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周易今注今译

第五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易曰:“憧憧1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2,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今注

1 憧憧:往来不定,心意不宁的样子。

2 涂:途径。

今译

咸卦九四爻辞说:“思虑不能专一,因而有往来不定,憧憧万端,存有各种思虑,他的朋党也相率地、互相地遵从他的思想。”孔子说:“天下的事物有何足以困扰忧虑的呢?天下同归于一个目标,所走的途径有不同,同归于一个好的理想,有百种不同的思虑。天下的事物有何足以困扰忧虑的呢?”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1,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今注

1 信:即伸的古字,伸张的意思。

今译

宇宙自然的运用,循环不息,日月往来交替,因而有光明的出现。寒暑往来的交替,遂有春夏秋冬四时递相推移的岁序。以往的事情,已经屈缩,将来的事情,即将伸展,屈缩伸张,互相交感而用,而利益的产生也就在其中了。

尺蠖1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2,以存身也。精3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祟德也。

今注

1 尺蠖:一屈一伸而行走的虫。

2 蛰:虫类冬眠。

3 精:专精。

今译

尺蠖把身子屈缩起来,正是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来临,以求伸展行进的准备。龙蛇之类,在严冬酷寒的时候在土洞里冬眠,以保全它们的躯体。专精地研究精粹微妙的义理,到达神而化之的境界,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可以学以致用了。利用易学所显示的道理,而安适其身,则可以随遇而安,怡然自得,心广体胖,以崇高吾人的德业。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今译

如超过以上易理所显示的事情,则虽圣人,也不会知道的。至于专研宇宙无穷的奥秘,了解万事万物变化的原理,而默然和以化之,这是圣人极崇高的道德功夫了。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1,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而见邪?”

今注

1 蒺藜:草名,茎平卧,有刺。

今译

《易经》困卦六三爻辞说:“前进则受困于坚硬的巨石,后退又依据于多刺的蒺藜上面,异常痛苦。如此的进退失据,没有归宿,即使返家,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子,是多么不利!”孔子说:“不是自己所应经历的困境,却为了欲望而受困,必招致声名俱裂的恶果。不是自己所应后退的据点,却后退以安身,必招致身家危殆的恶果。名辱身危,已步入死亡之境地,哪里能见到妻子呢?”

易曰:“公用射隼1于高墉2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3,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今注

1 隼:恶鸟,鹰类。

2 墉:城墙。

3 括:闭结。

今译

《易经》解卦上六的爻辞说:“王公出猎,登在高墙上瞄射鹰隼,一箭命中,象征着无往不利。”孔子说:“隼是鹰鸟,弓矢是打猎的利器,能执弓矢而射中禽兽的是人。君子蕴藏着宏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时机的来临而有所动,还有什么不利的呢?君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同理,有所行动时,绝无闭结与障碍,精准无比,出外必有收获。这就是平常已经蕴蓄积成了宏大的才器,然后再有所行动,是以出而有获,无事不成。”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1,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2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今注

1 惩:惩戒警惕。

2 屦:穿着履践的意思。校:刑具。

今译

孔子说:“世上令人感到可耻可畏的是不仁不义,但小人却不以不仁为可耻,不怕背弃信义,甘心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纯粹以利为义,无利益可得,就不知道勤勉向上,不用刑罚来恫吓,就不知道害怕。能在犯小过之初,受了惩罚而知道处世要谨慎,就不至于酿成滔天大祸,实在是小人的幸运了。《易经》噬嗑卦初九爻辞上说:‘最初犯有轻微刑法的人,被加上脚镣的刑具,将他的脚趾纳入刑具里,把足趾都灭没了,虽受刑,但过失尚小,能从此改过自新,也就无咎了。’”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1校灭耳,凶。”

今注

1 何:负荷。

今译

善行不累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恶不累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的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了,以为出些小的差错,无伤大体,便不改过,因此日积月累,罪恶盈满天下,以致无法掩盖和不可解救。《易经》噬嗑上九爻辞上说:“罪恶深重,刑具已负荷在头部,两耳都被灭没了,这是凶害达到了极点。”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1于苞桑。’”

今注

1 系:缚。

今译

孔子说:“凡是获得危险的人,都是因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职位。灭亡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国家可以长存的了。扰乱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已经治好,而忽略荒殆,因此国家扰乱以致灭亡。所以君子必须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幸存亡国的苦痛,治理的时候不忘祸乱的惨烈,以如此的谨慎小心,所以本身安定,而国家可以常保。”《易经》否卦九五爻辞上说:“它(指国家而言)将危亡、将危亡,天下国家的治安,要像维系在丛生的桑木坚强的根本上一样,常常戒慎警惕,才能不亡。”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1,其形渥2,凶。’言不胜其任也。”

今注

1 公:美食,佳肴。

2 形渥:汉儒作“刑剭”,厚重之刑。古时处决大臣,在室内行刑,叫作“屋诛”。一解作厚大的形器。并参鼎卦。

今译

孔子说:“德行浅薄而身居尊位,才知狭小而图谋大事,力量很小,却担当天下的重任,很少有不及于灾祸的。《易经》鼎卦九四爻辞上说:‘鼎足折断,倾覆了公爵的美食,象征着倾覆家国,身遭刑辱,是非常凶恶的。’这是说才力不足以胜任的危险啊!”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1,下交不渎2,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今注

1 谄:媚上。

2 渎:不敬。

今译

孔子说:“能预先晓得几微的事理,则将达到神妙的境界了吧?可说是神妙的人物了吧?君子对上绝不谄媚阿谀,对下绝不傲慢,坚定立场,不致受到危害的牵连,可说是位知道神机妙算的人了吧?几,是事情微妙的动机,能先见到吉利的征兆的人吧。君子能见机于未然,所以能够把握时机的来临而兴起,而有所行动,不必等待以后。《易经》豫卦六二爻辞上说:‘被坚硬的石头所阻隔,不必等过整天才离开,要想到当下脱离此境,这时是贞固而吉利的。’像被硬石所阻隔,应当机立断而离开,何待终日?君子晓得事理的微妙,也知道事理的彰显,知道柔弱的一面,也晓得刚强的一面,能通达而应变自如,就是万众所景仰的人物了。”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1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2悔,元3吉。’”

今注

1 殆:将。庶:近。

2 祗:大。

3 元:大。

今译

孔子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家的这位子弟,要算是位知几通达的君子了吧?有了过失,没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经反省发觉以后,立即改正,从此不再犯了。《易经》复卦初九爻辞上说:‘迷途了,走到未远的地方,即时回头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咎,经此警戒,则有大吉。’”

天地缊1,万物化醇2。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今注

1 :麻帛。缊:绵絮。缊:缠绵交密着。

2 醇:构合。

今译

天地二气缠绵交密,互相会和,使万物感应,精纯完固。万物之中,雌雄男女,形体交接,阴阳相感,遂得以生生不息。《易经》损卦六三爻辞上说:“三人同行,各有主张,行动难以一致,势必减损一人的成见,一人独行,反而容易得到志同道合的友伴,同心协力,共患难,共甘苦。”是说理无二致,天下的事理都归于一致的呀。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今译

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心平气和,然后说话,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然后才可以对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这三项基本修养,与人必能和睦相处,无所偏失。冒险的举动,人们不会拥护你的。用言语去威惧人民,人民不会去响应的。诚信和恩惠,尚未施予人民,竟要对人民有所征发和要求,则人民不会理会赞助的。若无人赞助理会,则随时有人会伤害你的。”所以《易经》益卦上九爻辞上说:“没有得人助益,有时也会遭人攻击,立心不坚定恒久的人,有凶。”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