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禅非一枝花

第四卷附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1.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原序

作者:顾起元

黄檗无念禅师得无师智思,与大心众生开佛知见,以报佛恩。一时宰官居士以此事来参叩者,不觉老婆心切,向一座无缝塔上透个机关。所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也。然虽如是,犹恐观者执语生解,影外认影,足外添足,则此一番葛藤又须快刀铲断。清净眼中,可容如许金屑乎?

六祖有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常笑老子饶舌赚人,只诸佛妙理四言已是一篇大文字矣。即说不关文字,为诸佛妙理,恐曹溪滴水未梦见!在昔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言我于法未曾说一字。作如是解者,可以印黄檗复问矣。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请师为我更荐一转语也。

2.黄檗无念禅师醒昏录原序

作者:袁宗道

从上祖师种种垂慈,如三玄要、四料拣、五位、九十七圆相、拈椎竖拂、行棒行喝、辊毬打鼓、烧畬斩蛇、野狐猫儿、须弥山、麻三斤等话,直下似崩崖怒涛、猛风迅雷,闻者头破,目之眦裂,真是奇特。

西影却笑它这一泒不唧溜汉说平实禅、老婆禅,赚他儿孙卧冷地。忍俊不禁,向渠徒众鼓粥饭、气牙齿、敲磕其徒,不隐家丑。脱入纸墨,举似居士,居士谩读一过,灼然奇特,遂使从上诸祖伎俩尽失,结舌有分。

时有傍不肯的向予道:“居士居士,莫谤他古人好。古人垂语如荆棘刺,难下足,故如铁钉饭,难下口,故西影拖泥带水,有甚奇特,堪超佛祖?”余曰:“子且莫草草子,第知诸祖语,如刺如铁,而不知西影语,泥里有刺,米中有铁,使你冬瓜瓠子不知不觉伤足伤齿,不尤胜古人耶?虽然古人今人都是一期方便,随痾设剂,宁有胜劣?你若作古人解、今人解,谁胜解?谁劣解?岂惟辜负西影,抑且埋没诸祖。”其人茫然而退。

3.小传

作者南皋邹元标

昔韩公上佛骨表,尉潮阳与大颠往来,留衣别,士缙疑之,予谓此公聪明盖世,能转法华,必不为一疏便了生平,其言颠曰: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是非窒碍。夫曰:以理自胜犹未深悉其义也。公亦达矣。欧阳、苏子才高八斗,好与诸僧往还,欧公曰:时于其人,察其气魄,有为世用者。而苏子则时遇可人,箭锋相射,苏公亦有逼人处。诸先生皆一代鸿硕,好与方外人游者何哉?盖身处火宅,入林樾睹萧萧数竹,顿令心地清凉,亦以夙因故。

予束发,每到萧寺,五脏若冰,不可言说。乡里中,所与二三僧,唯推鲁掺,作田亩无败行,然亦足敬也。浪游南北所接僧,非无赫然为世顶礼者,大都落风流、讲解窠臼,俨然如天竺古先生者,实难其人。

庚寅以吏部郎谪南,比部时大司成新建,邓文洁公为祭酒,忽有无念禅师过公,以贤关不便款洽礼,而之予衙斋。予亦馆之别室。旬日茶饭,外无他语。文洁过诘,曰:作何究竟?予曰:无语。文洁曰:此透体汉,无错过。予曰:无忙,在。别去又数年,念公过而访我古树下。坐对蒲团,相视而笑,予赋诗数首别念公。又别去数年,不知念公入我深也者。

念公名深有,楚麻城人。早年父母谢世,家长者习其有奇因,纵之披剃。一日有名宿谓:曰生死事大,须是参得明,始不负一生出世。念公启曰:何之?示而之伏牛,伏牛不契,又之七尖峰,之东台,之五台,之燕蓟,之丫住山,之庐山,掺苦行者数十余年。凡五岳名山,无不跋涉,其所参承名师,曰大休,曰秋月,曰无穷,曰古清,曰遍融,无不顶礼。其所承指示也,曰黄瓜茄子,曰提话头,曰还饭钱。有言灵承如天帝语,未明也。如负须眉,不肯下誓死而已。

志坚功苦,盖垂数十年。诸知见若片雪红炉,即证诸名宿。名宿首肯始下山,次与卓吾李长者友。长者以不善藏,为世忌。公终身左右之,有告之曰:大贵人。方怒炽曰:斫首穴胸,何妨予。因是而知念公之定也。诸缙绅闻而争倒屣。直浙豫章七闽、焦太史、陶祭酒、黄庶子、王方伯、袁考功,皆降心相聚,念公时有启发,如大雨普布。

随根生活,诸士缙欲徙舍舍公,未数日即飘然去。野鹤冥鸿,不可絷矣。世有自称妙悟,以为必依宰官大臣而阐扬佛法者,予窃谓清虚苦空,佛之大旨。不从一草一木,降心而从万紫千红处逐世,佛之道有是乎?嗟乎!狂慧风炽,毒流衿佩,念公独藏锋遁世,此所以貌古风高,独步一世也。浩浩空门,龙象有几。予柰何不思作念公小传。念公懿行最伙,以俟逸史。夫使韩、欧、苏诸君子及文洁公起,必以元标为知言。

论曰:世儒好辟佛,佛不可辟,所以辟者狂禅耳。念公名行冠一世,恂恂若处子。栖隐一山,当楚中州界。遥瞻紫气隐隐隆隆,岂无谓哉。

4.书龙湖图赠无念上人

作者:卓吾李贽

此石湖景也,有石在两水之间,石殊不巨,然其屋可比维摩丈室,能容瞿昙一千二百五十诸大弟子与俱者。风吹竹户,月落深潭,朝烟暮霞,足称幽雅。湖之西,架木为阁,直侵湖上,其名曰芝佛院。有上人来居之,其名曰无念。

吾不知上人果能无念否也?夫周子讲道于此多年矣,一旦乃能得上人于戒律之外,虽上人亦不以戒律故满足其意,而时时与十方贤圣穷究真乘,观其心不无念不止也。湖之胜愈以有加而芝佛之院、栖佛之楼结构焕然,非徒然矣。虽然真乘可冀,无念大难。夫学道者大都其心欲细,细则能入,其气欲粗,粗则能出。意欲其柔,柔则善纵。志欲其强,强则善夺守。欲其密,密则神不可窥发。欲其疾,疾则魔不敢近方正也而遽奇。虽八面掠敌可也,甫奇也而忽正,可使千圣落胆矣。彼以天地为栋宇者,将以为大矣,不知特醯坛之鸡耳。以宇宙为幕席者,自以为快矣,不知特瓮牖之子耳。要皆以一人之知虑而欲测无穷之佛智,以一己之度量而欲忖无尽之佛事,以一二之手足而欲遍无边之佛国,是以北辕转疾,去楚转远,非有至人,又安足与议至道哉!上人若无念乎?无念是以语之。

石湖有潭,无念居之。石湖有屋,无念止之。石湖有经,无念会之。石湖有佛,无念念之。昔念石湖,今念自己,念而无念,石湖澄止。

5.无念上人诞辰

作者:卓吾李贽

有僧无念,学道精勤,众人不知,目为庸僧。我与念僧相伴九载,知其非庸。以念无故,何谓念无?与俗人处,念即自同于俗。不见俗故,将念离俗。是故一时贤人,目之为俗。然念僧真实俗也。与贤人处,念即自同于贤;不见贤,故将念希贤。一时俗人目为贤,然念僧真实贤也,呜呼!佛澄涂掌罗什吞针,念僧不能,但不可以。念僧不能,故而遂高视澄公与什公也。汾阳腥秽,布袋街头,念僧不肯,但不可以。念僧不肯,故而遂下视汾阳与布袋也。

是岁也己丑,是日也二月十七,念僧生身。实当是日,载茶载歌,载觞载咏,聊以为欢,共登无遮道场,永以为好,不妨游戏三昧。念僧其欲为名高乎?抑且俗与同也。俗与同,则十方无壁落。为名高则大地生荆棘,得力不得力皆于是乎,在咄咄,吾且观之。

6.赠别无念禅师

作者:定宇邓以赞

余最善念,盖尝求无焉而不获,今乃知不必无矣。何也?念性本无非断,故无以觉,此则为佛。以此觉人,则为师。予常以语人,人如聋如哑。

今年秋,无念上人来自楚,余留居五日,则见其不寂不乱,庶几前所谓无念矣。

然上人谓我曰:前念即凡,后念即佛,是犹在转移之间夫。既知念性本空,则无烦恼,而非菩提。无生死,而非涅槃。如钗钏是金,非融故金。泡沫是水,非灭故水。是以举一众生而诸佛并摄,举一念而法界全收。又何前后之有欤?上人爽然曰:如是如是。兹其归也,书以贻之。

7.送无念禅师赴豫章请

作者:衡湘梅国桢

余得念师,朝夕越十五年。平生碍膺之物,一旦消释,是师大有造于余也。

师所居黄檗山,僻险而瘠硗,豺虎之所盘踞,人迹所不到。师与徒众披荆榛,创庐舍,择可耕者耕之。缁素麇至堂庑,日臻岿然,一大丛林矣。师每言为道,真切无过,邓定宇三十年如一日也。

今海内志道者多而江西为盛,故其意常在江西。兹赴请往,余老且病不能从,期以明春归。如期而不归,余即老病,当扁舟从之,还结夏于黄檗山也。

8.送无念禅师还楚

作者:宇赵用贤

不佞于佛理,未窥一班也。然亦时时好从学佛人游,获聆绪论。其贡高执有者,谬谓已得法要,而不知竟落偏义;苦行谈空者,自许既证大觉,而不知亦堕迷情!盖法等虚空,而心执有无。觉海滉漾,孰窥真际,宜不佞之疑而增畏也。

庚寅春仲,胡山人荆父过白下,荆父故善言名理,称辩才。无上乃数推无念禅师,不事语言,直契宗旨。不佞因得一叩威仪,少承謦欬,目击道存,无所容声,然后知菩提自有密义,大乘自有正法,爽然心开,几不虚此生矣。

禅师复且杖锡还楚,不佞恨从游之无几,而又愧攀留之无术,辄呈短章,聊识私仰云尔:

头白于今侍远公,南宗谁复悟真空。

帝城钟晓秋云杳,一苇相将度楚东。

9.因无念禅师示客偈

作者:讱庵方沆

余将北行报满,以暑甚,小憩城南,会无念禅师自楚黄石湖来,因与王水部圭叔朝夕参承,彼此甚适。客曰:无念特禅寂枯槁者之为耳,二君与游,不虞妨正道而废职业耶?噫嘻有是哉!自无念之偕余山中,予见其饥餐倦息,朝盥夕浴,而未尝有怠事也。又见其风月清佳,据梧支策,独来独往,若神游太虚而不知其出于尘埃之表也。有时接见士大夫,主宾应酬,杯盘交错,徐察之,无厌色也;有时挥麈谈空,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圣道者,无念肆言之,吾两人肆听之乎,纚纚乎若旁之无人也。盖无念而无不念,无不念而实无念,吾师乎、吾师乎!予且将终身与之游,安知其妨正道而废职业耶?遂作偈以示之。偈曰:

真空妙智镜同圆,枉废磨砻历岁年。

到底凭君拈扑破,始知父母未生前。

白牛闪烁秘形山,牧子招寻日往还。

鼻孔拽来绳忽断,方知秪在故园间。

空谷何缘自应声,洪钟待叩为谁鸣。

从他巧觅知音者,唯有聋人听得真。

真性圆明照大千,还如片月落平川。

云何逐影生差别,昧却中天一点圆。

穿衣吃饭原无事,兀坐闲眠岂是禅。

学道不从声色荐,工夫历劫总如然。

无边空界任周流,一性能将一切收。

影里觅心那可得,大如仓海认浮沤。

10.读龙湖集寄怀念禅师

作者:如真李登

承惠龙湖集,细读数过,乃知字字句句皆大乘法要,且直截简明,当下即得本心,无可增减者。师接引来学,功德懋哉懋哉!别后二律录呈:

其一

杖锡凌西去,龙湖烟水深。江山虽隔面,风月自同心。

有念尘蒙镜,无情芥逗针。瑶琴时独抚,天际托知音。

其二

锢疾悲无始,轮回似掌翻。何期虚白室,即是涅槃门。

人去遗规在,心亡性自存。秪今开宝月,可复遣重昏。

11.禅那歌

作者:荆父胡怀玉

庚寅岁,客白下,同念禅师结夏鹫峰寺。一时慕道之士多落知解窠臼,偶然有感,作禅那歌,并求印可:

禅那廓然包太古,非色非空不可睹。

海底波斯驾铁船,个里何曾有佛祖。

白象无端降梵宫,天上人间击法鼓。

周行七步复拈花,心印相承入东土。

碧眼胡僧坐不言,一花五叶荫寰宇。

马驹踏杀天下人,棒喝纵横互宾主。

传灯迩来千载后,衣钵生尘野干吼。

须弥欲倾龙象愁,念师忽起信不偶。

披衣孤坐万缘空,白云红叶堆窗牖。

鹿女衔华虎受降,魔王问道展两手。

无非无有无非有,鼻孔双垂牙在口。

雪峰毬,赵州狗,八角磨盘空里走。

维摩杜口毗耶城,瞬目扬眉成过咎。

本来如是绝纤尘,劫火洞然亦不朽。

德山持钵太连涎,末后一句阿谁扣。

禅师划开死生关,明月清风自为友。

人我山,无明酒,日对空王勤抖擞。

梦里翻身不离床,称锤是铁原非垢。

忆昔燃灯授我记,有情共证金刚际。

无须锁子两头摇,摩尼却向衣中系。

历劫恒沙光不殊,五阴浮云亦难蔽。

定非定,慧非慧,世尊乞食入舍卫。

灵山一会坐俨然,华藏庄严开圣谛。

白毫日照毗卢阁,芥纳须弥何广略。

金毛狮子铁围山,作者好求无病药。

泥牛耕月火生莲,八风不动坐寥廓。

北斗藏身水逆流,黄面老子难摸索。

说与阎浮世上人,火急回头犹是错。

12.论禅

作者:石公袁宏道

禅有二种。有一种狂禅,于本体偶有所入,便一切讨现成去,故大慧语李汉老云:此事极不容易,须生惭愧,始得往往利根。上智者得之不费力,遂生容易心,便不修行,多被目前境界夺将去作主宰,不得日久月深,迷而不返。道力不能胜业力,魔得其便,定为魔所摄持。临命终时,亦不得力。无尽居士云:世间粗心于本分事上,不曾于十二时中,密密照管,微细流注,此是业主鬼来借宅耳。此病近于高明者往往蹈之。

又有一种不求悟入,唯向事上理会,以念佛习定为工课。才见人提起向上一着子,便要抹去,见执法修行者,则赞叹。见心上干干净净,洒然不挂一事者,反以为不修行而疑之、谤之。此等虽外面无破绽,可摘,其实心火熠熠,如欠二税,百姓相似。至于遮障宗乘,害佛慧命,亦终为地狱种子而已。盖凡近于沉潜,又往往坐此病也。余游天下所见者,大都不出此二种,而执法修行不求悟入一病,尤为近来无灵根者之所托逃。

今年再会念公,始知宗门尚自有人,佛祖大事犹有可与激扬者耳。而念公犹然谓我曰: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大事既明矣,若之何如丧考妣耶?又引古德云:此事须悟始得,悟后须遇人始得。若悟了遇人的当,垂手方便之时,着着自有出身之路,不瞎却学人眼。若秪悟得干萝卜头,不唯瞎却学者眼,兼自己动便伤锋犯手。予乃叹曰:此事以悟为极则矣,谁知悟后政自有事耶。若予者,虽几番有所解入,然猢狲子实未捏杀水牯牛,实未得纯熟也。若硬休去,是未大死而求大活也。悟且未能,而况于大慧所云之大法乎?况于夺饥人食,解耕夫牛,为人抽钉拔楔乎!此念公既悟以后之事,非予事也。

13.再晤无念禅师纪事

作者:石公袁宏道

余山居九载,再游南北,一时学道之士俱落蹊径。至白下晤焦先生,使人复见汉官威仪。有来询者,余曰:焦先生洪钟也,试往扣之。及予归柳浪而念公适至,老成典型,居然在目。盖予之耳不闻至论,余之舌噤而不得吐久矣,抚今思昔,泪与之俱。夫使海内人士无志大乘则己,若也生死情切,则幸及此二老尚在,痛求针劄。余非阿私所好者。盖予参学二十年,而始信得此二老及,自谓不至误人。若但欲持戒学语,则无事此老锤凿矣。

14.开黄檗山记

作者:石公袁宏道

无念禅师少年苦参,至四十始了。初创金地龙潭参禅,最号胜处,此地隔城二十余里,已为闲寂而师复有深藏之志。又得黄檗山。盖师去黄檗,正愚兄弟来龙潭时也。急遣使邀回,对谈数日语。卒抵掌黄檗之胜云:山极峻,顶独平,上有荒田数亩,麋鹿成群如婴儿头上饥虱。每镢山药充食后,徐行庵外看群鹿戏,鼓掌谈之则皆星散。有荒田可耕,野菜可食,麋鹿可作伴,此福宜为衲子受。予志决矣,遂入黄檗山为终老计。且贻书我曰:贫道己事未明,向天涯觅宝藏,劳碌三十余年,今识海少停,只合插镢山居,以尽天年。予曰:此山寂寞久矣,应有所待,其待师耶?遂书其颠末以识之。

15.法眼寺记

作者:石公袁宏道

余见天下衲子多矣,穷山僻谷,或未尽见。然求苦参密究,具宗门正知见者,如吾友无念禅师,实近日海内之优昙也。

禅师麻城人,名深有,十余岁而遍参诸方,口无味,身无衣,足无履者几三十余年。凡宗门大老,若遍融、云外、大安、大方辈,靡不咨叩。久之豁然有入,始卓锡于麻城之龙潭湖,与异人李卓吾为友,后复厌喧,寄栖商城之黄檗山。山势博大崇耸,迥无人迹,念公见而爱之。

涉其颠,复睹平衍,乃曰:是可田。询之山下民,则曰此商城张太学田也。岁久不治,已同石田。念公曰:田虽荒,可垦。僧众居此参禅念佛之暇,令其开荒种畦,可足一年粮,吾可藉此为终老计。会予兄弟访李异人及念公于湖上,念公自山中来,语及山中事,是时予同年范光父令商城,予走一字语之光父,欣然以檀施事属太学,太学大喜,愿尽以施僧,念公念田荒芜已久,非数年可尽辟者,今受田当并受粮,田荒粮重,恐反成累,遂语太学曰:檀越以全田见施,极是利益,但恐僧人一时难垦,愿开一亩则僧完一亩之粮,太学如命。于时龙湖本色,衲子安分度日,不为虚浮无忌惮之行者半。居此山,剪荆棘,治蓁楚,虎豹之与居,猿狖之与伍,数年以后佛殿僧舍粗可居住,衲子躬耕,自锄自种自食,无求于世,即道可办。居然有古丛林之风,予闻而喜之。

嗟乎,十方檀施极非细事,耕种而食,虽较劳苦,而食之无愧。且古大善知识皆亲自锄田栽菜,腰镰荷锸,不以为苦,后来学者才有一知半解便思坐曲录床,受人天供养,次者鼾鼾饱食,褡帽长衣,烧香煮茶作山人冶客之态,耕种之事愈所耻而不为。末法衰替景象,于此可见。今黄檗如是,何异古百丈黄檗乎?又闻其上麋鹿多躁田苗,僧皆架屋夜守,佛声浩浩,山答谷应。四季有野菜黄精可食。予又闻而乐之,愿与念公共住。

昔五祖演云:今年一寺庄田颗粒不收不以为虑,唯一千五百衲子一夏举一个狗子无佛性话竟无一人发明深为可忧。今黄檗山中诸衲子其有能发明狗子无佛性话者有耶?无耶?或有所待耶?皆未可知。然近日狂禅炽盛,口谈此事,现成一切无碍者项背相接,与其豁达空以拨无因果,真不如老实修行念佛之为妥当也。愿念公严立藩蓠,与此清净道侣,老于此山其有詑詑。然为无忌惮之言行、口角圆滑、我慢贡高者不许停此山一时一刻。庶几儿孙相传,法堂之草永不复生矣。

16.护塔文

作者:长公梅之焕

恭惟无念禅师,宿断钝根,早磨慧剑,言语文字不立,大心直取法王。艰难险阻备尝,拼命始归乐国。一扫三涂六道,顿超万劫千生。正法眼方开,老婆心复切。未明如丧明如丧,似有情痴。一法才通万法通,更无理障。成己以成物,总此一成。救世如救焚,急于自救,点化者百之一二,唯邓宗伯尤高足之后;许可者十之二三,于家司马有祝。

予之叹东宫卫尉,西有道人,管各窥其一班,竿更期于百尺。西方有圣人出焉,未能或之先也。东土以我公归兮,更莫为之后矣。誓不尽不佛,何忍遄归?然有寄有还,岂容久恋。

爰成宝塔,用备藏舟。当如来诞生之辰,正浮图合尖之日。息形并息影,翛然七尺之躯。忘死未忘骸,聊尔一抔之土。琅函留半偈,何须开石椁之文。舍利吐毫光,不用借漆灯之焰。已无晓梦迷蝴蝶,一任空山哭杜鹃。狮子潜声,林鸟犹疑说法。麒麟高卧,野狐不敢浪眠。此日雍门,已不陨孟尝之泣。他年华表,复何有丁令之悲。求大药而驻朱颜,只争蚤暮;置虚器而运死,想一视与亡骨,且与俱朽矣。身隐焉用文之焕,闻木樨转语,不谓见而知之,标黄檗遗踪。或有闻而起者,敢云誉墓,聊榜传灯。

17.忏文

大明国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黄檗山法眼寺

侍佛礼忏庄严净土应(巳)七孝徒(某某)洎合山缁白孝眷等词伤:圆寂本师,深有无念大和尚,示生于嘉靖甲辰年二月十七日午时,于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太平乡高岸村游荡山袁家坳社下受质,住世甲子五百有四干,天启七年丁卯岁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在于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南黄檗山法眼寺示寂。

悲仰本师念公和尚,夙乘愿轮力,摧见网。超举拂拈槌之常格,露炎焰毒鼓之真机。苦参四十余年,不与万法为侣,幻住八十四岁,未将一字与人。虽李老志量,冲天慢习,犹嫌侠骨。即邓公天资近道,宗脉早恸斯人,所以二十载求友勤,渠应知粥饭时为人亲切。迨夫榆景逾扬,远照之晖,譬彼晨星独耀高旻之峻,云集遍诸方耆硕,鸥游倾一代名卿。得髓得皮,此外凭谁付嘱。日面月面,今时难共举呈。方期与赵州齐年,不觉已优昙瞥现。瑞烟珂雪,泥洹示希有之祥;宝网金台,窣堵涌神工之助。奔赴则林木变白,攀号则大地鲸音。悼人日之西沦,惊夜珠之自失。况(某)等身依慈怙,莫报重恩。大事未明,难免南泉一哭。祖意梦在虚劳,首座装香兹当。本师(巳)七之辰,故遵古宿清规之典,伏愿生则定生安养。莲开此日,灭而不灭,毗卢茎化,全身劫火洞然。时漫道随他去也,古炉冷湫地,方知落处分明。体众生未度,不取正觉之愿。王即沙界现前,不舍一法为。

佛事岩头,滴水踢翻处,满月当空。潭底孤灯吹灭时,大千照彻与么别。峰相见空,教孝子帷下哀哀若待。补处下生,只恐痴人眼前梦梦。仰仗三世诸佛,特地证明,留与后代儿孙共伸回向,涓今吉旦,修设该罗法界,利济四生。凡圣圆融,冤亲平等,水陆无遮,讽经礼忏。焰口普利,法施道场一供,上报四恩,下资三有。

恭祈佛力大利幽明!

黄冈弟子樊志张法名常灯述

18.解读黄檗无念师《牧牛图颂》

作者:侯素平

本篇黄檗无念禅师《牧牛图颂》应合自宋朝廓庵禅师《十牛图颂》。《十牛图颂》流传很广,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极大。《十牛图颂》从宋朝至今有不少禅师皆和此颂以来表达自己对于禅境次第的认识。黄檗无念禅师的这篇《牧牛图颂》全诗十首,首首又循序渐近,全篇以调牧心牛的十个阶段来借喻佛教修行的过程。

寻牛

入山拨草急追寻,峻岭荒郊竹径深。

寻到水穷山尽处,回头忽听野猿吟。

第一首寻牛,描写的是当我们自己在初始修行的时候,如何去寻找自心,如何去寻找这头丢失的心牛。这头牛我们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在茂密的草丛中?在崇山峻岭里?在荒郊竹林里?在水塘边?我们找得筋疲力尽,怎么找也找不到牛的踪影!回头却只听到野猿在吟嘶。

见迹

溪边岭畔足迹多,不是牛兮是甚么。

紧密行缠牢着脚,好携绳索急追他。

第二首见迹,描写的是见到牛的踪迹。在溪边岭畔看到不少牛踏过的蹄形足迹,这不是牛的足迹吗?有了牛的足迹,就可以循着牛的足迹往前找,牛一定就在前面。缠紧绑腿踩准脚下,携着绳索赶紧去追。这首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专注,有恒心努力去追寻,自然就能找到这头心牛。

捉获

狭路崖前觉一声,全身独露在荒青。

悠悠唤转灵苗引,贯鼻穿绳孔现成。

第三首捉获,描写的是见牛捉获。在狭路崖前忽然听到一声牛叫,一眼望去,牛身露在荒草上面。慢慢围着牛转换着位置,用青苗渐渐地把它引到身边,给它的鼻孔穿上绳索。这首诗比喻见到并暂时摄住了自己野性十足、顽劣妄为的心牛。

调治

牢把绳头痛策渠,旷陈劣性渐凭除。

二时水草勤调治,体伏纯然乐宅居。

第四首调治,描写的是得牛调治。时时刻刻把牢绳头,不让它再犯苗稼,再犯起野性,不服调治,再痛策它一顿,给它吃它应该吃的草,给它喝它应该喝的水,通过强制教育,这样它的陈旧劣性逐渐消除,有了自觉性,不用鞭索也听话了,来来去去也不用去管教了。这首诗比喻捉住了自心之后,要精心地调治,一切按规矩来做,循序渐进,去除习气,之后达到一种自觉的程度。

纯和

散放无拘养幻身,纵横无处绝埃尘。

这回不触凡情境,左右周旋逐故人。

第五首纯和,描写的是无用心的纯和。散放无拘、纵横自由,这回牛不再触到凡情旧劣。牛与主人嬉戏周旋无拘无束,自然纯和。这首诗比喻从之前的有用心调治,达到了现在的无用心的自觉,从之前的有意识达到了现在的无意识。

归家

宛转回头归故家,啰啰哩哩出烟霞。

鞭绳蓑笠俱抛却,铁笛横吹不犯牙。

第六首归家,描写的是悠然地骑牛归家。这个阶段功夫又进了一步,宛转回头、啰啰哩哩,归故家。烟霞之中一头牛欢叫着,宛然信步优闲地回家,这是多么优美的画面。鞭绳蓑笠俱抛去,铁笛怎么吹也不碰牙齿。这时一切自然,一切合乎规理,各不相犯。

存人

得意忘缘迥出山,堂堂无束任清闲。

眠云枕石深鼾睡,那肯容身落世间。

第七首存人,描写的是忘牛存人。这时一切归于自然,眠云枕石,自由地深睡打鼾,此景多么惬意恬适、得意忘缘。牛也空了,人也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神仙似的清静闲适了。用禅理来看现在,还没到俱忘的时刻,还是自了汉。

俱忘

人亦空兮牛亦空,寒光寂照尽融通。

大千沙界无名相,依旧扶桑在海东。

第八首俱忘,描写的是人牛俱忘。此时境地如一张画,画面中只画了一个圆,圆里圆外融为一体。此诗比喻心我俱忘,无人相、无牛相、无一切相,但一切又存在真实不虚。

还源

识破从前不假功,古今凝洁一非聋。

欲知端的还源处,山自青兮花自红。

第九首还源,描写的是返本还源。这个时候是彻底地又做回了自己,“山自青兮花自红”。正如古尊宿惟信禅师所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只是此一时彼一时,此时人的心境比原来更平静、平淡罢了。

入廛

赤脚蓬头出世来,春风满面展唇腮。

玄关金锁皆方便,只要当人荐得开。

第十首入廛,描写的是入廛垂手。此时立处皆真,繁兴大用。尽管身处十字街头,尽管身处纷乱嘈杂的世俗世界,但心灵纯净,赤脚垢面入世来,自自然然展露唇腮,不再受外界世俗眼光的干扰,随处方便,心法无形,通贯十方。玄关金锁只要得当,随时都可以打得开,在哪里都不妨碍。此诗比喻修行在世间,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回到自己的本真中去,回到吃饭穿衣、养家糊口的现实中去。只是这时重新回来我们已具有免疫功能,放下一切已有的,轻装上阵,时时提起自己的清明纯真的智慧,不再使自己愚妄,自添烦恼,努力自在地做好自己的事业,造福于人。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