伤害。idg内部其实也有人提议上市,但遭此一击,周鸿祎对海外上市已是心存畏惧。

再说那几个收购3721的本土大佬。新浪创始人之一的林欣禾与周鸿祎在硅谷见面,周鸿祎对他印象非常好,但又认为对于门户来说,企业业务不是重点,所以放弃了。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与他谈判的结局和原因类似。

最后周鸿祎决定把3721卖给跨国企业,其实还有另一层原因:跟国内公司合并,大家都是创业者,而且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相处起来麻烦;卖给海外公司,国内就自己说了算了。他此时当然还预料不到进入雅虎之后的遭遇。

从这里能看出周鸿祎对收购之后的地位非常看重。反过来看,不管是新浪、搜狐还是马云的阿里巴巴,当时对价格、地位甚至股份都没他那么在意。这本身也是他不自信的表现。

处于心理弱势的人,会更多地寻求外在条件上的安全感。最终卖给雅虎,除了价格,还有周鸿祎虚荣心的满足,那种被主流认同的虚荣心:雅虎是第一大互联网公司,如日中天,它花这么大代价买了3721。

反思成为习惯

人无完人。周鸿祎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个狂傲不羁的家伙,但事实上,他只是个不完美却渴望成功和认同的普通人。

可是谁的青春不迷茫?谁不是从年少、幼稚和怯懦走向年长、成熟和勇敢的呢?

这个时代诱惑又多,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人,太少。越优秀的人欲望越多,越聪明的人,越安不下心。想要的太多,跑得太远,最后会累得烦躁而不宁。自以为有志气,可往往只是欲望。

周鸿祎身上的缺点不比一般人少,甚至比许多人还极端。但他比许多人强在能把优点发挥到极致,其中一个优点就是善于反思。这种反思已经变成了他的一种行为习惯。就连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他都隔一段就回头梳理一遍思路。在企业家里都极为少见。

所以,不要害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重要的是能否变得好一点儿,再好一点儿。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