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泰戈尔传

第三章 童年的轶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假如你把德里当做北京,那么加尔各答无疑的是上海。前者是政治的中心,后者是工商业的总汇。二者交互为用,把国家的实力和声誉天天提高。

泰戈尔就在1961年5月7日,生长于加尔各答这么一个工商业极繁盛的城市。

英国的法律,最注重出生地;中国人一开口便问姓名籍贯。的确,一个人所出生的家乡的环境,对于他的一生有极大的影响。以后无论穷通利达,无论长期逗留外地,但是,当他一想起童年的趣事,家乡的风味,他总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中国的大诗人屈原呕尽心血来撰述《离骚》,他开头便高唱:“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当他的诗名广播遐迩的时候,他便着手撰述《回忆录》及《我的童年》。的确,人情乐于怀土,童年的回忆,往往会增加生活的风趣。

本章就根据他所著的《我的童年》(金克木译)及汤逊所著的《泰戈尔传》里的资料,加以分析,借知他的童年的状况。

泰戈尔的老家,就在加尔各答最热闹的区域——左拉桑高(jorasanko)。加尔各答是西孟加拉省的首府,距离海口不过85英里。根据1959年的统计,它的人口达450万,是英共和联合邦的第二大城。泰戈尔的老家是一间豪华的大厦。他是七个兄弟中最幼的一位。因为母亲早就过世,所以他由仆役抚育成人。

那时城里还没有瓦斯,也没有电灯。以后煤油灯一出现,我们看见它那样明亮,都大吃一惊。晚间管灯的仆人来了,便在每间房里把植物油灯点起来。我们的书房点着一盏两根灯芯的玻璃灯盏。

那时又没有自来水。在一、二月里,管挑水的仆人,便一满桶一满桶的从恒河挑水来。在楼下的黑暗的房子里一排一排的放满了许多大水缸。全年用的水都储在那儿。

这情形,和越南茶荣省的各市镇的大户人家一模一样。

整天吃鸡鸭鱼肉的人,有一天到乡下去尝尝葱汤麦饼的滋味,往往会觉得很新鲜。同样的,整天关在高楼大厦的人,有一天到海阔天空的海滨去盘桓片刻,他的精神将觉得非常愉快。

有一次,流行症侵袭加尔各答城,泰戈尔迫得暂时到河边的别墅去小住。这对他是个大解放。他欣赏恒河的潮水的时涨时汐,各种船只的或快或慢,树林的倒影东西动荡,夕阳的金光遍射大地。他也玩味乌云满天,雷雨大作,接着,河水涨到满坑满谷的景象。经过这一度乡居的乐趣后,他要永远和大自然结为终身的伴侣了。

那时,他的家庭已经中落,昔日的豪华热闹的气氛,早已烟消云散,剩下的仅是一些空架子。家里人的衣着固然很简单,饮食更是很随便。这种训练,倒使他能够随遇而安,在任何恶劣的环境里,他仍旧能够活得很起劲。

他的三哥是个重视母语教育的人。他主张“先得把孟加拉文搞通,才能够给以后学英文时预先打个基础”。三哥这种正确的主张,使泰戈尔一生受用不浅。因为他的孟加拉文根深蒂固,以后学习英文易如反掌。假如当时舍近而求远,放弃现成的孟加拉文不学,先学外国文,恐怕后来的成就,要大受阻碍。

说来谁也不相信,这位天才的诗人,少时并不怎样用功;相反的,他时常想逃学,可是他的身体好像铜筋铁骨一样,无论怎样折磨,总不易生病。他曾说:

怎么样叫做躺在床上发烧,我简直想不起来。疟疾连听都没有听过。那吃下去便呕吐的油,便算是药中之王了。吃奎宁的事也记不得。我身上从来没有受过给疮开口的刀的伤害。什么叫做天花,至今我也不懂。我的身体就这样特别的好。

泰戈尔把自己的健康,轻描淡写几句,一点也不重视。其实,这是他一生最大的一笔资本。我认为他的健康是得力露天的生活,同时,这和他少时学习摔跤不无关系。每天一清早,他就跟一位独眼龙的拳师练习摔角,摔跤场就由现成的谷仓改成。长期的锻炼,使他的身体变成十分结实。

逃学既然不成功,他只好暗中羡慕当时的一般不必上学的女孩子。他认为女孩子是生下来便为了享福的。她们不必上学,整天可以寻开心。男孩子每天从10点钟一直关到4点钟。等到从学校回来,已经4点半了。

白天在学校里关了6个钟头还不算,到了晚上,又有教师来指导夜课。你看他怎样说:

书房里的油灯亮了。阿哥尔先生来了。英文功课又开始了。封面都已经变成黑了的英文读本,在桌上好像等着要抓我。书面都已经要脱开,书页有的已经撕破,有的涂满了污点,到处都写着自己的英文名字,全是大写字母。我念着念着,瞌睡来了;睡着睡着,又忽而惊醒。我不念的时候比念的时候多。这以后我上了床,才算有空闲的机会。

这么不喜欢上课的泰戈尔,他照理要和文学绝缘,但是,事实上,他却得力下列几个因素。

他家里的几个老佣人,个个都爱说故事,故事的题材,一面采用民间的传说,一面采用印度古代的两种史诗。这些深入民间的传说,固然使他深悉印度的人情风俗;而那两部古典文学的精华,更加强他立志专攻文学的念头。

他的一位叔叔,是一个业余剧团的领袖。他有编戏词的才能,又有教小孩的热心。阔人家里既然这样提倡演戏,外面的职业戏班子,因此也就在那时的孟加拉活跃起来。他的家里也时常唱戏,可是孩子却没有机会看到。

有一次,他的家里破例让小孩子看戏。那时已经晚上11点钟,他揉着朦胧的眼睛,欣赏那么伟大的场面。他深切地觉得:

他们的调门,他们的舞蹈,以及他们所有的故事,都是孟加拉的市场和街巷生长出来的,他们的文字也是从未经过学究们修饰的。

这对他是个大发现。从此以后,他对于乡土文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而他的孟加拉文的造诣之深,恐怕受童年时代所听的故事,所看的戏剧的巨大影响罢。

他小时喜欢唱歌,而且唱的是本地的小调,耳濡目染,学起来毫不费力。据他说,本地调“可以直跳进我们心里去。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心上最有吸引盘踞的力量。因此足以引起儿童兴趣的歌曲,就应该随着儿歌在开始时教他们。这种情形在我的身上已经有过了试验。

那时的印度还用四弦琴来伴奏,手风琴这种舶来品还没有侵入市场。一般印度人对于民歌及古乐,都有极大的兴趣。茶余饭后,鼓腹而歌,那种乐趣,也远非现代的跳舞厅、音乐厅所能比拟。

泰戈尔的三哥乔提,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三哥比他大了12岁,“年龄相距这么远,而他竟把我看在他的眼里。”这不能不使他受宠若惊。

三哥买了一架钢琴,这在已经中落的家庭,简直是一件大事。他不但懂得唱歌,而且在环境需要的时候,即席谱出歌词。这种新奇的训练和经验,对于他后来的发展很有关系。他说:

现在我的歌唱的泉源开放了。乔提哥哥在钢琴上面用手来来去去的弹着他所谱的最新式的曲子的时候,总把我留在他的旁边。在这速成的琴曲里面加入歌词,便是我的工作。

嫂子这时洗过了澡,把头发挽好,坐在一边。乔提哥哥肩上搭着一件飘飘然的薄的围巾来了。他把弓在提琴上一拉,我便开始我的高音歌唱。

上天给我的这一点歌喉,那时还没有收回去。在傍晚的天空下,我的歌声由屋顶凉台向四面散去。远处海上吹来一阵阵的南风。天上满布了天星。

三哥对他固然有极大的影响,大哥也使他十分敬重。大哥专门研究哲学和数学,这在童稚的心灵上,当然不易被接受。大哥一开始作诗,便开始制造诗的韵律。他把梵文的音韵,用孟加拉文的音韵来衡量,而创造出他的新调子,以后他才作诗。他一面作诗,一面朗诵,听诗的人便坐在他的四周。全家人都迷醉于这诗的情趣之中。此外,大哥是个游泳能手。“看他游泳,我们也从小就学会了游泳。”这对于他的健康的体魄,多少也有关系。

至于二哥,那时正任阿姆达巴德地方的法官。二嫂和她的孩子们都在英国,二哥正等着休假的时候去和她们相会。

那时泰戈尔已经17岁。他的童年已经告一结束,而且他已经准备到英国去深造,虽然在没有动身之前,他还得到二哥那儿去学习外国的风俗习惯。

就在这么年轻的时代,泰戈尔已经有意识地无意识地播植诗歌戏剧的种子,并且努力加以培养;根深蒂固,枝叶自然繁茂。在书本方面,他虽然不大用功,但是,在巴达哈利先生的严格指导下,他要从头到尾背熟一本梵文长篇叙事诗《鸠摩出世》,同时,要关在房里翻译莎翁的名剧《麦克白》。西洋有个俗语:“从摇篮所学到的东西,没齿难忘。”我们看泰戈尔的童年的生活,不禁觉得他的一生的蓝图,在童年时代已经粗具规模了。

用泰戈尔自己的话来结束本文:

塑造我的那位雕刻家,一开始用的完全是孟加拉的泥土。……它里面并没有外来的成分。它的材料都是自己的,也有一些是家庭的空气和家中其他人的。往往一个人的制造,就在这一阶段完成了。在这以后,到制造读书写字的工厂里去再加工监制,他们在市场上便可以卖贴出了特别商标的高价钱。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童年奠定一个人的基础和气质,以后的发展,仅算是量的充实罢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