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国人文小史

第二章 书籍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我国自古为文字的国,不但书籍的数目,非常浩繁;即研究书籍的学问,也甚形发达。现因其内容复杂,特分为三节说明。

第一节 书籍的目录

书籍的目录,为研究书籍的学问。我国在前汉末叶时,刘向以校订古来的书籍而作《别录》,即所谓《刘向别录》,可算是目录学的鼻祖。自六朝至隋唐,书籍益多,分这等书籍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经书,乙部历史,丙部诸子,丁部集类。迨北宋时,《崇文书目》出世,目录的分类,完全成立。清朝乾隆帝时,当编纂《四库全书》之际,作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系承康熙帝六十年治平之后,在乾隆帝时代,国泰民安,为清朝最盛时期;因念奖励固有的文化,且束缚学者的身心,势所必要;故乾隆帝踏袭康熙帝的政策,编纂种种书籍,卒成《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一极大的丛书,将全国原有的书籍,以类别为经史子集四部,尽收入于《四库全书》中。

这种企图由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亘十年始告成功,距今已一百五十多年了。《四库全书总目》,即收于《四库全书》中的书籍总目录。但只这总目录,已有二百多卷,合其全部共一万二千二十三部,书籍总数在十七万二千六百二十六卷以上。尚仅为钦定所选的名著,已有这样多的书;若并合古来全数的书,则其数目之多,实在指不胜屈了。当编纂《四库全书》时,有烧弃其书籍的全部者,有拔取其恶点而烧弃之者,则另行编纂其书目,叫做《销毁书目》,同《抽毁书目》。关于《销毁书目》所载的书籍,约百十六种;关于《抽毁书目》所载的书籍,约百八十一种,其卷数之多,自可想像而知了。此外尚有禁止流行的禁书,据《禁书书目》所载的书籍,约有五百三十余种。总合这销毁、抽毁、禁书的书籍,已达九百种以上,大抵皆有相当价值的著述,至其他杂书数目之多,那更足以惊人了。

在《四库全书》中所遗漏而优良的书颇多,据阮元所著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共载有百七十多种的书目。现在每年著述的书籍,如山如海的增殖起来。因而书籍的学问即所谓目录学,益感有研究的必要。这《四库全书总目》,固属必要而结晶的著作,但以二百多卷的书,对于购带实用上,殊感不便,因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袖珍本的著作。在今十八年前,张之洞著《书目问答》一小册子,对于前代的名著,近代的好书,《四库》总目的顺序,均可于该书中一目了然,极为学者所器重。总之,书籍的目录,是非常必需的工具,若非细经一涉,则对于所读古书,势必难辨其书的正否。敢望国人如欲研究本国的学问,必先取这《简明目录》或《书目问答》一读,以为读书的南针,这是著者不厌烦而详细说明的诚意。

第二节 书籍的部类

一、经部

经部为我国最所尊重的经书的部类。经书的经,便是经常的经,有贯通万古而不可变的意义。又为经纶的经,登载经纶天下之大道,故命名曰“经书”。要之,经书是对于圣人书籍无上的尊称。但这经书的名称起自何时呢?在周末叶孔子删编《诗》、《书》、《礼》、《乐》、《易》、《春秋》后,诸子勃兴,各主张其个人的学说。儒家为尊崇孔子所编纂的书,特颜之曰“经书”,这便是经书名称的由来。迄至前汉武帝时,有董仲舒学者出,武帝纳其建策,定儒教为国教,对于当时大学,特设讲座,以儒教的书为讲义。所谓儒教的书,即《五经》(《诗经》、《书经》、《易经》、《春秋》、《礼记》)。由这时起,始可由历史上考出经书之名。嗣后这《五经》逐渐变化,而《七经》,而《九经》,甚有《十三经》的说法。今特分经书为十部类,求得一目了然的便利。

(一)《易经》。传说伏羲氏作八卦,神农氏重八卦。所谓重八卦,是以八乘八变成六十四卦。次周文王作《彖辞》,为说易六十四卦的极简单文辞,文王之子周公旦,又作《爻辞》,为详说六十四卦变化的文辞。后来孔子更作《十翼》,阐明《易》的深远之哲理。其事实真伪,姑且不问。而伏羲、神农、文王、周公、孔子之上代圣人皆齐出作《易》,所以到了今日,《易经》还是为人热烈的尊崇。汉代不辨《易》的人,不能为高等官;唐时规定凡不通《易》者,不得居大臣之位,其尊崇的情形,实非我能想像其万一。至《易》本身来说,是以卜筮为主,充笼圣人、诲谕世人的微意。

(二)书类。书类即《书经》类之谓。《书经》的内容,系收集尧舜及夏殷周三代诏敕布令的类。至其古文今文的争论,详于经学的变迁章,兹不赘述。

(三)诗类。诗类即《诗经》的种类。传说自殷至周共有三千几篇的《诗经》,经孔子取舍择优后,仅有三百十一篇。且孔子所采三百十一篇中的六篇,又未几散失了,故现在仅留三百零五篇。诗的体裁分风、雅、颂三种:风是周代的流行谣;雅是用于朝廷宴会或卿大夫宴会的谣;颂是用于宗庙祭祀间的。这种书籍,为研究殷周时代思想言语各种社会状态最适当的材料。在研究时,先考察《五经正义》的《毛诗正义》,与朱子的《诗集传》,则大体得以明了了。

(四)礼类。礼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种,故称为“三礼”;礼类即指这“三礼”而言。《周礼》有谓周公旦的著述,但真伪殊难判定。这书的内容,系集录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制的书,可借以窥见古代圣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天官是记载如今日内阁官制的,地官是记载的内政部与教育部官制的,春官是记载司宗庙祭祀官制的,夏官是记载军政部官制的,秋官是记载司法官制的,冬官是记载农工商部之工的官制,今因散亡无存,乃以《考工记》一书代之。至依天、地、春、夏、秋、冬树立官制的理由,则谓天地无私,社会行政,也须法其公正,这可说是我国古代政治的一种理想,故极为后世所重视。前汉末的王莽,以《周礼》夺取汉朝,宋的王安石,也利用《周礼》推行新法。盖《周礼》作于我国大政治家的周公旦,主旨在求富国强兵。其次《仪礼》,也传说为周公所作,可由其中明了周代社会公私百般仪式作法的状况。只惜大部分残缺不全,很少学者去研究。又次《礼记》,关于《礼》的理论或杂记,由孔子弟子或信仰孔学的人记传下来。但至前汉中叶始出,当时篇数颇多,有戴德(大戴)、戴圣(小戴)二学者,出而取舍择优,至今仅有四十九篇。因这《礼记》四十九篇,为戴圣所采取,戴圣是叫做“小戴”的,故称这《礼记》为《小戴礼》。我们欲知周代的制度、风俗、人情、习惯等,则对这《礼记》颇有研究的必要。研究这《礼记》的,有《礼记正义》与《礼记集说》等书。清朝“礼”学特别发达,其中秦蕙田的《五礼通考》,为最有名的书。

(五)春秋类。《春秋》是鲁史官手录的鲁国历史,曾经孔子加以笔削,其笔削的主意,系由当时周室衰微,诸侯强霸,邪说横行,司空见惯。孔子触目愤慨,乃以极慎重的用意,正其是非善恶,于一字一句之间,暗示褒贬的意义。而其笔法,即为春秋的笔法。后来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异其春秋解释法的,计有三派。这三学派,即所谓《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的“三传”,各立门户,互相争辩。《公羊传》由孔子门人子夏传到公羊高,以口相传,至前汉时,始著成书。又一说称为孔子微言之学。孔子著述《春秋》的主意,在《论语》有云:“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就是说文王既然殁亡了,欲以三代圣王的制度而治天下,自非躬任厥职不可的意思。至三世说或三统说种种的议论,这种学问,在前汉时代,却是很占势力,但后来大衰一时了。距今百年前,由清朝嘉庆道光间,忽然复兴起来。最近享盛名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皆奉公羊学。而康梁对于三世三统之说,把西洋学说加味调和。我们试把三世说摘要言之,即公羊学在扰乱之世,升平之世,与太平之世,都可酌量而施行。所谓扰乱之世,是酋长互相割据而作乱的时代。升平之世,则由上种状态逐渐进化,至君主专制、君主立宪的时代,尤为演进,世界仅统治于——帝王之下,万民平等,便为太平之世。孔子将社会人类的进化,分为如此三世,以今日的世界属于升平之世,故我们应大加努力,以求达到最终目的太平之世。这种议论,不但与我国现代思想有极密切的关系,即证诸人类进化的历程,也多吻合的事实,诚富兴趣的问题。至《谷梁传》与《公羊传》,同为大学微言之学。也由子夏口传,至前汉时始成书物。其书重说五行感应之事。以上二传为今文。至《左氏传》,系左丘明征孔子《春秋》之理,说明当时事实,自初即为文字发现于世,属于古文派。因与《公羊》、《谷梁》的立场不同,特多烦杂议论。这《春秋三传》与前述的“三礼”,俱为我国思想上学问上最大的潮流,虽至今日,尚有以“三礼”、“三传”为国民思想之中心者。

(六)孝经类。就孔子孝行的意见,由曾子说出,曾子门人笔记下来。因其内容简单,不必赘述。

(七)四书类。宋朱子由《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连合《论语》、《孟子》,名曰《四书》。后人认为朱子学的根本所在。

(八)乐类。乐即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为正人心最大的利器,颇为古今所重视。在文字上显著的有《乐记》,算是《礼记》中唯一者。至议论雅乐的事,或研究六律六品的书籍,以及流行歌与其他各种音曲类,概归入子部的艺术类,与这经部的乐类,全然异趣。

(九)小学。前章所述《说文》之学,或正字义的训诂学,或正音韵的音学等,因周代取教小学之用,故总名曰《小学》。对于周代教育法的遗意,可借此考察明了,因特取入经部中。

(十)五经总义类。总括前之《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议论,或其注解者。

二、史部

史字原为司记录官之名,后来遂变为历史的史。

(一)正史类。正史是指历朝敕选的历史而言,司马迁的《史记》,原非敕选的,但后世对于敕选正史,准由司马迁《史记》数起,至《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我国宋时已有正史十七种,明朝增至二十一史,今日合明朝及其他加入的,恰成二十四史,为我国正史的全体。

(二)编年类。我国从前的历史,多为编年体,《春秋》自不待言,是记载其逐年的事实。然自司马迁作《史记》,始改为纪传体。纪传体是本纪与列传并立,本纪以编年体记载帝王之事;列传则网罗当时的名臣而立其传。并合本纪、列传来观察,方能明了当时的状态。前述的正史,皆用这体编成。

(三)纪事本末体。在编年体、纪传体以外,尚有以事业的本末完全集录而便一目了然的,是为纪事本末体,由宋之袁枢所创始。

(四)别史类。除以上三体历史外,尚有一别史类,如《续后汉书》、《契丹国史》、《大金国史》等。有名的郑樵《通志》,即为其中的一种。

(五)杂史类。这是不属于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等类,而又有历史关系的,如《国语》、《战国策》及私人的记录等,均收入杂史之中。

(六)诏令奏议类。帝王的诏令或当时官署的布告,及诸官的奏议等,为历史上非常有用的参考材料。故奏议类的书,是历代名臣奏议而优良的书籍。

(七)传记类。收集各时代贤人名士或一技一艺特长人物的传记。

(八)史钞类。史钞系由历史中抄录的书,如《十八史略》等。

(九)载记类。我国本土以外附属国的历史,如《朝鲜史》、《安南史》等。

(十)时令类。岁事记、年鉴等属之。

(十一)地理类。地理对于历史,最有密切的关系,这是谁也不能予以否认的,如《大明统一志》、《大清统一志》,以及《山东通志》、《河南通志》等各省的地理,是为这部之主。又关于黄河、扬子江的记事,或边防记事,或山系水脉记事,或古迹,或游记,及其他外国地理概要,皆收入这类之中。

(十二)政书类。记载历代的通制。例如《杜氏通典》等。

(十三)职官类。搜录历代的职官制。例如《唐朝六典》等。

(十四)目录类。目录可分二种:经籍目录与金石目录。经籍目录,即前述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至金石为殷之鼎,周之钟,汉之碑等目录,是研究历代史极重要的参考物。

(十五)史评类。论评历史的,如《通鉴纲目》,是其适例。

三、子部

诸子百家自成一家学问的书,均收集在内。子原是男子的美称,或有德者之称,又弟子对师长所说的尊称,但后来转至《老子》、《庄子》、《墨子》等,遂变为书籍的尊称。

(一)儒家类。专收集儒家的著述,如《荀子》、《文中子》、二程子(程明道、程伊川)、朱子等书,以及《近思录》、《性理大全》等类。

(二)兵家类。黄帝之臣风后所作《握奇经》、太公望所作《六韬》、孙武的《孙子》、吴起的《吴子》、黄石公的《三略》等皆属之。

(三)法家类。以法律治国的学问,如《管子》与《韩非子》等类。其他若裁判或断疑狱的书籍也属之。

(四)农家类。研究农事的学问,后魏时的《齐民要术》,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可算是农业专门书籍,自田制、水利至树艺、蚕桑、牧畜,俱为备说。

(五)医家类。黄帝所作的《素问》,汉朝张机的《伤寒论》,以及所谓《汉法医》书籍,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均属之。《汉法医》为研究草根木皮的药物,很有相当价值,惜近人不加考究,卒埋没其效用了。

(六)天文算法类。我国的天文,素重历法;而历法是以推步为第一,故算法随以发达。算法起源很古,《周髀算经》,有传说为周公所作之。

(七)术数类。收集关于记录各种术数的书籍,其重要的,为汉朝扬雄所著的《太玄经》,是一种推算数理的论文。又宋朝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以《易》的八卦,当元、会、运、世、卜世间的治乱(一日十二辰,一月三十日,一世三十年,一运十二年,一会三十运,一元十二会,一元天地通)。在这术数中,有以气候占卦的,又有家相人相,及九星、葬式、相墓等类。

(八)艺术类。在这类中,若尽举出书、画、印、棋等来,则种类甚多,这是我国最得意的所在,珍奇书籍不少。

(九)谱录类。这是剑、砚、墨、香和梅、菊、兰、竹等谱录。在这类书著名的,为《考古图》、《博古图》等,因两书均系搜集殷周古器物的绘图。又乾隆帝收贮的《西清古鉴》,也为考证古器物绘图最佳的书,可供博物家、好古家之参考。

(十)杂家类。搜集杂书或随笔漫谈之类。

(十一)类书类。以经史子集类别而成功的一种书籍。例如清朝的《渊涵类鉴》、《图书集成》等。《图书集成》系万卷以上的类书,在世界上可算是大部书籍。

(十二)小说家类。关于朝廷行军的杂史类,以及琐事奇闻等。不过其多以正汉文记录,与现今盛行的诨词小说不同。

(十三)释家类。收集关于佛教的书籍。

(十四)道家类。《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的书,皆收入其中。

四、集部

我们一读其书,便知其为诗集、文集之部类。

(一)楚辞类。楚屈原的《离骚》,是为《楚辞》。因后世仿作之人辈出,特立《楚辞》之部类。

(二)别集类一(自汉至五代)。集类有总集、别集的区别:总集是许多人诗文的编集;别集乃某一人的诗文集。别集由作者自集个人的文章诗歌,或由门人收集。至别集类一,系收自汉至五代间文人诗人之集,如陶渊明、杜甫、李白、韩退之、柳子厚、白乐天等诗文集,是其中著名的。

(三)别集类二(自北宋建隆至靖康)。这是搜收自北宋太宗至钦宗间的诗文集。在这时代中,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有名大家辈出,名著甚多。

(四)别集类三(自南宋建炎至德祐间)。南宋一代的诗文集,皆收其中。建炎是高宗的年号。德祐是宋末恭宗的年号。其间有朱子、吕东莱、陆象山、陆放翁等名高的人。

(五)别集类四(自金至元)。这是总收自金至元的诗文集。金末元初的元遗山,与元的虞道园等诗文集,颇负盛名。

(六)别集类五(自明洪武至崇祯间)。总收明一代的诗文集。其中刘青田、王阳明、前七才子、后七才子等诗文集,均有一读的价值。

(七)别集类六(清朝)。清朝顺治、康熙时代,大家辈出,文集颇多。

(八)总集类。总集是搜集多人的诗文全部。或摘录其最好的一部,如《昭明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是其适例。

(九)诗文评类。收集诗文的论评,以文话诗话为主。

(十)词曲类。词曲本为词与曲之二种,但因其大体相通,故总称为词曲。

第三节 书籍的印刷

我国在周代以前,没有纸笔,印版亦未发明,所有书籍的写字,乃击破细小的竹木尖端,使含漆而书于板上,或用小刀刻字在竹简上,用韦革缀拢连起,再于中入心而合成卷,以便保存,这便是今日称书籍为卷或篇的由来。但这韦革的连缀,常易断绝的,所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是这个道理。后来亦有写在帛上的书,试一考察“名垂竹帛”的话,便可充分明了了。至秦始皇时代,开始流行刻文字于石上。至木版刻字印于纸上的方法,迟迟未为发明,则由当时盛行口传学问,所谓版行的事,尚无甚大的需要。但至秦始皇时,蒙恬始作笔;在后汉末叶,蔡伦煮溶树肤、麻头、敝布、鱼网等类,发明制纸方法,又魏晋时已制墨丸及胶墨,如是笔写书籍,大形便利,纸墨已有长足的进步,竟废竹帛而不用了。惟在隋前的书籍,尚属于写本,没有印刷的。据明陆深的《河汾燕闲录》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此印书之始也。”可知印书之术,盖到隋后才有。

迨到后唐明宗长兴三年二月,历任五代宰相的冯道,始奏命判国子监田敏,将《大学》、“九经”印行出售,是为监本。所谓监本,系指国子监印刷的官版书籍而言。其后历朝沿其故事而设立:宋朝称监,辽称秘书监,金称宏文院,元称编修所,另有秘书监、兴文监和艺文监等。而明则称南北监与经厂,清则称武英殿与古香斋,故清的监本,特有殿本或殿版之称;然其为御府所印刻,则无不同。又官本,据《馆阁续录》:“秘书郎莫叔光上言;‘今承平滋久,四方之人,益以典籍为重,凡缙绅家世所藏善本,外之监司郡守,搜访得之,往往锓板,以为官书,然所在各自版行……’”则知其始于宋朝中叶;金时立经籍所,于平阳刊行经籍;元时官本,其在河北,则依金之旧,设局平阳,其在河南,则设于杭州、绍兴、平江、信州、抚州诸处,刻书甚多;明时,则自南北两京起以至各地方,盛行雕刻,凡官司到任者,必刻新书数卷以为例,其有数年任满不刻一书而去者,则众目为俗吏。其他官署学校书院均争刻书,各藩王的校刊古籍者亦多;清时,则在各地设官书局,刊行甚众。

而家塾自刻书籍,则王明清《挥尘录》说:“蜀相毋公。蒲津人,先为布衣,尝从人借《文选》、《初学记》,多有难色。公叹曰:‘恨余贫,不能力致,他日稍达,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学者。’后公果显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因命工日夜雕版,印成二书。复雕“九经”诸史,两蜀文字,由此大兴。至宋时,其书遍海内。初在蜀雕印之日,众嗤笑,后家累千金,子孙禄食,嗤笑者往往从而假贷焉。”可见私家刻本是始于五代之末,其后相继出现。

至于出版书籍的贩卖,则创始于唐末建安佘氏。而宋时镂版的地方,在吴、越、闽三处,以杭州越版为上,福建麻沙版最下,其他蜀本亦有名。金元两朝,官设的书籍多在平水,故坊肆一时群聚于此;惟吴、越、闽的书,仍不减于宋朝。明时则燕京、金陵、阊阖、临安,为书籍四大集散地;而吴会、金陵,最擅名于文献,刻本甚多,钜册繁聚。

书籍的印刻,既然如此盛兴,则大需求活版的发明了。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说:“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即字平如砥。”由此可知活版确系创始于宋仁宗时,惟据胡元瑞的《笔丛》,则谓从无有以药泥为之者,乃用木作活字;又元王祯亦传易以木字一事,陆深则记为铅字,其沿革不得而详。及至明朝,乃始用铜活字,以无锡的兰雪堂华氏、桂坡馆安氏等特著。清朝使用铜活字尤盛,如《图书集成》一万卷,即以铜活字印成的。可惜这种铜活字,不久为政府铸钱的关系,概行镕销了,现在已很难看见其陈迹,诚为可叹的一回事呢!而清高宗时,武英殿的聚珍板,实以枣木活字而印刷者;他若《四库全书》十几万卷的书籍,亦系以木活字印刷成功。

至欧洲各国在十五世纪以前,尚未发明木版的印书,竟至十五世纪初年,哈尔兰人珂司忒尔始发明木版印刻方法;到了一四三六年,曼慈人约翰古田伯儿始发明金属活字,从一四五〇年后,才用活字印书;继而斯屈拉司布尔格人拍迭儿雪或儿又发明活字的铸造,在一四六二年后,遂见用于欧洲各国。我们从历史上的观察,可见印刷术的发明,是以我国为最早,木板印刻约早欧洲八百年,活字印刷约早四百年。而我国最近的印刷事业,反退后而让他人前进,不能永保优胜地位,真令人言之痛心无穷了!至距今三四十年前,由西洋传入石版印术,甚为流行,对于书籍的装印出售,粗见兴盛,可用很廉的价格,购读珍贵的古书;惟体裁尚未臻于至善之域,敢望书业同人,加以改进是幸!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