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国名人故事

春秋第一相管仲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管仲,又称管敬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郡颍水之滨人。管仲出身贫贱,曾与好友鲍叔牙一起经商,在坎坷的生活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果没有被后人传为美谈的管鲍之交,那么我们在这里很有可能就看不到管仲的名字了。

管仲曾经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但是在齐国以后的政治斗争中,两人却暂时分手了。因为在春秋时期齐国第三个君主襄公是个昏暴之君,在他 统治时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了避难陆续外逃;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逃到了莒,公子纠在召忽和 管仲的帮助下逃到鲁国。在此之后,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公子无知被立为齐君,无知也是个昏暴的人,不久就被雍林人杀掉。这时,公子小白在国内贵族国 氏、高氏的帮助支持下乘机从莒返国,去夺取君位;鲁国闻知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夺取君位,并派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国的途中把他杀掉。管仲路遇公子小 白,放箭射中他的带钩,小白应弦而倒,用装死骗过了管仲的追击,并抢先赶回齐国,夺得了君位,他就是春秋第一个赫赫有名的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立刻发兵攻打鲁国。这年春天,双方在乾时兵戎相见,鲁国兵败,公子纠被杀,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谋士也成了齐桓公的阶下囚。鲍叔牙力劝桓公放了 管仲,并推荐说管仲是个难得的治国之材,应委以重任。他甚至要求使管仲代替自己的卿位置,并甘愿作他的下属。齐桓公对管仲的博学多才早有所闻,经鲍叔牙的 力荐,对他更为赏识,于是齐桓公不计前嫌,答应了鲍叔牙的请求,将管仲任命为卿,并尊称他为“仲父”,管仲也不负齐桓公所托,助其成就了千秋霸业。

齐桓公晚年,渐渐对管仲有些疏远,而开始接近一些奸佞小人。这使管仲很担忧,民间流传有一个管仲预见的故事。说的是管仲病了,桓公去看他,让他不要担心国事,安心养病就好,要是有担心的事,就说出来。

管仲见齐桓公态度诚恳,便忧心忡忡地说:“好吧,既然主公愿意听,我就说出来自己的担忧。”

齐桓公问道:“仲父,不知你为什么担忧?”

管仲说:“但求主公今后不要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几个人,最好让他们远离您的身边。”

齐桓公说:“这我就不懂了,像易牙这样的人连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我吃,像竖刁这样的人为了在我身边侍奉,宁可自阉当太监,而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 可以帮助我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多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不肯离开我去奔丧,这些人如此忠心耿耿,怎么用得着去提防呢?”

管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主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能不爱怜,都肯杀死,难道他不会杀主公吗?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肯残害,难 道他不会去残害主公您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和他本人的做人的根本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自然会善始善终,不是靠外力所能改变的。所以, 我只求主公看在国家社稷的份上,三思而行!”

齐桓公对管仲的人品是很信服的,等到管仲死了以后,齐桓公按照管仲生前所提醒的,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等打发出宫。但易牙等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却觉得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好不容易熬过三年,还是把易牙等人找了回来。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等人便大肆活动,放出谣言,说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然后封锁宫廷与外界的联系,不准任何人给齐桓公送吃的东西,齐桓公悲叹道:“都怪我没听管仲的话啊!”

管仲治齐40年,实行一系列改革内政外交的重大措施,使齐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势。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 一个国家。他对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挟天子以命诸侯,从而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对内实行改革,发展工商渔盐冶铁,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 地的好坏分出等级来征收租赋。“作内政而寓军令”,寓令于民,扩大了齐国之兵源,增强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了加强统治力量,管仲说服齐桓公举贤任能,制 订选拔人才的制度,士经3次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即上卿助理。他还将齐国分为15个士乡和6个士商乡,各司其职,治国之道。

管仲认为礼、义、廉、耻是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称为“四维”,“四维不张,国乃死亡”。

管仲得以名列高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后人曾总结他的思想,并假托其名,写的《管子》一书。

《管子》一书是先秦典籍中保存我国古代经济思想资料最为丰富的著作。现存的《管子》一书,是西汉末年间刘向从他所收集的564篇中删除重复而编辑的,后又遗失10篇,实际仅剩76篇。

《管子》一书从政治、经济到意识形态领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提出了管理国家,统治人民的理论和原则。“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管子》经济思 想的理论基础,他主张“令顺民心”,认为“授有德”,“务五谷”,“养桑麻,育六畜”,是实现“国安”、“食足”、“民富”的主要途径;认为“政之室也” 是对百性“予之为取”,“量民力”、“不为不可成”,强调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使民各为其所长。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