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春秋左传今注今译

卷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桓公

桓公元年(公元前七一一年)

经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传 元年春,公1即位2,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3,公许之。

今注

1 公:指桓公;名轨,为惠公的儿子,隐公的弟弟,母仲子。谥法,辟土服远曰桓。《史记·鲁世家》说他名允。

2 即位:行即位的典礼。

3 卒易祊田:此事已见隐公八年。

今译

元年,春,桓公行即位典礼。桓公即位后,修治鲁国与郑国的和好,郑人请求恢复周公的祭祀,完成祊田的交换,桓公允许了。

经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

传 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1,为周公祊故也。

今注

1 以璧假许田:璧是玉璧。用璧来假借许田。

今译

三月,郑伯用玉璧来假借许田,为的是交换祭周公的祊田。

经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传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1,结祊成也2。盟曰:“渝盟无享国3。”

今注

1 越:经所云之垂,一名犬邱,在今山东省曹县北三十里。而越在垂左近。

2 结祊成也:为的是完结用许田与祊相换的事件。

3 渝盟无享国:这是盟辞。若变易此盟,就不许享有国家。

今译

夏,四月,丁未,桓公与郑伯盟誓于越,以完成许田与祊田交换的事件。盟辞说:“若是变易了这个盟誓,就不能享有国家。”

经 秋,大水。

传 秋,大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1。

今注

1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广平之地出水,并非泉水涌出,则为大水。

今译

秋,发生大水。凡是广平的地上出水弥漫,就叫作“大水”。

经 冬十月1。

今注

1 此经只剩三字,后人遂有种种的忖测之辞,我则以为这竹简因年久而朽烂,遂余下三个字,并无特别的说法。

传 冬,郑伯拜盟1。

今注

1 拜盟:拜谢越之盟。

今译

冬,郑伯来拜谢越的盟约。

传 宋华父督1见孔父之妻于路2,目逆而送之3曰:“美而艳4。”

今注

1 华父督:是宋国的卿,为宋戴公之孙。

2 于路:在路上。

3 目逆而送之:先看见,一直用眼送她到远处。

4 美而艳:貌美而姿色鲜艳。

今译

宋国的华父督在路上碰见孔父的妻子,眼看着她走近又一直目送她走远,说:“貌美而姿色鲜艳。”

桓公二年(公元前七一○年)

经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传 二年春,宋督1攻孔氏2,杀孔父而取其妻3。公怒4,督惧,遂弑殇公5。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6,会于稷7,以成宋乱8,为赂故,立华氏9也。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10,民不堪命11,孔父嘉为司马12,督为大宰13,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14于郑,而立之以亲郑15,以郜大鼎16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17。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18,非礼也。臧哀伯19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20,以临照百官21,犹惧或失之22,故昭令德23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24,大路越席25,大羹不致26,粢食不凿27,昭其俭28也。衮29冕30黻31珽32,带33裳34幅35舄36,衡37383940,昭其度41也。藻42率43鞞44鞛45,鞶46厉47游48缨49,昭其数50也。火51龙52黼黻53,昭其文54也。五色比象55,昭其物56也。钖57鸾58和59铃60,昭其声61也。三辰旂旗62,昭其明63也。夫德俭而有度64,登降有数65,文物以纪之66,声明以发之67,以临照百官68,百官于是乎戒惧69,而不敢易纪律70。今灭德立违71,而置其赂器72于大庙,以明示73百官,百官象之74,其又何诛75焉?国家之败由官邪76也,官之失德宠赂章77也。郜鼎在庙,章孰甚78焉?武王克商,迁九鼎79于雒邑80,义士81犹或非之82,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83?”公不听,周内史84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85乎?君违86不忘谏之以德。”

今注

1 宋督:指华父督。

2 攻孔氏:古代各族皆有军队,故华父督用他的军队攻孔氏。

3 杀孔父而取其妻:故先杀孔父而目的在娶其妻。

4 公怒:宋殇公因此发怒。

5 督惧,遂弑殇公:华父督因殇公发怒,遂有所惧,而弑殇公。

6 先书弑其君:事实上杀孔父在先,杀殇公在后,但因他先有无君之心,故先书弑其君。

7 稷:在今河南省商丘左近。

8 以成宋乱:以平定宋国的乱。

9 为赂故,立华氏:因为华父督对各国皆有贿赂,所以才立华父督主持宋政。

10 十年十一战:殇公以隐公四年立,十一战皆在隐公的时代。

11 民不堪命:人民不能忍受。

12 司马:是主兵之卿。

13 大宰:宋卿名。大音泰。

14 庄公:是公子冯。

15 立之以亲郑:因为在隐公三年,公子冯出居于郑。

16 以郜大鼎:郜为文王子所封,今山东省城武县东南有北郜城。用郜国所造的铜器。

17 遂相宋公:春秋时代,“相”字最初为临时的名称,如孔子在夹谷相礼,是用的原义。至战国时代方有宰相的名称。“相宋公”这种字样是头一次见于春秋时代。

18 纳于大庙:大音泰。安置在鲁国的祖庙内。

19 臧哀伯:鲁大夫,是臧僖伯之子。

20 昭德塞违:昭明德行,闭塞违邪。

21 临照百官:专门做给百官看,作为榜样。

22 犹惧或失之:仍然害怕不能成功。

23 昭令德:昭明好的德行。

24 清庙茅屋:清庙就是祖先的庙。其屋上以茅草覆盖,以示节俭。

25 大路越席:大路是祀天的玉路。以结草为席,也以示俭。

26 大羹不致:大羹是宗庙祭祀时所用,只用肉汁,不加五味。

27 粢食不凿:祭祀所用的谷皆不精凿。

28 昭其俭:以上四类皆是表示俭省。

29 衮:是用玄色而画以龙。

30 冕:是礼帽。

31 黻:音弗,是用皮所做,为蔽膝之用。

32 珽:音挺,用玉所做的笏板。

33 带:皮带。

34 裳:古人谓衣以下为裳,等于现在的裙子。

35 幅:音逼,若晋朝人所谓的行縢。

36 舄:音细,等于现在的鞋。

37 衡:以玉做成,是用来维持冠冕与发的。

38 :以线织成,垂于冠下。

39 :从下而上的缨。

40 :以木为干,上面盖以玄色的布,称为 。

41 昭其度:因为尊卑各有制度,所以表示。

42 藻:画藻,以皮做成。

43 率:音律,即刷巾。据傅逊说,率带诸侯大夫皆五彩,士二彩。

44 鞞:《诗毛传》说佩刀鞘下的装饰曰鞞。

45 鞛:音北,《诗毛传》说佩刀鞘上的装饰曰鞛。

46 鞶:音盘,是绅带。

47 厉:是大带之垂者。

48 游:是旌旗的穗子。

49 缨:是马胸前的五彩装饰物。

50 昭其数:表示尊卑各有等级。

51 火:画有火形。

52 龙:画有龙形。

53 黼:音斧,白与黑名谓黼,形若斧头。黻:音浮,黑青名谓黻,它是两两相背的形状。

54 昭其文:以表示他的文章贵贱。

55 五色比象:《考工记》说“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黄是其比象”。此是六色,而称为五色,因为玄色是在赤色与黑色之间。

56 昭其物:以昭明器物的不虚设。

57 钖:音扬,安在马面上,有声响。

58 鸾:是在马口两边所系的铃铛。

59 和:附在车轼上的铃铛。

60 铃:是在旌旗上的铃铛。

61 昭其声:昭示它的声音。

62 三辰旂旗:将日、月、星画在旗子上面。

63 昭其明:所以昭示天的光明。

64 俭而有度:俭省而有制度。

65 登降有数:王引之说:“登谓增其数,降谓减其数。”杜注为上下尊卑,不对。

66 文物以纪之:文物所以记载它。

67 声明以发之:声音与颜色来发展它。

68 临照百官:用以训示所有的官吏。

69 戒惧:警惕遂害怕。

70 易纪律:改易纪律。

71 灭德立违:王念孙说:“违,邪也。与回邪之回声近而义同。”按:上文昭德塞违;下文又说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违”全作为“邪”字讲。

72 赂器:指郜鼎。

73 明示:明白地告示。

74 百官象之:百官以它为表象。

75 何诛:如何惩罚。

76 官邪:官的行为不正。

77 宠赂章:所得的恩宠及贿赂很彰显。

78 章孰甚:何事再比它更彰明显著。

79 九鼎:为夏人所铸。

80 雒邑:雒音洛。雒邑是周公所营,后谓之王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县。

81 义士:守正义的人士。

82 犹或非之:不以为然。

83 其若之何:又怎么办。

84 周内史:周国的史官。

85 有后于鲁:他的后人必可以维持住职位于鲁国。

86 君违:君若有邪政。

今译

二年,春,宋华父督攻击孔氏,杀死孔父而夺取他的妻子。宋殇公很生气,华父督很恐惧,于是就弑殇公。君子以为华父督先存有“无君”的心,然后才动弑君的恶念,所以经上先写“弑其君”。鲁桓公与齐侯及陈侯会见于稷邑,商量平定宋国的乱事。因为接受了华父督的贿赂,而立华氏主持宋政。宋殇公在位十年发生十一次战争,宋国的人民不能忍受。孔父嘉为司马,华父督为大宰,所以他利用人民不能忍受的心理,先公开宣布说:“这些战争实在都是由司马造成的。”既已杀了孔父而又弑殇公,从郑国召回宋庄公而立为国君。借此亲于郑国,用郜国的大鼎贿赂鲁桓公,齐、陈、郑三国也都有贿赂,所以华父督就做了宋庄公时掌政权的人。夏,四月,鲁国从宋国取来郜国的大鼎。戊申,安置在太庙里面,这是不合礼的。臧哀伯谏诤说:“做国君的人,要昭明德行闭塞违邪,以便作为百官的榜样来影响他们。仍然害怕不能成功,所以要昭明良好的德行以告示子孙。这就是祖先的庙只用茅草盖屋顶,祀天的玉路只结草做席,肉汁不加五味,祭祀用的黍稷都不用精凿,以这四种方法来表示他的俭省。画着龙的上衣、礼帽、蔽膝、玉笏、皮带、裙子、缠腿、鞋子,以及礼帽上的衡、 、 、 ,都有一定的规则,以表示他的制度。衬玉的画藻、刷巾、佩刀的装饰、绅带和垂下的大带、旌旗的穗子、马胸前的缨索,也都有一定的规则,以表示合于尊卑的数目。用火、龙、黼、黻等花纹图案做装饰,以表示他的文章贵贱。车服器械用五色来象征,以表示器物的实体。用马额上的锡,马口两边的鸾,车轼上的和,以及旌旗上的铃,以表示他的声音。用画有日、月、星的旗帜,以表示他的明德如天的光明一样。所谓德,就是要能做到俭省而有制度,增加或减少有一定的数目,用文章与器物来记载,用声音和光明来发挥,这样来训示百官,百官就能警戒畏惧,而不敢改变纪律。现在灭了有德的人而立了违邪的人,并且把他所贿赂的器物安置在大庙,公开展示给百官,百官若是仿效了这种行为,又怎能处罚他们呢?国家的败亡,是由于官员行为不正,官员的丧失德行,是由于宠爱贿赂彰明显著。现在郜国的大鼎放在大庙里,有比这个更明显的吗?周武王克服商朝以后,把九鼎迁移到洛邑,守正义的人士都还不以为然,何况把表示邪恶乱政的赂器放在大庙,又怎么办呢?”桓公不听他的话。周的内史听到了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人必可以维持住他们的职位于鲁国。国君有邪政,不忘用德行谏诤。”

经 滕子来朝1。

今注

1 此经无传。

今译

滕子来鲁国朝见。

经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1。

今注

1 此经之传见前文。

今译

三月,鲁桓公会见齐侯、陈侯及郑伯于稷邑,以平定宋国的乱事。

经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1。

今注

1 此经之传亦见前文。

今译

四月,鲁国从宋国取来郜国的大鼎。戊申,安置在大庙里。(见前文。)

经 秋七月,杞侯来朝。

传 秋七月,杞侯1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

今注

1 杞侯:杞是姒姓,周武王伐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而封于杞。在今河南省杞县。

今译

秋,七月,杞侯来鲁国朝见,杞侯不敬。杞侯归国,鲁国就谋划要讨伐他。

经 蔡侯、郑伯会于邓。

传 蔡侯、郑伯会于邓1,始惧楚也。

今注

1 邓: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三十五里有邓城。

今译

蔡侯与郑伯会见于邓,开始畏惧楚国的势力。

经 九月,入杞。

传 九月,入杞,讨不敬1也。

今注

1 讨不敬:因为杞侯来朝不敬。

今译

九月,攻入杞国,讨伐杞侯的不敬。

经 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传 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1也。

今注

1 修旧好:指惠公与隐公的旧盟誓。

今译

鲁桓公及戎人会盟于唐,以修治旧时的和好。

传 冬,公至自唐,告于庙1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2舍爵策勋3焉,礼也。特相会,往来称地4,让事5也。自参以上6,则往称地7,来称会8,成事9也。

今注

1 告于庙:告于祖庙。

2 行饮至:行饮至的礼节。

3 舍爵策勋:爵是饮酒所用的器皿。既饮之后,放下酒杯,则将随从的人的勋劳写到竹简上。

4 往来称地:写上会盟的地方。

5 让事:因为两国相会,莫肯为主人,互相谦让,所以只写会盟的地方。

6 自参以上:由三国以上会盟。

7 则往称地:去时称所往的地名。

8 来称会:回来时就称会盟。

9 成事:表示会盟已经成功。

今译

冬,鲁桓公从唐回国,告于祖庙。凡是公出国,要告于祖庙,回国,举行饮至礼,放下酒杯,就将随从人员的功劳记在竹简上,这是合于礼的。只有两国会盟,去时回时都写上会盟的地名,因为两国会盟,彼此谦让,不肯做主,会盟不成,所以只写会盟的地方;由三国以上会盟,则去时称所要去的地名,回时就称会盟,表示会盟成功。

传 初,晋穆侯1之夫人姜氏,以条2之役生大子3,命之曰仇4。其弟以千亩之战5生,命之曰成师。师服6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7,义以出礼8,礼以体政9,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10。嘉耦曰妃11,怨耦曰仇12,古之命也13。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14矣。兄其替15乎!”惠16之二十四年,晋始乱17,故封桓叔18于曲沃19。靖侯20之孙栾宾傅之21。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22,是以能固23。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24,大夫有贰宗25,士有隶子弟26,庶人、工、商,各有分亲27,皆有等衰28,是以民服事其上29,而下无觊觎30。今晋,甸侯31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惠之三十年,晋潘父32弑昭侯33,而纳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34。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35伐翼36,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37,哀侯侵陉庭38之田,陉庭南鄙39,启40曲沃伐翼。

今注

1 晋穆侯:为晋献侯之子,他为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的第九君。晋是姬姓。

2 条:在今山西省安邑县北三十里鸣条冈。

3 大子:大音太,即后之晋文侯。

4 命之曰仇:命等于名。命之曰仇即名之曰仇。

5 千亩之战:千亩在今山西省界休县。据《国语》说:“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据《史记·周本纪》也说:宣王三十九年有千亩之战。

6 师服:晋大夫。

7 名以制义:名以制定义法。

8 义以出礼:礼自义而来。

9 礼以体政:政由礼而成。

10 易则生乱:变易礼及义,乱就生出来。

11 嘉耦曰妃:好的配偶就叫作妃。

12 怨耦曰仇:相怨的配偶就叫作仇。

13 古之命也:这是古人用的名称。

14 兆乱:乱的预兆。

15 兄其替:替即废。兄将来被废。

16 惠:鲁惠公。

17 晋始乱:指晋文侯卒。

18 桓叔:成师谥法。

19 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

20 靖侯:桓叔的高祖父。

21 栾宾傅之:栾宾为公孙,任桓叔的师傅。

22 本大而末小:根本粗大而末枝细小。

23 是以能固:所以能牢固。

24 卿置侧室:侧室所出为庶子。

25 大夫有贰宗:大夫的嫡子为小宗。贰宗是庶子的后人。

26 士有隶子弟:士低于大夫,以他的子弟为仆隶。

27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在春秋时士与庶人尚不并称,自孟子时,方才开始士与庶人连称,由此可看出春秋与战国的分野。庶人与工商皆在贵族与小人之间。

28 皆有等衰:皆有等级高下。

29 民服事其上:百姓听从上面的命令。

30 觊觎:下希望占有上的位置。

31 甸侯:其爵位为侯,而封的地位为甸服。

32 潘父:晋大夫。

33 昭侯:晋文侯子。

34 孝侯:昭侯之子。

35 庄伯:桓叔子。

36 翼: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十五里。

37 哀侯:鄂侯之子。

38 陉庭:《史记·晋世家》庭作廷。陉庭即荧庭,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七十五里。

39 南鄙:南郊。

40 启:开启。

今译

起初,晋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条之役时生下了太子,命名叫作仇,仇的弟弟在千亩之战时出生,命名叫作成师。晋大夫师服说:“奇怪呀!国君竟这样给他的儿子起名字。命名以制定义法,从义法而生出礼节,用礼节以完成政治,用政治以匡正人民,所以政治才有成效而人民听命服从。变易礼节和义法就要发生乱事。好的配偶叫作妃,相怨的配偶叫作仇,这是古人用的名称。现在国君叫他的太子作仇,太子的弟弟叫成师,这就开始预兆乱事的发生。做哥哥的将来岂不被废吗?”在鲁惠公二十四年,晋国开始发生乱事,所以封桓叔于曲沃,由靖侯的孙子栾宾做他的师傅。师服说:“我听说一个国家的成立,根本大而末枝小,才能够巩固。所以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封建卿大夫,卿设置侧室,大夫除嫡子外另立贰宗,士有他的子弟做仆隶,庶人及工商各有分别的亲戚,亲疏都有等差,这样人民才服从他的长上,而下面的人不敢觊觎上位。现在晋国只是甸侯的国家,而封建另一个侯国,根本既已衰弱了,还能长久存在吗?”在鲁惠公三十年,晋大夫潘父弑昭侯而接纳桓叔,没有成功。晋国人立孝侯为国君。在鲁惠公四十五年,曲沃庄伯攻伐翼都,弑孝侯,翼都的人立他的弟弟鄂侯为国君。鄂侯生哀侯,哀侯侵占陉庭地方的田,陉庭就是翼都的南鄙。这件事开启了曲沃攻击翼都的事端。

桓公三年(公元前七○九年)

传 三年春,曲沃武公1伐翼,次2于陉庭,韩万3御戎,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4,骖 而止5,夜获之及栾共叔6。

今注

1 曲沃武公:是曲沃庄伯之子。

2 次:久留,据庄公三年传说:“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3 韩万:庄伯之弟。

4 汾隰:在汾水边上。

5 骖 而止:骖是驾车的第三匹马。 :马遇到树。此指全车都被停止了。

6 栾共叔:桓公的叔父,栾宾的儿子。

今译

三年,春,曲沃武公攻伐翼都,久留在陉庭。韩万驾戎车,梁弘做车右,追逐翼侯于汾水边,直到骖马被绊住,戎车不能前进才停止。到了夜里,他们俘获了翼侯及栾共叔。

经 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传 会于嬴1,成昏2于齐也。

今注

1 嬴: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东南五十里。

2 成昏:聘娶齐女为桓公夫人。

今译

鲁桓公与齐侯会见于嬴,和齐侯订成婚约。

经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传 夏,齐侯、卫侯胥命1于蒲2,不盟也。

今注

1 胥命:只是申明约言,而不歃血。

2 蒲:是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故蒲城。

今译

夏,齐侯与卫侯在蒲互申约言,没有歃血盟誓。

经 六月,公会杞侯于郕。

传 公会杞侯于郕,杞求成1也。

今注

1 求成:求和平。

今译

鲁桓公会见杞侯于郕,因杞侯请求和平。

经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1。

今注

1 既:完全看不到。此经无传。

今译

秋,七月,壬辰朔,日食,太阳完全看不到。

经 公子翚如齐逆女。九月,齐侯送姜氏于 ,公会齐侯于 ,夫人姜氏至自齐。

传 秋,公子翚如齐逆女1,修先君之好2,故曰公子。齐侯送姜氏于 ,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3,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4;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5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今注

1 逆女:迎接来嫁之女。

2 修先君之好:《礼记·昏仪》说:“合二姓之好。”先君遂代表女姓,故曰“修先君之好”。

3 敌国:同等的国家。

4 礼于先君:尊礼姐妹的父亲。

5 诸卿:各卿士。

今译

秋,鲁大夫公子翚到齐国迎接来嫁的小姐。名义上是修先君的和好,所以称说“公子”。齐侯送姜氏出嫁,是不合礼的。凡是公国的女儿嫁到同等的国家,公的姊妹则由上卿送嫁,以表示尊礼于她们的父亲,公的女儿则由下卿送嫁。对于大国,虽是公的女儿,也由上卿送嫁。对于天子,则各位卿士都出动,公不自己送嫁。对于小国,则由上大夫送嫁。

经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传 冬,齐仲年来聘,致夫人1也。

今注

1 致夫人:为的是表示送至文姜。

今译

冬,齐侯的弟弟仲年来鲁国聘问,为了桓公夫人的缘故来致殷勤的问候。

经 有年1。

今注

1 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此经无传。

今译

今年五谷都熟。

传 芮伯万1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2也,故逐之,出居于魏3。

今注

1 芮伯万:芮是姬姓,在今陕西省朝邑县有芮故城,在黄河西岸。伯是伯爵,名万。

2 多宠人:很多宠爱的人。

3 魏:姬姓,在今山西省芮城县河北故城。

今译

芮伯万的母亲芮姜,不喜欢芮伯有很多宠爱的人,所以驱逐他。芮伯只好离开,去住在魏国。

桓公四年(公元前七○八年)

经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传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书时礼1也。

今注

1 书时礼:周之春天等于夏历的冬天,这种狩猎不妨害农时,所以称为合礼。

今译

四年,春,正月,鲁桓公狩猎于郎,记载狩猎的时间,是合于礼的。

经 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传 夏,周宰渠伯纠1来聘,父在,故名2。

今注

1 渠伯纠:渠是氏,伯纠是名,其父为宰而以其子摄位出聘,所以书于竹简,以示讥讽。

2 父在故名:因为他是摄父位,所以竹简称他的名字。

今译

夏,周王的宰渠伯纠来鲁国聘问。因他的父亲尚在,所以写了他的名字。

传 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1也。

今注

1 小之:秦以芮军队为少,故轻之,遂为芮所败。

今译

秋,秦国军队侵略芮国,结果失败,因为秦国小看了芮国的力量。

传 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1。

今注

1 执芮伯以归:盖欲纳芮伯于其国。

今译

冬,周王的军队及秦国的军队包围魏国,捉着芮伯而回。

别注

按:《臧琳经义杂记》之《公》《穀》不具四时条下:“初学记文部引刘歆《七略》曰:‘春秋两家文,或具四时,或不于古文无事不必具四时。’按:春秋两家,谓今文《公羊》《穀梁》也,古文谓《左氏春秋》也。或不当句,不读为否,不必具四时,不衍字也。谓《公》《穀》之经,或有不具四时,《左氏春秋》虽无事必具也。”

桓公五年(公元前七○七年)

经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

传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1,陈侯鲍2卒,再赴3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4杀大子免5而代之。公疾病6,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

今注

1 甲戌己丑:甲戌是首次赴的日期,己丑是再赴的日期。

2 陈侯鲍:鲁侯未予同盟,照例不写名字,而这次写名者,因为陈国的两次赴告皆称名字。

3 再赴:所以有两个日期。

4 公子佗:是桓公之弟五父。

5 大子免:桓公太子。

6 疾病:郑元《论语》注,病谓疾困也。按:《白虎通·巡狩》篇:传曰:“甲戌之日亡,己丑之日死,而得有狂易之病蜚亡而死由不绝也。”

今译

五年,春,正月,甲戌和己丑,陈国两次来赴告陈侯鲍死了。于是,陈国发生内乱,陈桓公的弟弟文公子佗杀死太子免而自己代为国君。陈桓公病危而乱事发生,陈国人分散,所以再来赴告一次。

经 夏,齐侯、郑伯如纪。

传 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1,纪人知之2。

今注

1 欲以袭之:不明着宣战曰袭。

2 纪人知之:纪人已经暗中知道,所以戒备来告鲁国。此乃鲁国史书所书齐郑袭纪的缘故。

今译

夏,齐侯与郑侯到纪国朝见,想乘机偷袭纪国。纪国人暗中知道了,而求援于鲁国,所以鲁国的史书记载了这件事。

经 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

今译

周桓王派仍叔的儿子来鲁国聘问。此经无传。

经 葬陈桓公1。

今注

1 陈桓公:陈侯鲍。此经无传。

今译

安葬陈桓公。

经 城祝丘1。

今注

1 祝丘:在今山东省临沂县东南五十里,即邱城。此经无传。

今译

修筑祝丘的城墙。

传 王夺郑伯政1,郑伯不朝。

今注

1 王夺郑伯政:自从郑武公、庄公为周平王卿士,郑国时常参与周王的政策,后来周王又分郑权予虢公林父,所以说王夺郑伯政。按:周自立国以后,就始是兄弟共权制度,如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见于定公四年的记载,皆为王室的卿士。又如,《尚书·顾命》篇列举“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皆足证。

今译

周桓王夺掉郑庄公参与王政的权力,所以郑庄公不朝见周王。

经 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传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1,虢公林父将2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3,陈人属焉。郑子元4请为左拒5,以当6蔡人卫人;为右拒7,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8,必奔;王卒顾之9,必乱;蔡卫不枝10,固将先奔。既而萃11于王卒,可以集事12。”从之。曼伯13为右拒,祭仲足14为左拒,原繁、高渠弥15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16,先偏后伍,伍承弥缝17,战于 葛18。命二拒曰:“旝动而鼓19。”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20,王卒大败,祝聃21射王中肩,王亦能军22,祝聃请从之23。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24,况敢陵25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26!”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27。

今注

1 王为中军:王亲率领中军。

2 将:率领。

3 周公黑肩将左军:周公黑肩即周桓公,为王卿士,率领左军。

4 子元:杜注为郑公子。顾炎武则谓为郑厉公。

5 左拒:等于左军,专以抵抗周王的右拒。

6 当:同挡。

7 右拒:等于右军,以抵抗周王的左军。

8 若先犯之:要先去攻打他。

9 王卒顾之:王率领的军队看见。

10 不枝:中军及左军既败,右军也没办法支持。

11 萃:聚。

12 集事:成事。

13 曼伯:郑大夫檀伯。曼音万。

14 祭仲足:祭仲,郑大夫。

15 原繁、高渠弥:二人皆郑大夫。

16 鱼丽之陈:陈音阵。阵名。

17 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司马法,二十五乘为偏,五人为伍。车居前而步卒居后,步兵当车的空隙之处,使两车中间无缺缝。

18 葛:郑地,今河南省长葛县北十二里有故城。

19 旝动而鼓:贾逵以旝为发石,一曰飞石。鼓即鸣鼓。

20 郑师合以攻之:郑军全体进攻。

21 祝聃:郑大夫。

22 王亦能军:王引之说:“亦当为不字,形相似而误,此言王之余师不复能成军耳。”

23 请从之:请求追逐。

24 君子不欲多上人:君子不愿意多在人上。

25 陵:欺凌。

26 社稷无陨,多矣:不使社稷坠落,就甚满意了。

27 左右:周王的群臣。

今译

秋天,周桓王用诸侯的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抵御。周桓王亲自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国人及卫国人隶属于他。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国人隶属于他。郑国的子元请求组成左拒以抵挡蔡人和卫人,组成右拒以抵挡陈人,他说:“陈国刚发生乱事,人民没有战斗的心意,若是先攻击他们,他们必定逃奔;周王率领的军队看见了,必定发生纷乱;蔡人和卫人不能互相支持,固然将会先逃奔。然后我们集中力量攻击周王率领的军队,这样便可以成功。”郑庄公依照他的话去做。由曼伯率领右拒,祭仲足率领左拒,原繁和高渠弥奉郑庄公率领中军,排成鱼丽的阵式。前面安排二十五辆战车,接着是步卒,五人一排,排在两车间空隙的地方,形成不能中断的阵式。交战于 葛。命令二拒说:“飞石一动就打起战鼓。”蔡、卫、陈三国人都逃奔。周王的军队大乱,郑国军队合力攻击,周王的军队大败。祝聃射中周王的肩部,周王的余军不再能成军。祝聃请求追逐,郑庄公说:“君子不愿意多在人之上,何况敢欺凌天子吗?假如能够自救,不使社稷坠落,已经很够了。”夜里,郑庄公派祭足慰劳周王,并且慰问他左右的人。

传 仍叔1之子,弱也。

今注

1 仍叔:天子之大夫。其经见第三。

今译

仍叔的儿子,还是一位幼弱的童子。

经 大雩。

传 秋,大雩1,书不时2也。凡祀,启蛰而郊3,龙见而雩4,始杀而尝5,闭蛰而烝6,过则书7。

今注

1 大雩:雩音于,一种祭祀的名称。

2 书不时:书写以表示祭祀的不是时候。

3 启蛰而郊:启蛰是夏正建寅之月。郊是祭天。

4 龙见而雩:龙见是建巳之月。雩是求雨。

5 始杀而尝:始杀是建酉之月,谷方熟,尝以祭祖先。

6 闭蛰而烝:闭蛰是建亥之月。烝亦祭祖先之名。

7 过则书:时间不对,就写在竹简上。

今译

秋,举行大雩的祭典。经上记载这件事的不合时宜。凡是祭祀,启蛰时举行郊祭,龙见时举行雩祭,始杀时举行尝祭,闭蛰时举行烝祭。过时举行就记载,表示时间不对。

经 螽1。

今注

1 螽:音终。蝗虫类,因为为灾,所以写到竹简上。

今译

发生螽灾。

经 冬,州公如曹。

传 冬,淳于公1如曹,度其国危2,遂不复3。

今注

1 淳于公:淳于即州国。州是姜姓。在今山东省安邱县东北三十里有淳于城。

2 度其国危:测度他的国很危险。

3 遂不复:就不再回到本国。

今译

冬,淳于公到曹国,测度他的国将有危难,就不再回国。

桓公六年(公元前七○六年)

经 六年春正月,寔来。

传 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寔来1”,不复其国2也。

今注

1 寔来:寔等于实,就住在鲁国。

2 不复其国:不再回到州国。

今译

六年,春,淳于公从曹国到鲁国来朝见。经上记载“寔来”,表示他实在是来住在鲁国,不再回到他的国家。

传 楚1武王侵随2,使薳章3求成4焉。军于瑕5以待之6,随人使少师7董成8。鬬伯比9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10也,我则使然11。我张吾三军而被12吾甲兵,以武临之13。彼则惧而协以谋我14,故难间15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16。小国离17,楚之利也;少师侈18,请羸师以张之19。”熊率且比20曰:“季梁21在,何益?”鬬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22。”王毁军而纳少师23,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24,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25。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26也,祝史正辞信27也。今民馁28而君逞欲29,祝史矫举以祭30,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31,粢盛丰备32;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33,而后致力于神34,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35。’谓民力之普存36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37也,谓其不疾瘯蠡38也;谓其备腯咸有39也。奉盛40以告曰:‘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41,而民和年丰42也。奉酒醴43以告曰:‘嘉栗旨酒44。’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45也;所谓馨香无谗慝46也,故务其三时47,修其五教48,亲其九族49,以致其禋祀50,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51,今民各有心52,而鬼神乏主53,君虽独丰54,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55,庶免于难56。”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今注

1 楚:是芈姓,春秋称为子爵,但楚自己称王,他是祝融八姓之一。最初据丹阳,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七里。至楚文王时,迁都于郢,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十里纪南城。

2 随:姬姓,后为楚所灭,在今湖北省随县南有古随城。

3 薳章:楚大夫。

4 求成:求和平。

5 瑕:随地。

6 以待之:以等候薳章。

7 少师:随大夫。

8 董成:办理和平的交涉。

9 鬬伯比:楚大夫,是令尹子文的父亲。

10 汉东:汉水以东。

11 我则使然:是我的政策使其如此。

12 被:装备。

13 以武临之:用武力来威胁他们。

14 协以谋我:联合起来算计我。

15 故难间:所以不易离间他们。

16 随张,必弃小国:随国自己以为侈大,必定舍弃四围小国。

17 小国离:小国要离弃。

18 少师侈:少师很侈大。

19 请羸师以张之:请削弱我们的军队,以使少师自我张大其心。

20 熊率且比:楚大夫。率音律。

21 季梁:随贤臣。

22 少师得其君:少师很得随侯的信任。

23 王毁军而纳少师:王削减军队然后迎接少师。

24 天方授楚:天正授楚以天命。

25 小道大淫:小国很合道理而大国却淫乱。

26 上思利民忠:在上的人想使民有利,就合于忠道。

27 祝史正辞信:庙祝及史官祝告的辞很合于正派,就叫作诚信。

28 民馁:民饥饿。

29 君逞欲:人君逞快他的私欲。

30 矫举以祭:虚言辞在祭祀的时候。

31 牲牷肥腯:牲牷(音全)是纯颜色的牛羊豕。腯同肥。

32 粢盛丰备:盛在祭器中的粮食完备而丰盛。

33 先成民:先造福他的人民。

34 致力于神:专力对神。

35 博硕肥腯:广大而肥壮。

36 民力之普存:人民的力量普遍地存在。

37 硕大蕃滋:壮大并且生产很茂盛。

38 不疾瘯蠡:皮毛并没有皮肤病。

39 备腯咸有:各种条件都具备了。

40 奉盛:装着食品的祭器。

41 三时不害:三时即春、夏、秋。不害是对食物皆没有妨害。

42 民和年丰:人民和善,因此各种谷类也丰收。

43 奉酒醴:奉音捧。酒醴即酒。

44 嘉栗旨酒:恭敬地敬献美酒。

45 无违心:不存有邪心。

46 馨香无谗慝:酒味可远闻,足证人心并无邪僻。

47 务其三时:在春、夏、秋三时皆尽力。

48 修其五教:修即修整。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49 亲其九族:亲近他的九族。九族是由高祖到玄孙各成一族,此据郑康成说法,与杜预释九族不同。

50 禋祀:禋音因。洁净的祭祀为禋祀。

51 动则有成:凡有举动皆能成功。

52 民各有心:因为饥馑,所以人各有心。

53 鬼神乏主:因为民是神的主,所以鬼神就没有主人。

54 虽独丰:虽然独自丰足。

55 亲兄弟之国:所谓亲近九族。

56 庶免于难:庶几可以免于患难。

今译

楚武王侵略随国,楚国大夫派薳章去要求随军投降,亲自驻军在瑕等待。随国派少师办理和平的交涉。楚大夫鬬伯比对楚王说:“我国不能得志于汉水以东,是我的政策使其如此。我扩张我国的三军,而装备我国的甲兵,用武力威临他们,他们因为畏惧而联合起来算计我,所以不容易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国家,以随国最大,随国夸张自己的力量,必定舍弃其他小国,小国离心,符合楚国的利益。随国的少师很自大,请削弱我们的军队,以使少师张大他的野心。”熊率且比说:“随国有贤臣季梁在,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呢?”鬬伯比说:“季梁的意见随侯总认为是末后的不急之务,而少师正得着他国君的信任哩!”楚王削弱了军队,然后迎接少师。少师回到随国,请求追逐楚国的军队,随侯将要准许他,季梁阻止说:“天正要把命授给楚国,楚国的羸弱,是他诱骗我国的,您为什么这样着急呢?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敌得过大国,是因为小国有道而大国淫乱。所谓道,就是忠于人民而信于神。在上的人想造福人民,就是忠;庙祝史官的言辞正直,就是信。现在人民饥饿而国君只想逞他的私欲,庙祝和史官用虚伪的言辞祭祀,臣不知道像这种情形是可以成功的。”随侯说:“我的牲畜毛色纯而身体肥,盛在祭器里的黍稷丰美而完备,为什么不算诚信呢?”季梁回答说:“人民是鬼神的主人,因此圣王先造福人民然后专力对神。所以奉献牲畜而祝告说:‘广大而肥壮。’这表示人民的财力普遍存在,表示他的牲畜壮大而生产蕃滋,表示他的牲畜皮毛没有癣疥,表示他各种条件都具备了。奉献装着黍稷的祭器而祝告说:‘黍稷洁净而丰盛。’这表示春夏秋三时都没有灾害,而人民和洽,年岁丰收。奉献酒醴而祝告说:‘恭敬地敬献美酒。’这表示他的国家上下都有嘉善的德行,而不存邪心。所谓酒香可以远闻,足证人心没有邪僻。所以,春夏秋三时都勤力工作,修整五教,亲爱九族,以致献洁净的祭祀。像这样,人民和洽而神祇降福给他,因此有所行动则能成功。现在人民各怀异心,而鬼神没有主人,国君虽然自己很丰足,他有什么幸福呢?您姑且修明政治,而亲近兄弟之国,庶几可以免于患难。”随侯畏惧而修明政治,楚国便不敢攻伐。

经 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

传 夏,会于成1,纪来谘谋齐难2也。

今注

1 成:鲁地。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九十里有故城址,就是古成城。

2 来谘谋齐难:纪被齐威胁,有被齐灭的可能,故与鲁商议。

今译

夏,鲁桓公会见纪侯于成邑。纪侯来咨询谋划应付齐国的威胁。

传 北戎1伐齐,齐使乞师于郑2,郑大子3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4,甲首三百5,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6,使鲁为其班7,后郑8。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9。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10,齐大非吾耦11也。《诗》云:‘自求多福12。’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13。”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14;今以君命奔齐之急15,而受室以归16,是以师昏17也,民其谓我何18?”遂辞诸郑伯19。

今注

1 北戎:春秋时候齐国的边界,北到河北省无棣县,更以北皆为北戎地。

2 使乞师于郑:派人去要求郑国的军队帮助。

3 大子:大音太。太子。

4 大良、少良:戎国二帅的名字。

5 甲首三百:披甲的军队,被割下来的首级有三百个。

6 馈之饩:未煮熟的食物。馈是赠送。

7 使鲁为其班:使鲁国戍齐的大夫为送饩的班次。

8 后郑:把郑国列在最后。

9 郎之师:在桓公十年十二月。

10 人各有耦:每人各有合适的配偶。

11 齐大非吾耦:齐是大国,不适合做我的配偶。

12 自求多福:《诗经·大雅·文王》篇句。

13 善自为谋:自己谋算的甚好。

14 无事于齐,吾犹不敢:对齐没有帮助,我尚且不敢。

15 奔齐之急:齐国有急难,而跑去奔救。

16 受室以归:接受夫人归国。

17 师昏:借着军队来成婚。

18 民其谓我何:人民对我将如何批评。

19 遂辞诸郑伯:于是假托郑伯之名而辞谢。

今译

北戎攻伐齐国,齐国派使者向郑国乞求援军。郑太子忽率领军队去救齐国。六月,大败北戎的军队,把俘获的两位将领大良和少良,以及披甲的军队被割下的首级三百个,献给齐国。当时诸侯各国的大夫戍守齐国,齐国人用生的食物赠送他们,派鲁国大夫负责分送,把郑国列在最后,郑太子忽因自己有功劳,因此很生气,所以鲁桓公十年有郎的战役。当鲁桓公还没有成婚于齐国以前,齐侯想把文姜嫁给郑太子忽,太子忽拒绝了。人家问他拒绝的理由,太子说:“每个人各有合适的配偶,齐是大国,不适合做我的配偶。《诗经·大雅》说:‘自求多福。’追求幸福靠我自己罢了,大国有什么好处呢?”君子说:“太子忽很会替自己打算。”等到他打败北戎的军队,齐侯又请求把别的女儿嫁给他,他坚持推辞,人家又问他理由,太子说:“对齐国没有帮助,我尚且不敢接受。现在为了国君的命令奔援齐国的急难,因而接受妻室才回国,是仗着军队而结婚,人民将怎样批评我呢?”于是假托郑伯的名义而辞谢。

经 秋八月壬午,大阅,蔡人杀陈佗。

传 秋,大阅1,简车马2也。

今注

1 大阅:检阅军队。

2 简车马:检阅车马的数目。因为郑太子忽怒鲁国班后郑,所以鲁人惧而备战,故检阅军队。又按:经曰:蔡人杀陈佗。陈佗立未会诸侯,故不称爵位。

今译

秋,举行大检阅,为的是检阅车马。

经 九月丁卯,子同生。

传 九月丁卯,子同1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2,接以大牢3,卜士负之4,士妻食之5,公与文姜宗妇命之6。公问名于申 7,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8,以德命为义9,以类命为象10,取于物为假11,取于父为类12。不以国13,不以官14,不以山川15,不以隐疾16,不以畜牲17,不以器币18。周人以讳事神19,名终将讳之20。故以国则废名21,以官则废职22,以山川则废主23,以畜牲则废祀24,以器币则废礼25,晋以僖侯废司徒26,宋以武公废司空27,先君献武废二山28,是以大物不可以命29。”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30,命之31曰同。”

今注

1 子同:庄公名。

2 以大子生之礼举之:大音太。举之是接待的意思。

3 大牢:大音太。指牛、羊、豕。

4 卜士负之:《礼记·内则》篇说:卜士扶着他,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

5 士妻食之:卜士的妻也以乳喂他。

6 公与文姜宗妇命之:宗妇是同宗的夫人。命之是取名字的意思。

7 申 : 音须,鲁大夫。

8 以名生为信:比如唐叔虞、鲁公子友及郑穆公兰。

9 以德命为义:比如文王名昌,武王名发。

10 以类命为象:比如孔子首像尼丘,故名丘,字仲尼。

11 取于物为假:比如孔子之子叫孔鲤,字伯鱼。生时遇人恰好送来鲤鱼,故名鲤,字伯鱼。

12 取于父为类:比如子与他的父亲同一天生,故名叫子同。

13 不以国:不能拿本国的名字为名。

14 不以官:不能拿职官为名。

15 不以山川:不拿山或河流的名为名。

16 不以隐疾:不拿隐痛疾患为名。

17 不以畜牲:不以马、牛、羊、豕、犬、鸡六畜的名字为名。

18 不以器币:不拿铜器玉币为名字。

19 周人以讳事神:周人对于祖先的名字避讳。

20 名终将讳之:对于新死者的名字将避讳。

21 故以国则废名:所以要用本国的名字,只好更易国名。

22 以官则废职:用官为名,只好把这个职务去掉。

23 以山川则废主:每个山水皆有它的主神。

24 以畜牲则废祀:若以六畜为名,则当用的畜牲祭礼时不能用,如名猪则废猪,名羊则废羊。

25 以器币则废礼:祭祀或者盟誓所用的器物及玉币要以为名,皆不能用,所以说是废礼。

26 晋以僖侯废司徒:晋僖侯名司徒,改为中军。

27 宋以武公废司空:宋武公名司空,改为司城。

28 先君献武废二山: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将具山同敖山改名。

29 大物不可以命:大物就指以上所说的国、官、山川、畜牲及器币。不可以命是不可以给人起名。

30 同物:《史记·鲁世家》也作同日。

31 命之:给他起名。

今译

九月,丁卯,子同出生。用太子出生的礼迎接他的诞生,准备了牛羊豕的太牢来迎接。出生三天,由卜士背负着他,由卜士的妻子以乳喂他。出生三月,桓公与文姜以及同宗的夫人给太子取名。桓公向申 问取名的原则,申 回答说:“取名有五种原则:信、义、象、假、类。以出生时身上的字纹取名,就是信;以他的德行取名,就是义;以他身体的特殊形状取名,就是像;取物品的名做他的名,就是假;取和他父亲有关的事为名,就是类。不用国名为名,不用官名为名,不用山川的名为名,不用隐痛疾病的名为名,不用牲畜的名为名,不用铜器玉帛的名为名。周人对于祀奉祖先避讳而不称名,一个人的名字,终究将要避讳。所以用国名为名就要废去国名,用官名为名就要废去职官,用山川的名字做人名就要废去山川的主神,用牲畜的名字做人名就要废去祭祀,用铜器玉帛的名字做人名就要废去礼节。晋国为了僖侯名司徒的缘故,而废去司徒的官名,宋国为了武公名司空的缘故,而废去司空的官名,我们鲁国为了先君献公和武公的名字而废去二山的名字,所以重大的事物不能拿来取名。”桓公说:“那么他出生和我同一天,就叫他同。”

经 冬,纪侯来朝。

传 冬,纪侯来朝,请王命1,以求成于齐2,公告不能。

今注

1 请王命:请鲁国代求王的命令。

2 求成于齐:求与齐国讲和。

今译

冬,纪侯来鲁国朝见,请鲁国代他求得周王的命令,以便求和于齐国。桓公告诉他不能办到。

桓公七年(公元前七○五年)

经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1。

今注

1 焚咸丘:焚即烧。咸丘:鲁地,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有咸亭。此经无传。

今译

七年,春,二月己亥,在咸丘地方打猎,用火焚烧原野。

经 夏,穀伯绥来朝。

经 邓侯吾离来朝。

传 七年春,穀伯1、邓侯2来朝,名贱之也3。

今注

1 穀伯:伯爵,在今湖北省谷城县北。

2 邓侯:侯爵,在今河南省邓县。

3 名贱之也:称他们的名字是轻视他们两国。

今译

七年,春,穀国的伯爵、邓国的侯爵来鲁国朝见。经上称呼他们的名字,是贱视他们。

传 夏,盟1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2。

今注

1 盟:音孟。

2 既而背之:后来又反悔。

今译

夏,盟邑和向邑求和于郑国,后来又反悔。

传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1。

今注

1 郏:又名王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县西的郏鄏陌,也称作郏山。

今译

秋,郑人、齐人和卫人讨伐盟邑和向邑。周王把盟邑和向邑的人民迁徙到郏。

传 冬,曲沃伯1诱晋小子侯2杀之。

今注

1 曲沃伯:曲沃武公。

2 小子侯:是哀侯子。

今译

冬,曲沃武公诱骗晋国的小子侯而把他杀死。

桓公八年(公元前七○四年)

经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1。

今注

1 烝:是冬天祭祀。此经无传。

今译

八年,春,正月己卯,举行烝祭。

经 天王使家父1来聘。

今注

1 家父:是周天子的大夫。此经无传。

今译

周桓王派家父来鲁国聘问。

传 八年春,灭翼1。

今注

1 灭翼:实在是被曲沃武公所灭。

今译

八年,春,曲沃武公消灭翼都。

经 夏五月丁丑,烝1。

今注

1 烝:烝祭。此经无传。

今译

夏,五月,丁丑,举行烝祭。

经 秋,伐邾1。

今注

1 此经无传。

今译

秋,鲁国讨伐邾国。

传 随少师有宠,楚鬬伯比曰:“可矣,仇有衅,不可失1也。”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2,黄3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4之间。季梁请下之5,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6也。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御之,望楚师7。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8,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9焉,必败,偏败10,众乃携11矣。”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弗从12。战于速杞13,随师败绩14,随侯逸15。鬬丹16获其戎车17与其戎右18少师。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鬬伯比曰:“天去其疾19矣!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

今注

1 仇有衅,不可失:仇国有间隙,机会不可丢掉。

2 沈鹿:楚地。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六十里有鹿湖,池深不可测。

3 黄:国名,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潢城。

4 汉淮:指汉水、淮水。

5 请下之:请先服从。

6 怒我而怠寇:这为的是使我军队激怒振奋,而使敌人懈怠。

7 望楚师:遥望楚师。

8 君必左:楚君必在左面。

9 右无良:楚君既在左边,他的右边必定没有良好的军队。

10 偏败:右边一偏败了。

11 众乃携:众军必定四散。

12 弗从:不从梁的计谋。

13 速杞:随地,在今湖北省应山县境。

14 败绩:全军覆没。

15 逸:逃遁。

16 鬬丹:楚大夫。

17 戎车:是随侯所乘的兵车。

18 戎右:古代兵车上共有甲士三人,一是将,一是御者,一是戎右。

19 天去其疾:这是指随国少师被擒获而死。

今译

随国的少师得随侯的宠信。楚国鬬伯比说:“可以了,我们的敌国内部有了间隙,机会不可失去。”夏天,楚子会合诸侯于沈鹿。黄国与随国没有到会。楚子便派薳章去责问黄国,而亲自讨伐随国。驻军在汉水与淮水间的地方。季梁请求随侯先向楚国表示服从,若不允许然后才战,这样做为的是使我国的军队激怒振奋,而使敌人的军队懈怠。但是少师对随侯说:“必定要速战,不然,将会失去打败楚军的机会。”随侯听了少师的话,率兵抵御。遥望楚国军队。季梁说:“楚国人以左边为上位,国君必定在左边。我们不要与楚王正面冲突,姑且攻击他的右边,右边没有精良的军队,必定要败,右边一偏败了,众军就会四散。”少师说:“不正面对付楚王,不算是对付敌人。”随侯不听季梁的话。两军交战于速杞,随军败绩,随侯逃走。楚大夫鬬丹获得了随侯的戎车和他的戎右少师。秋天,随国与楚国讲和,楚子将不答应,鬬伯比说:“天已经除去了他的祸患,随国还是不可以被克服的。”于是才会盟而回。

经 冬十月,雨雪1。

今注

1 十月,雨雪:周正的十月,就是夏正的八月。此经无传。

今译

冬,十月,下雪。

传 冬,王命虢仲1立晋哀侯之弟缗2于晋。

今注

1 虢仲:是王卿士虢公林父。

2 缗:是哀侯之弟的名字。

今译

冬,周桓王命令虢仲到晋国,立晋哀侯的弟弟缗为国君。

经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传 祭公1来,遂逆2王后3于纪,礼也4。

今注

1 祭公:祭是周天子所封,现为天子的三公,因为周王要求鲁国为他主婚,所以祭公来受命于鲁。

2 逆:迎接。

3 王后:桓王的后。

4 礼也:这样做法,甚为合礼。

今译

祭公到鲁国来受命,然后到纪国迎接王后,这是合于礼的。

桓公九年(公元前七○三年)

经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

传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1,凡诸侯之女行2,唯王后书3。

今注

1 归于京师:嫁与周王为后。

2 诸侯之女行:诸侯的女儿出嫁。

3 唯王后书:只有关于王后的方写在竹简上。

今译

九年,春,纪国的季姜嫁到京师为周王之后。凡是诸侯的女儿出嫁,只有关于王后的才记载在竹简上。

经 夏四月。

经 秋七月。

今注

经二与经三,《左氏春秋》照例,凡无事只书时间,例见桓公元年冬十月注。

今译

经二与经三,皆无记事。

传 巴子1使韩服2告于楚,请与邓为好3。楚子使道朔4将巴客5以聘于邓,邓南鄙6鄾7人,攻而夺之币8,杀道朔及巴行人9,楚子使薳章让10于邓,邓人弗受11。夏,楚使鬬廉12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聃甥13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14。鬬廉衡陈其师15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16,邓人逐之17,背巴师而夹攻之18,邓师大败,鄾人宵溃19。

今注

1 巴子:巴是姬姓国、子爵,在今四川省巴县。

2 韩服:是巴国的行人官。

3 为好:相为和好。

4 道朔:楚大夫。

5 将巴客:率领着卫国客人。

6 南鄙:南郊。

7 鄾:在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北十二里。

8 攻而夺之币:攻击他们,夺到他们所拿的货币。

9 巴行人:韩服。

10 让:责让。

11 邓人弗受:邓人不承认是鄾人所夺。

12 廉:楚大夫。

13 养甥、聃甥:皆是郑大夫。

14 三逐巴师不克:三次驱逐巴国的军队未能成功。

15 衡陈其师:将他的军队横着排列在巴国的军队中。

16 以战而北:作战中伪装战败。

17 邓人逐之:邓人追逐楚国军队。

18 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在其中,遂为巴师及楚师两面夹攻。

19 宵溃:在夜中崩溃。

今译

巴国子爵派外交官韩服通告楚国,请求帮助巴国与邓国相为和好。楚子派道朔率领着巴国的客人去邓国聘问。邓国南部边境的鄾人攻击他们,夺取他们的币帛,杀死道朔和巴国的外交官。楚子派薳章责让邓国。邓国人不肯承认。夏天,楚国派鬬廉率领军队,同巴国的军队围攻鄾人。邓大夫养甥及聃甥率领军队援救鄾人,三次驱逐巴军而不能成功。鬬廉把他的军队横陈在巴国军队的中间,与邓军交战而佯装失败,邓人追逐楚军,而背对巴军,于是楚军与巴军两面夹攻,邓国军队大败。到了夜里,鄾人终于崩溃。

传 秋,虢仲、芮伯、梁1伯、荀2侯、贾3伯伐曲沃。

今注

1 梁:梁国嬴姓,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二十里,古少梁城。

2 荀:荀据《世本》说是姬姓,在今山西省绛县西十五里。

3 贾:亦是姬姓,今山西省临汾县有贾乡。

今译

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及贾伯一起讨伐曲沃。

经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

传 冬,曹大子1来朝,宾之以上卿2,礼也3。享曹大子,初献4,乐奏而叹。施父5曰:“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6。”

今注

1 大子:大音泰,名射姑。

2 宾之以上卿:以上卿之礼来对待他。

3 礼也:这很合于礼。

4 初献:开始献酒。

5 施父:鲁大夫。

6 非叹所也:这不是叹息的地方。

今译

冬,曹国太子来鲁国朝见,用上卿的礼接待他,是合于礼的。飨宴曹太子,开始献酒,奏起音乐,而曹太子叹息。施父说:“曹太子他难道将有忧患吗?这不是该叹息的所在啊!”

桓公十年(公元前七○二年)

经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传 十年春,曹桓公1卒。

今注

1 曹桓公:就是曹伯终生。

今译

十年,春,曹桓公逝世。

经 夏五月,葬曹桓公1。

今注

1 曹桓公:曹伯终生的谥号。此经无传。

今译

夏,五月,安葬曹桓公。

传 虢仲谮1其大夫詹父2于王,詹父有辞3,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4。

今注

1 谮:以谗诬的话告发他人。

2 詹父:虢仲所属下的周大夫。

3 詹父有辞:詹父有理由可以诉说。

4 虞:姬姓,周武王封太王之子仲雍之后于虞。在今山西省解县东北四十里古虞城。

今译

虢仲向周王谮害他的大夫詹父。詹父有理由可以解释,就用周王的军队讨伐虢国。夏,虢公出奔到虞国。

经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1弗遇2。

今注

1 桃丘: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五十里桃城铺,旁有一丘,高可数仞,即桃丘。

2 弗遇:先有约会相会,但未能遇见。此经无传。

今译

秋,鲁桓公依照约定到桃丘会卫侯,结果没有遇到。

传 秋,秦1人纳芮伯万2于芮。

今注

1 秦:嬴姓,伯爵,出自颛顼裔孙女修。其后人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周人封为附庸。

2 纳芮伯万:见《左传·桓公四年》,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所执的君就是芮伯万,现在方将他纳归到芮国。

今译

秋,秦人把芮伯万纳归芮国。

传 初,虞叔1有玉,虞公求旃2,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3有之:‘匹夫无罪4,怀璧其罪5。’吾焉用此6,其以贾害7也。”乃献之8,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9。”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10 。

今注

1 虞叔:虞公之弟。

2 求旃:旃代表玉。

3 周谚:周国习用的谚语。

4 匹夫无罪:匹夫等于平民。无罪指本来没有罪过。

5 怀璧其罪:只因为他有玉就有了罪过。

6 吾焉用此:我何必保存这块玉。焉等于安,此是指玉。

7 贾害:买来祸害。

8 乃献之:就将玉献给虞公。

9 无厌将及我:如此不满足,就将杀我。

10 共池:杜预注地名阙,但《钦定春秋传说汇纂》说:共池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共音洪,一音恭。

今译

起初,虞叔有一块玉,虞公向他要那块玉,他不肯献出来。不久就后悔了,说:“周国的谚语有一句话说:‘一个人原本没有罪,只因他怀有玉璧就有了罪。’我何必保有这块玉,岂不是用它买来祸害吗?”就将玉献给虞公。虞公又向他要他的宝剑。虞叔说:“这简直是不知道满足。如此不满足,就将会杀我。”于是他就攻伐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

经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传 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1。初,北戎病齐2,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齐人饩诸侯,使鲁次3之,鲁以周班后郑4,郑人怒,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5,先书齐、卫,王爵也6。

今注

1 我有辞也:我有理由可说。

2 北戎病齐:北戎侵伐齐国,见桓公六年。

3 次:为班郑饩的次序。

4 周班后郑:郑只是伯爵,论爵位的班次,在各侯爵的下面。

5 不称侵伐:只言战,而不言侵略。

6 先书齐、卫,王爵也:虽然主持军队的是郑人,但因为齐、卫皆是侯爵,所以竹简上以王爵为高下,只写齐、卫。

今译

冬,齐国、卫国和郑国来与鲁国交战于郎的地方。我们鲁国有理由可以说明他们来战的原因。起初,北戎侵伐齐国,诸侯派兵援救他,郑公子忽最有功劳。当齐国人把食物赠送给诸侯时,派鲁国大夫负责排定分送的次序,他按照诸侯爵位的班次,把郑国排在后面。郑国人很生气,所以就向齐国请求出兵,齐人又以卫国军队帮助他。所以经上不说是侵伐,并且郑国主战,而先写齐、卫,是依照王爵为高下的缘故。

桓公十一年(公元前七○一年)

经 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传 十一年春,齐、卫、郑、宋盟于恶曹1。

今注

1 恶曹:服虔说:经不书宋,因为宋后盟。杜预注:恶曹地阙,不知今何地名。

今译

十一年,春,齐国、卫国、郑国和宋国会盟于恶曹。

传 楚屈瑕1将盟贰、轸2,郧3人军于蒲骚4,将与随、绞5、州6、蓼7,伐楚师,莫敖患之8。鬬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9,且日虞四邑之至10也,君11次于郊郢12,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13于郧,郧有虞心14而恃其城15,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16。”莫敖曰:“盍17请济师18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19,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20,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21。”对曰:“卜以决疑22,不疑何卜23?”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24而还。

今注

1 屈瑕:屈姓为楚大姓,楚武王生子瑕封于屈,因以为氏。

2 贰、轸:皆匽姓国,在今湖北省应山县境。

3 郧:音云,是国名,郧姓。在今湖北省云梦湖旁。

4 蒲骚:在今湖北省应城县北三十里。

5 绞:国名,在今湖北省郧阳县西北。

6 州:国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东三十里有州陵城。

7 蓼:音了,国名,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八十里。

8 莫敖患之:莫敖是楚官名,就是屈瑕。患之指以郧人这种做法为忧患。

9 必不诫:必然没有防备。

10 日虞四邑之至:王念孙说:“《方言》及《广雅》皆曰:‘言日望四邑之至也。’”较杜注谓虞为度为优。

11 君:谓屈瑕。

12 郊郢:楚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县有故郢城。

13 锐师宵加:精锐的军队夜中进兵。

14 郧有虞心:郧国有希望四邑来救的心。

15 而恃其城:而仗恃他的城近能守。

16 离:分离。

17 盍:何不。

18 济师:增益军队。

19 商周之不敌:商指纣,周指武王,这是根据《尚书·泰誓》篇“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20 成军以出:将军队组织好出发。

21 卜之:占卜。

22 卜以决疑:占卜是为了解决疑难。

23 不疑何卜:没有疑难又何必占卜。

24 卒盟:终于与贰、轸两国盟誓。

今译

楚国的屈瑕将要与贰国及轸国会盟。这时,郧国人驻军在蒲骚,将要与随国、绞国、州国、蓼国一起攻伐楚国军队。莫敖屈瑕为此很发愁。鬬廉向他说:“郧国人驻军在他们的都城的郊外,必然没有戒备,并且每天盼望四国军队的来临。你去驻军在郊郢以抵御四国的军队,我用精锐的部队趁夜向郧国进兵。郧国人的心里希望着四国来救,而且仗恃着靠近自己的都城,因此不会有战斗的意志。若是击败了郧国军队,四国必生离心。”莫敖说:“何不向国王请求援军呢?”鬬廉回答说:“军队的胜利在于协作,不在于人数众多。商纣和周武王两人的军队数目相差很远,是你所知道的。将军队组织好才前进,又为何要增兵呢?”莫敖说:“用占卜来决定吧!”鬬廉回答说:“占卜是为了解除疑虑,既没有疑虑,何必要占卜?”于是,鬬廉击败了郧国军队于蒲骚。莫敖完成了与贰国及轸国的会盟而后才回国。

传 郑昭公之败北戎也1,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2,子无大援3,将不立4,三公子5皆君也。”弗从。

今注

1 郑昭公之败北戎也:已见桓公六年。

2 内宠:郑庄公内宠的夫人甚多。

3 子无大援:没有大国的援助。

4 将不立:因此不能继立为君。

5 三公子:指子突、子亹、子仪。

今译

当年郑昭公击败北戎以后,齐国将把女儿嫁给他,郑昭公推辞。祭仲对他说:“必要娶了才好。我们的国君有很多的内宠,您若没有大国的援助,恐怕将不能继立为国君。三位公子都是和您竞争君位的人。”但郑昭公没有听他的话。

经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传 夏,郑庄公1卒。初,祭封人仲足2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3,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4女5于郑庄公,曰:雍姞6,生厉公。雍氏宗7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8。曰:“不立突9,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10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

今注

1 郑庄公:郑伯寤生。

2 祭封人仲足:祭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封人是管封疆的小吏。

3 邓曼:曼音万,曼为邓姓。

4 雍氏:姞姓,宋国的大夫。

5 女:以女嫁人曰女,是动词。

6 雍姞:因为她是姞姓的女孩,女子称姓不称氏。姞音吉。

7 雍氏宗:雍氏的宗祖。

8 故诱祭仲而执之:所以引诱祭仲往宋国而将他擒获。

9 突:厉公名。

10 求赂:要求贿赂。

今译

夏天,郑庄公逝世。起初,祭地的封人仲足得到庄公的宠信,庄公派他做卿,代表庄公迎娶邓曼,生了昭公,所以祭仲立昭公为国君。而宋国大夫雍氏也曾把女儿雍姞嫁给郑庄公,生了厉公。雍氏的宗人得到宋庄公的宠信,所以诱骗祭仲到宋国,然后把他抓起来,对他说:“不立公子突(厉公),就要你的性命。”同时也挟执厉公借以求取贿赂。祭仲只好与宋人盟誓,然后带着厉公回到郑国,立他为国君。

经 秋七月,葬郑庄公1。

今注

1 葬郑庄公:郑庄公卒方才三个月,就予以埋葬,可见甚速。此经无传。

今译

秋,七月,安葬郑庄公。

经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

传 秋九月丁亥,昭公1奔卫。己亥,厉公立。

今注

1 昭公:公子忽。

今译

秋,九月丁亥,郑昭公出奔到卫国。己亥,郑厉公立为国君。

经 柔1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2。

今注

1 柔:鲁大夫。

2 折:鲁地,今地名阙。此经无传。

今译

鲁大夫柔会见宋公、陈侯及蔡叔,与他们盟誓于折。

经 公会宋公于夫钟1。

今注

1 夫钟:郕地,在今山东省宁阳县盛乡城北有夫钟里。夫音扶。此经无传。

今译

鲁桓公会见宋公于夫钟。

经 冬十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1。

今注

1 阚: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有阚亭在南旺湖中。此经无传。

今译

冬,十二月,鲁桓公会见宋公于阚。

桓公十二年(公元前七○○年)

经 十有二年春正月1。

今注

1 《左氏春秋》每年必完备事实,此条仍沿此例,以后不再注。此经无传。

今译

十二年,春,正月。

经 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传 十二年夏,盟于曲池1,平杞莒2也。

今注

1 曲池:鲁地,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有曲水亭。

2 平杞莒:自从隐公四年莒人伐杞,自是遂由鲁国出面为讲和平。

今译

十二年,夏,会盟于曲池,为的是使杞国与莒国讲和。

经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穀丘。

今译

秋,七月丁亥,鲁桓公会见宋公和燕人,盟誓于穀丘。

经 八月壬辰,陈侯跃1卒。

今注

1 陈侯跃:陈厉公,名跃。此经无传。

今译

八月,壬辰,陈侯跃逝世。

经 公会宋公于虚。

今译

鲁桓公会见宋公于虚。

经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今译

冬,十一月,鲁桓公会见宋公于龟。

经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今译

丙戌,鲁桓公会见郑伯,盟誓于武父。

经 丙戌,卫侯晋卒。

今译

丙戌,卫侯晋逝世。此经无传。

经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今译

十二月,鲁国和郑国军队讨伐宋国。丁未,交战于宋。

传 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1,宋成2,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3。冬,又会于龟4,宋公辞平5,故与郑伯盟于武父6,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7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8。’无信也。”

今注

1 句渎之丘:句音勾,渎音豆,杜预与应劭皆谓穀丘,宋地。在今山东省曹县北三十里,今其地名句羊店。

2 宋成:和宋国的和平。

3 虚:宋地,据《钦定春秋传说汇纂》疑在今河南省睢县境。

4 龟:宋地,《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亦疑在今河南省睢县境。

5 辞平:拒绝讲和。

6 武父:郑地,在今山东省东明县西南。

7 苟信不继,盟无益:假使信用不能持久,会盟也没用处。

8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屡次会盟,而乱祸仍旧生长。此据《诗经·小雅》。

今译

鲁桓公想要促成宋国和郑国和好。秋天,桓公与宋公会盟于句渎之丘。因为宋国和平的诚意还不能确知,所以桓公又和宋公会盟于虚。到了冬天,桓公与宋公再会盟于龟。而宋公终于拒绝讲和,所以桓公与郑伯会盟于武父。于是就率领军队讨伐宋国,与宋国交战,因为宋国不讲信用。君子说:“假使信用不能持久,会盟也没有用处。《诗经·小雅》说:‘君子屡次会盟,而乱事仍旧滋长。’这是不讲信用的缘故。”

传 楚伐绞1,军其南门2。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3,请无 采樵者以诱之4 。”从之,绞人获5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6,驱楚役徒7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8,而覆诸山下9,大败之,为城下之盟10而还。伐绞之役11,楚师分涉于彭12,罗13人欲伐之,使伯嘉14谍之15,三巡数之16。

今注

1 绞:国名,在今湖北省郧阳县西北。

2 军其南门:列军在绞国都城的南门。

3 绞小而轻,轻则寡谋:绞国很小,而又轻敌,就寡少计策。

4 无 采樵者以诱之:不要派军队保卫楚国采薪的人,来引诱绞人。 音汗。

5 获:捕获楚人。

6 绞人争出:绞人受了引诱,争相出来。

7 驱楚役徒:驱逐楚国采薪的人。役徒是采薪的人。

8 坐其北门:看守都城的北门。

9 覆诸山下:设伏兵在山下。

10 城下之盟:不退兵而盟誓之谓,因为春秋时代,城下之盟是各国深以为耻的。

11 伐绞之役:役是战役。

12 分涉于彭:彭是水名,《后汉书·地理志》:“房陵有筑水。”筑水就是彭水,房陵即今之湖北房县。分涉指分批渡过。

13 罗:熊姓,在今之湖北省宜城县西二十里罗川城。

14 伯嘉:是罗大夫。

15 谍之:暗中来窥伺。

16 三巡数之:分三次才数清楚国军队的数目。

今译

楚国攻伐绞国,列军在绞国都城的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弱小而轻薄,轻薄就少有计谋。请不要派军队保卫我国采薪的人,以引诱绞国人。”就照他的话办,绞国人捕获了三十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争相出城,到山中去追逐楚国的采薪人。楚国人就守住绞国的北门,而把军队埋伏在山下,终于大败绞国人,订立了城下之盟而回。在这次攻伐绞国的战役中,楚国军队分批渡过彭水,罗国人想乘机攻击他们,便派伯嘉去暗中窥伺,分三次才数清楚国军队的数目。

桓公十三年(公元前六九九年)

传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鬬伯比送之,还,谓其御1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2。”遂见楚子曰:“必济师3。”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4。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5,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6以德,而威莫敖以刑7也。莫敖狃8于蒲骚之役9,将自用也10,必小罗,君若不镇抚11,其不设备12乎?夫13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14,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15,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16也!不然,夫17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18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19于师曰:“谏者有刑20。”及鄢21,乱次以济22,遂无次,且不设备23。及罗,罗与卢戎24两军之25,大败之。莫敖缢26于荒穀27,群帅囚于冶父28,以听刑。楚子曰:“孤29之罪也,皆免之30。”

今注

1 其御:鬬伯比的车夫。

2 举趾高心不固矣:脚抬得很高,证明他的心不定。

3 必济师:必须增加军队。

4 邓曼:是楚武王的夫人,邓国之女,曼姓。

5 大夫其非众之谓:大夫指鬬伯比。他所说并非指增加军队。

6 诸司:指百官而言。

7 威莫敖以刑:用刑罚来威吓莫敖。

8 狃:习惯而不以为意。

9 蒲骚之役:在桓公十一年。

10 将自用也:自以为上次蒲骚之役的胜利,而信用自己。

11 镇抚:镇压抚绥之谓,此有戒饬莫敖之意。

12 其不设备:将不备战。

13 夫:指第三者,即鬬伯比而言。

14 训众而好镇抚之:训诫众人而善于镇压抚绥他们。

15 劝之以令德:用美善的德行来规劝他。

16 天之不假易:王念孙说:“假易,犹宽纵也。天不假易谓天道之不相宽纵也。”

17 夫:仍指鬬伯比。

18 赖:据《钦定春秋传说汇纂》,赖国在今河南省商城县南名赖亭。

19 徇:遍布命令。

20 谏者有刑:凡谏诤者即处以极刑。

21 鄢:现在湖北省宜城县南有宜城故城即古鄢国。今按《水经注》,鄢水亦名宜水,此即洪亮吉所谓淇水。

22 乱次以济:过河的时候,不按着军队的行列。

23 且不设备:并且不预为戒备。

24 卢戎:卢在今湖北省南漳县东五十里。

25 两军之:两边军队来攻击莫敖。

26 缢:初民社会相信身体若在生时受有伤害,其痕迹必带在死后,英人弗来则(h.g.frazer)对此有专文研究。所以春秋时,人仍不欲以剑器自杀,而必自缢,以保存尸体。这种思想一直至清代新刑律以前,历代斩头皆重于绞刑,即由于此。

27 荒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据《荆州记》,州东三里,有三湖,湖东有水,名荒穀。

28 冶父:今湖北省江陵县东。《水经注》:“荒穀东岸有冶父城。”

29 孤:楚称王,故自称曰孤。

30 皆免之:赦免诸将领的罪。

今译

十三年,春,楚国的屈瑕将去攻伐罗国。鬬伯比为他送行,回来以后,对他的车夫说:“莫敖必定要失败的。他的脚抬得很高,证明他的心不定。”于是就去见楚子,对楚子说:“必要增加军队支援屈瑕才好。”楚子拒绝。楚子进到室内,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夫人邓曼。邓曼说:“他所说的并不是指增加军队,而是说您安抚小百姓要用诚信,训示诸位官员要用德行,而威临莫敖要用刑罚。莫敖习惯于蒲骚之役的胜利,而信用自己的才干,必定小看了罗国。您若不加以镇压抚绥,岂不是等于不备战吗?他的意思当然是说,您应该训诫众人而好好地镇压抚绥他们,召集诸位官员而用美德规劝他们,亲见莫敖而告诉他天道的不相宽纵。不然,他难道不知道楚国军队已经都动员了吗?”楚子就派赖国人去追莫敖屈瑕,没有追到。莫敖派人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凡诤谏的人就处以极刑。”军队到达鄢水边,渡河的时候,行列大乱,于是全军就不再有秩序,并且毫无戒备。到达罗国,罗国与卢戎的军队两面合攻莫敖,完全把他击败。莫敖上吊自杀于荒穀,其他诸位将领被囚在冶父,以听候判罪。楚子说:“这是我的罪,把他们都赦免了吧!”

经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传 宋多责赂于郑1,郑不堪命2,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不书所战3,后也4。

今注

1 宋多责赂于郑:桓公十一年,宋执厉公而求赂,现在他要求的赂增加了。

2 郑不堪命:郑人不能够忍受。

3 不书所战:不把作战的地方写出来。

4 后也:因为鲁桓公到的时候甚晚。

今译

宋国向郑国要求增加贿赂,郑国人不能忍受他的要求,所以就借着纪国与鲁国的军队和齐国、宋国、卫国、燕国的军队作战。没有记载会战的地方,是因为鲁桓公到得太迟。

经 三月,葬卫宣公1。

今注

1 卫宣公:名晋。此经无传。

今译

三月,安葬卫宣公。

经 夏大水1。

今注

1 此经无传。

今译

夏,发生大水灾。

经 秋七月。

今译

秋,七月。

经 冬十月。

今译

冬,十月。

传 郑人来请修好1。

今注

1 来请修好:因为鲁国帮助伐宋,所以要求重新修好。

今译

郑国人来鲁国请求重新修订两国的和约。

桓公十四年(公元前六九八年)

经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传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1,礼也2。

今注

1 致饩:饩是未熟的食物;因为鲁国与郑公会于曹,曹伯当然与会。

2 礼也:因为曹是地主,其赠送食物,这是合于道理的。

今译

十四年,春,鲁桓公与曹伯会见于曹。曹国人赠送生的食物,这是合于礼的。

经 无冰1。

今注

1 无冰:表示不合于季节。此经无传。

今译

没有冰雪。

经 夏五1。

今注

1 夏五:竹简因年久损坏,并非不书月,含有深文大义。此经无传。

今译

夏五。

经 郑伯使其弟语来盟。

传 夏,郑子人1来寻盟2,且修曹之会3。

今注

1 子人:弟语。

2 寻盟:重申以前的旧盟。

3 且修曹之会:并且修好最近与曹的盟会。

今译

夏,郑伯的弟弟子人来鲁国重申以前的旧盟,并且修订最近在曹国的会盟。

经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

传 秋八月壬申,御廪1灾2。乙亥,尝3,书不害也4。

今注

1 御廪:鲁侯亲耕所得的食粮,储藏的仓库。

2 灾:为火所焚。

3 尝:祭祖先的意思。

4 书不害也:谷被灾,而能祭祀祖先,可见御廪是未受灾害的。

今译

秋,八月壬申,天火焚烧鲁国的御廪。乙亥,祭祀祖先。记载这件事表示天火并未损害祭祀用的谷物。

经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1卒。

今注

1 禄父:齐僖公,隐公六年曾与鲁国盟于艾。齐僖公的时候,齐国已经相当地强盛,所以《国语·齐语》称他为“小霸”。

今译

冬,十二月丁巳,齐僖公禄父逝世。

经 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

传 冬,宋人以1诸侯2伐郑,报宋之战3也。焚渠门4,入及大逵5,伐东郊6,取牛首7,以大宫8之椽9归为卢门10之椽。

今注

1 以:借。

2 诸侯:经所说的齐、蔡、卫、陈各国的军队。

3 报宋之战:宋之战在桓公十二年。

4 渠门:是郑国都城的城门。

5 大逵:是郑国的大路,路宽度能容九辆车并行。

6 东郊:郑国都城的郊外。

7 牛首:在今河南省陈留县西南十一里有牛首城。今按《水经注》说:“叙沙水所迳有牛首亭。”

8 大宫:大音泰。大宫是郑祖庙。

9 椽:音船。上承屋瓦的圆木。

10 卢门:宋城门。

今译

冬,宋国人借着诸侯的军队攻伐郑国,用以报复桓公十二年的宋之战。诸侯的军队焚烧郑国都城的渠门,进军到达宽大的车道,攻伐郑国都城的东郊,占领牛首,并带回郑国大宫的椽木做宋国卢门的椽木。桓公十五年(公元前六九七年)

经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

传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10来求车,非礼2也。诸侯不贡车服3,天子不私求财4。

今注

1 家父:是周天王的大夫。

2 非礼:不合于礼。

3 不贡车服:因为车及服皆由天子所赐,而不是诸侯可以上贡于天子的。

4 不私求财:诸侯有定规并经常贡献,除此以外,天子不能向他们索取。

今译

十五年,春,周桓王派他的大夫家父来鲁国要求贡车,这是不合礼的。因为诸侯不能向天子进贡车辆和衣服,天子不能自己向诸侯索取财物。

经 三月乙未,天王崩1。

今注

1 天王崩:天王即周桓王,共在位二十三年。此经无传。

今译

三月乙未,周桓王崩逝。

经 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1。

今注

1 此经无传。

今译

夏,四月己巳,安葬齐僖公。

传 祭仲专1,郑伯患之2,使其婿雍纠3杀之,将享诸郊4,雍姬5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6?”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7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8,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9。”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10。公载以出11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12。”

今注

1 祭仲专:郑大夫祭仲很专权。

2 郑伯患之:郑伯是厉公;患之是以祭仲专权为患。

3 雍纠:是祭仲女婿的名字。

4 将享诸郊:在郑都城郊外,享宴祭仲。

5 雍姬:祭仲之女,雍纠之妻。祭国是周公之后,故姬姓。

6 父与夫孰亲:父亲与丈夫谁比较与我亲近。

7 胡可比:胡即何。何能相比较。

8 雍氏舍其室:雍氏指雍纠;舍其室指不在他的家中设宴。

9 吾惑之以告:我对这件事很疑心,所以将这件事告诉你。

10 尸诸周氏之汪:汪是水池,在郑国都城中;周氏是郑大夫;尸是动词,将雍纠被杀的尸首陈列出来以示众。

11 公载以出:厉公将雍纠的尸体搁在车上,同离郑国。

12 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假若与妇人相计谋,他的死也是应当的。

今译

郑国的大夫祭仲专权,郑厉公忧患他的专权,便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他。雍纠将要在都城的郊外享宴祭仲,雍纠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便去问她的母亲说:“父亲与丈夫谁跟我关系比较亲近?”她的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妇人的丈夫,但父亲却只有一个而已,怎么可以相比呢?”于是她告诉祭仲说:“雍纠不在家里设宴请您,而将要在郊外设宴请您,我很疑惑,所以把它告诉您。”祭仲便杀死雍纠,把他的尸体暴露在周氏的水池边。郑厉公用车子载了雍纠的尸体离开郑国,说:“与妇人相计谋,他的死是应该的。”

经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

传 夏,厉公1出奔蔡。

今注

1 厉公:郑伯突。

今译

夏,郑厉公出奔到蔡国。

经 郑世子忽复归于郑。

传 六月乙亥,昭公1入。

今注

1 昭公:经所言之郑世子忽。

今译

六月乙亥,郑昭公进入郑国,恢复他的君位。

经 许叔入于许。

传 许叔1入于许。

今注

1 许叔:许庄公弟。隐公十一年,郑庄公所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所以郑庄公一死,许叔就入于许都城。

今译

许叔进入许国都城。

经 公会齐侯于艾。

传 公会齐侯于艾,谋定许1也。

今注

1 谋定许:因为许叔进入许都,所以鲁齐两公想安定许国。

今译

鲁桓公会见齐侯于艾,谋划安定许国的办法。

经 邾人、牟1人、葛2人来朝。

今注

1 牟:在今山东莱芜县东二十里。

2 葛:在今河南省宁陵县葛城,在汴水之南。

今译

邾人、牟人和葛人来鲁国朝见。

经 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

传 秋,郑伯因栎1人杀檀伯2,而遂居栎。

今注

1 栎:在今河南省禹县,在新郑县西南九十里。

2 檀伯:郑国守栎的大夫。

今译

秋,郑厉公利用栎人杀死檀伯,因而就居住在栎。

经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伐郑。

传 冬,会于袲1,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2。

今注

1 袲:音移。宋地,在今安徽省宿县。《后汉志》注:“袲一名荦。”

2 弗克而还:仗不能打胜,就各自回国。

今译

冬,鲁桓公与宋公、卫侯、陈侯会见于袲,谋划讨伐郑国,目的是要把郑厉公纳归郑国。但是战事没有成功而各自回国。

桓公十六年(公元前六九六年)

经 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传 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1也。

今注

1 谋伐郑:因为去年冬,曾谋伐郑,纳厉公,但是不能成功,所以现在又讨论这件事。

今译

十六年,春,正月,鲁桓公会见宋公、蔡侯、卫侯于曹,谋划讨伐郑国。

经 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传 夏,伐郑1。

今注

1 夏,伐郑:夏天各诸侯方实行伐郑。

今译

夏,鲁桓公会合宋公、卫侯、陈侯、蔡侯,共同讨伐郑国。

经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

传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以饮至之礼1也。

今注

1 以饮至之礼:《左传·桓公二年》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饮至的礼节亦应当在庙,所以史官就记载在竹简上。

今译

秋,七月,鲁桓公讨伐郑国以后回到鲁国,举行饮至的典礼。

经 冬,城向。

传 冬,城向,书时1也。

今注

1 书时:因为不妨害农时,所以书时。

今译

冬,修筑向邑的城墙,记载这件事表示它合于时宜。

经 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

传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1,生急子。属诸2右公子3,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4,夷姜缢5。宣姜6与公子朔构7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8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9。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10,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11,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12,此何罪13?请杀我乎!”又杀之,二公子故怨惠公。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职14,立公子黔牟15,惠公16奔齐。

今注

1 烝于夷姜:在初民社会的时代,贵族是多妻制度,所以有媵娣制,由此而又发生了烝报制,这是两件相连的制度。烝是在父亲死后,除其生母外,皆可娶为己妻,所生的儿子,其地位亦同嫡子相等。至春秋时代,这种制度仍旧通行,但见于《左传》所记载者只有六、七条,皆出于政治原因而有所记载,其余不发生政治问题的,而不见于记载的,想必不可胜数,其详见我所著《中国古代社会史》。夷姜是宣公的庶母。

2 属诸:托付给。

3 右公子:是右媵所生的儿子。

4 左公子:左媵所生的儿子。

5 夷姜缢:缢就是上吊自杀,是因为失宠。缢亦见桓公十三年“莫敖缢于荒穀”注。

6 宣姜:宣公先为急子所娶,而后又自娶的齐国女子。

7 构:用言语陷害。

8 莘:卫地,在今山东省莘县北莘田故城。《水经注》说:“莘亭道阨限蹊要。自卫适齐之道也。”

9 使行:使他赶紧离开卫国。

10 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恶即安能。舍弃父亲的命令,这种儿子做何用处?

11 载其旌以先:旌是急子所用的旌旗,旗上绘有他所代表的标帜,就驱车先走。

12 我之求也:这是我所求的。

13 此何罪:此是指寿子:他有什么罪要被杀?

14 左公子洩,右公子职:左公子名洩,右公子名职。

15 黔牟:是宣公所庶出的公子。

16 惠公:经所写的卫侯朔。

今译

起初,卫宣公娶他的庶母夷姜,生急子,把急子托付给右公子。后来卫宣公为急子娶一位齐国的女子,因为她长得美,宣公便自己娶了她,生寿及朔两人。把寿托付给左公子。夷姜因为失宠上吊自杀了。宣姜和公子朔陷害急子,宣公就派急子到齐国去。另外派一名恶盗在莘的地方等候,要把急子杀害。寿子知道这个阴谋,就告诉急子,要他赶紧离开卫国。急子不肯那么做,说:“舍弃父亲的命令,这种儿子做何用处?若是世界上有无父的国家,才可以那么做呢!”等到他要出发去齐国时,寿子用酒为他饯行,让急子喝醉,自己载着急子的旌旗先走,恶盗就把他杀了。等到急子赶到说:“要死的是我呀!他有什么罪呢?请杀了我吧!”恶盗便又把他杀死。因此左、右两公子怨恨卫惠公(公子朔)。十一月,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为国君,惠公出奔到齐国。

桓公十七年(公元前六九五年)

经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传 十七年春,盟于黄1,平齐、纪,且谋卫2,故也。

今注

1 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说:博兴左近有黄山,黄阜,黄大约在附近。

2 谋卫:因为卫国把惠公驱逐出来。

今译

十七年,春,鲁桓公与齐侯及纪侯会盟于黄,使齐国与纪国讲和,并且为了谋划卫国的事。

经 二月丙午,公会邾仪父,盟于趡。

传 及邾仪父盟于趡1,寻蔑之盟2也。

今注

1 趡:鲁地,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与邹县之间。

2 蔑之盟:在隐公元年。

今译

鲁桓公及邾仪父会盟于趡,为的是重申隐公元年在蔑地的盟约。

经 夏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传 夏,及齐师战于奚1,疆事2也。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3来告。公曰:“疆埸之事4,慎守其一5,而备其不虞6,姑尽所备7焉。事至而战8,又何谒9焉?”

今注

1 奚:鲁地,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奚公山下有奚水。《水经注》:“夏车正,奚仲之国也。山下有奚仲冡。”

2 疆事:争疆界的事。

3 疆吏:守疆界的官吏。

4 疆埸之事:指疆界的事情。

5 慎守其一:对于一国的事情要谨慎守备,无使人来侵我。

6 不虞:不是意料中的事。

7 姑尽所备:暂且尽己力以防备。

8 事至而战:意外的事发生,立刻就作战。

9 又何谒:又何必来见我请命。

今译

夏,鲁国军队与齐国军队交战于奚,为了争疆界的缘故。在那时,齐国人侵略鲁国的边疆,守疆的官吏来报告,鲁桓公对他说:“疆界的事情,是你所要谨慎守备的,不要使人来侵犯,而且要时时防备意外的事故。平时暂且尽你所能去防备,一旦意外的事故发生了,就要为保卫边疆而战,又何必来谒见请命呢?”

经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传 蔡桓侯1卒,蔡人召蔡季2于陈。

今注

1 蔡桓侯:经说的蔡侯封人。

2 蔡季:是桓侯的弟弟。桓侯无子,故蔡人欢迎蔡季而立之。

今译

蔡桓侯逝世。蔡国人召请在陈国的蔡季回国。

经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

传 秋,蔡季自陈归于蔡,蔡人嘉之1也。

今注

1 蔡人嘉之:因为蔡人欢迎他,所以以字告鲁国。

今译

秋,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蔡国人很欢迎他。

经经癸巳,葬蔡桓侯1。

今注

1 此经无传。

今译

癸巳,安葬蔡桓侯。

经 及宋人、卫人伐邾。

传 伐邾,宋志1也。

今注

1 宋志:因为邾与宋两国争疆界,而鲁国听从宋国的要求,遂违背趡之盟而伐邾。

今译

鲁国违背盟约讨伐邾国,这是因为听从了宋国的请求。

经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传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1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2,日官居卿3以 日4,礼也。日御不失日5,以授百官于朝6。

今注

1 官失之:是官记载的错误。

2 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与日御这两种官,皆是管理天象的。

3 居卿:等于卿的地位。

4 日: 音底,等于平。 日即平历数。

5 日御不失日:诸侯的日御也不失落历书。

6 授百官于朝:交给诸侯的百官,公布于朝廷。

今译

冬,十月朔日,发生日食,没有记载日子的干支,因为官员的记载错失。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虽不是六卿之一但地位等于卿,用这个职位平制历数,是合于礼的。诸侯的日御不失落日官所制的历书,用以授给百官,公布于朝廷。

传 初,郑伯1将以高渠弥2为卿,昭公恶之3,固谏不听4,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5,君子谓昭公知所恶6矣。公子达7曰:“高伯8其为戮乎?复恶已甚9矣!”

今注

1 郑伯:新近卒的郑庄公。

2 高渠弥:郑大夫。

3 昭公恶之:昭公是公子忽。恶之是厌恶高渠弥。

4 固谏不听:坚持谏诤,不为接受。

5 公子亹:昭公弟,亹音尾。

6 君子谓昭公知所恶:此言亦见《韩非子》。所以刘师培遂据此力驳《左传》中所有“君子曰”皆为刘歆所加的说法。

7 公子达:鲁大夫,《韩非子》作公子圉。

8 高伯:高渠弥。

9 复恶已甚:复是报复。此指高渠弥报复的手段太过分。

今译

起初,郑庄公将以高渠弥做卿,郑昭公厌恶高渠弥,坚持谏诤,庄公不肯听从。等到昭公立为国君,高渠弥畏惧昭公会杀他,就在辛卯那天,弑昭公,而立公子亹为国君。君子说,昭公深知自己所厌恶的人。鲁国大夫公子达说:“高渠弥将来被杀是应该的。他报复昭公对他的厌恶实已太过分了。”

桓公十八年(公元前六九四年)

经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传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1,遂与姜氏如齐2。申 3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4也,谓之有礼5,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6,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7,公谪之8,以告9。

今注

1 公将有行:桓公将出国。

2 如齐:如是往。往齐国的意思。

3 申 :鲁大夫。

4 无相渎:不要相互违背。

5 谓之有礼:如此则很合于传统。

6 泺:音洛。泺水在今山东省历城县西北入济水。

7 齐侯通焉:服虔说:旁淫曰通。

8 公谪之:桓公谴责她。

9 以告:文姜告诉齐襄公。

今译

十八年,春,鲁桓公将出国,于是与夫人姜氏一起往齐国去。申 说:“女子有夫家,男子有妻室,不互相违背,才叫作有礼。若改变了这个原则,必定要失败的。”桓公与齐侯会见于泺水,然后就与文姜一起到齐国都城。齐侯与文姜通奸,桓公谴责她,她就告诉齐侯。

经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

传 夏四月丙子,享公1,使公子彭生2乘公3,公薨于车4。

今注

1 享公:齐襄公为鲁桓公设享宴的礼。

2 彭生:齐大夫。

3 乘公:为鲁侯御车。

4 公薨于车:彭生多力,拉公干(胁也),而杀桓公。

今译

夏,四月丙子,齐侯设宴款待桓公,派公子彭生为桓公驾车,桓公薨逝在车上。

经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1。

今注

1 此经无传。

今译

丁酉,桓公的灵柩被从齐国送回鲁国。

传 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1,不敢宁居2,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3,恶于诸侯4,请以彭生除之5。”齐人杀彭生6。

今注

1 寡君畏君之威:我们的国君畏惧齐国国君的威严。

2 不敢宁居:不敢安宁地居住在鲁国。

3 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他已经到了齐国行礼,而不回到鲁国,不知道应当归罪何人。

4 恶于诸侯:这种耻辱的坏声名,使各国诸侯全知道。

5 请以彭生除之:请用彭生除去耻辱的坏声名。

6 齐人杀彭生:鲁史没有写在竹简上,第一是因为彭生只是齐大夫,照例大夫被杀,不书在竹简上;第二是因为鲁国认为牵连到桓公之死。

今译

鲁国人通告齐国说:“我国的国君畏惧您齐君的威望,不敢安宁地居住在我国内,而来齐国修续两国旧有的和好,行礼完毕而不能返鲁国。我们不知道应该归罪于谁,这种耻辱的坏声名,诸侯全都知道了。请用彭生来雪除我国这种耻辱。”齐国人就杀了彭生。

经 秋七月。

传 秋,齐侯师1于首止2,子亹会之,高渠弥相3。七月,戊戌,齐人杀子亹,而 4高渠弥。祭仲逆郑子于陈5,而立之。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称疾不往6。人曰:“祭仲以知免7。”仲曰:“信也8。”

今注

1 师:率领军队。

2 首止:卫地,在今河南省睢县东南首乡。《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以为此地属宋,而非如杜预所说的属卫。

3 相:相礼。

4 :是车裂,为刑罚的一种。

5 逆郑子于陈:郑子是昭公之弟子仪。往陈国去迎接昭公的弟弟子仪。

6 称疾不往:自称有病,不往相礼。

7 以知免:知音智,与祭仲“知之”的知音不同。用聪明而免除了杀身的祸害。

8 信也:说得很对。

今译

秋,齐侯率领军队驻在首止。郑国的子亹与齐侯会见,高渠弥同去相礼。七月戊戌,齐国人杀死了子亹,而车裂高渠弥。郑大夫祭仲到陈国迎接昭公的弟弟子仪,而立他为国君。这次子亹去会齐侯,祭仲知道齐侯的目的,所以自称有病,不肯同往相礼。有人说:“祭仲因他的聪明而免除了杀身之祸。”祭仲说:“说得很对。”

经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1。

今注

1 葬我君桓公:距离桓公之被害,已经九个月,葬得甚为迟缓。此经无传。

今译

冬,十二月己丑,安葬我鲁国的国君桓公。

经 周公1欲弑庄王2而立王子克3,辛伯4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5。初,子仪有宠于桓王,桓王属诸6周公。辛伯谏曰:“并后7,匹嫡8,两政9,耦国10,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11。

今注

1 周公:名黑肩,是王卿士。

2 庄王:是桓王太子。

3 王子克:是庄王弟子仪。

4 辛伯:周大夫。

5 燕:是姬姓伯爵,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在今北京市。

6 属诸:托付给。

7 并后:妾如后。

8 匹嫡:庶同嫡一样。

9 两政:王引之说:“正与政相通,两政者,宠臣之权与正卿相敌也。”而认为杜注的两政为臣擅命是不对的。

10 耦国:大都与都城相同。

11 故及:所以及于祸难被杀。

今译

周公黑肩想弑周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把消息告诉庄王,于是就与庄王杀死周公黑肩,而王子克出奔到燕国。起初,子仪(王子克)得到周桓王的宠爱,把他托付给周公,辛伯曾劝谏周公说:“妾与后并位,庶子与嫡子匹敌,权臣与卿士争政权,大都与国都一般大,这都是乱事的本源。”周公不听他的话,所以及难被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