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是天之骄子,他代表人类的心声。虽然他是从一个人来看世界,但他的一言一语,都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诗人是人,同时,又是超人。他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一样,但他的精神生活却和普通人不同。这就是所谓超人。
普通人所注意的是个人的穷通利达,一家的温饱富裕;诗人却“以天地为穹庐,以万年为须臾”。他的人生观、宇宙观和普通人完全两样。
这还不够。诗人具备一副音乐的语言,他不但很考究辞藻,连一个字也不敢乱用,而且他深知音节、韵律的美妙。任何语文,经过诗人的妙手的安排后,自然而然成为“天籁”,直叩人们的心弦,使它成为可讽、可咏、可歌、可泣的大块文章。
在人类文化的广大的王国里,文学仅算一个部门;在文学的庞大的领域里,诗歌又仅算一个部门。然而我们要在某一国家里找一个人来代表它的“国魂”,这个荣衔无疑地落在诗人的身上。
人文荟萃的希腊、罗马,它们的代表人物仍推荷马、但丁。文化昌盛的英国、德国、法国,它们的代表人物须数到莎士比亚、歌德、莫里哀。至于元气磅礴的中国,从屈原到陶渊明,从李白到杜甫,从苏东坡到陆放翁,每个人的大名都是掷地作金石声。他们不但使王侯将相湮没无闻,而且使同时代的文人学士黯然失色。
的确,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骄子,是国家的灵魂,这种批评的尺度,可以放之百世而皆准。因此,我们如要数风流人物,还须从诗人开始。
泰戈尔是个多产的作家,他的诗篇大多数是用他的母语——孟加拉文——写的,现在仅就中英文最流行的五种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游思集》——稍加分析,借知他在诗学上的贡献。
一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成名的作品。当这本书的英译本出版后,一般批评家都以为泰戈尔受了基督教的教义的影响。据汤逊的意见,基督教对他的影响是微不足道,因为他并没有直接研究《新约》。有个法庭的推事公布这诗为煽动,很可能使政府被人藐视呢。
孔子教人“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耶稣也教人尽心尽意尽力地侍候上帝。的确,要使一宗事业干得成功,我们须献出全部时间和精力。
泰戈尔既然以诗人自命,所以他连做梦也脱离不了诗。
我这一生永远以诗歌来寻求你,它们领我从这门走到那门,我和它们一同摸索,寻求着,接触着我的世界。
我所学过的功课,都是诗歌教给我的;它们把捷径指示给我,它们把我心里地平线上的许多星辰,带到我的眼前。
它们整天的带领走向苦痛和快乐的神秘之国,最后,在我旅程终点的黄昏,它们要把我带到哪一座宫殿的门首呢?(第101首)
只因日思夜想,一切的一切,都以诗歌为大前提,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诗歌“把捷径指示给我,把我心里地平线上的许多星辰,带到我的眼前”。
表面上,诗人好像放荡不羁;事实上,他对时间的爱惜,比较任何人都厉害。他曾夸个海口,说:“给我以健康和时间,我将使帝王的堂皇富丽变成可笑的东西。”(give me health and a day,i will make the pomp of emperors ridiculous.)寥寥数语,可以想见他多么重视健康和时间。
摘下这朵花来,拿了去罢,不要迟延!
我怕它会萎谢了,掉在尘土里。
它也许配不上你的花冠,但请你采折它,以你手采折的痛苦来给它光宠。我怕在我警觉之先,日光已逝,供献的时间过了。虽然它颜色不深,香气很淡,请仍用这花来礼拜,趁着还有时间,就采折罢。(第6首)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国的诗人是这样歌唱,印度的诗人也这么答和。
无情的时间,老是像逝水那样,一步紧接一步地滚滚东流,稍微不小心,就发现自己已经精力衰退,而当时同游的朋友,多数化为粪壤,掉在尘土里。只因诗人对于时间有特别敏锐的感觉,所以他主张行乐须及时,用功也须及时。
这欢欣的音律不能使你欢欣吗?不能使你回旋激荡,消失碎裂在这可怖的快乐漩涡之中吗?
万物急遽地前奔,它们不停留也不回顾,任何力量都不能挽住它们,它们急遽地前奔。
季候应和着这急速不宁的音乐,跳舞着来了又去——颜色、声音、香味在这充溢着的快乐里,汇注成奔流无尽的瀑布,时时刻刻在散溅,退落而死亡。(第70首)
在《将进酒》那首著名的诗篇里,李白高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同样的,在上述的一首诗里,泰戈尔也说:“万物急遽地前奔,它们不停留也不回顾,任何力量都不能挽住它们,它们急遽地前奔。”
“生年不满百,常怀万岁忧。”诗人知道光阴的易逝,生命的短促,但他所负的使命却非常重大,所以他只好从有限中去求无限,从形象中去找无形象,最后,还希望“死于不死之中”。这样一来,他才得到永生。
我跳进形象海洋的深处,希望能得到那无形象的完美的珍珠。
我不再以我的旧船去走遍海港,我乐于弄潮的日子早已过去了。
现在我渴望死于不死之中。
我要拿起我的生命的弦琴,进入无底深渊旁边,那座涌出无调的音乐的广厅。
我要调拨我的琴弦,和永恒的柔音合拍,当它呜咽出最后的声音时,就把我静默的琴儿放在静默的脚边。(第100首)
泰戈尔受老子的哲学的影响独深,对于“无”字的意义,倒有深刻的认识,在这本诗集里,我们时常看到这些字眼:永生、永新、永远、永恒、不朽、不绝、无边、无路、无轨、无穷、无尽、无夜、无彩、无色、无目的、无终止……。因为“有生于无”,到了真正“无”的境地,否极泰来,它就会永生。
只因诗人对于“生”很有把握,所以他对于死一点也不害怕。他死前还是天君泰然,这种镇静的心情恐怕普通人怎么也想不到。
我已经请了假,弟兄们,祝我一路平安罢!我向你们大家鞠了躬就启程了。
我把我门上的钥匙交还——我把房子的所有权放弃了。我只请求你们最后的几句好话。
我们做过很久的邻居,但是我接受的多,给与的少,现在天已破晓,我黑暗屋角的灯光已灭。召命已来,我就准备启行了。(第93首)
“生如寄、死如归”。人生不过如此。可是这两句话,说说还没有什么,要认真干起来,颇不容易。一般人只知道求生存、爱生命,只有眼界高人一等的大诗人,才懂得视死如归。假如把上述的一首诗,跟陶渊明的“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凉霜九月中,送我出荒郊……”作个比较,便知中国和印度的大诗人,早已看透生和死的关头。上帝的召命一来,他随时准备把钥匙交还,准备启行,一点也不留恋。
虽然诗人看透生和死,但是,当他一息尚存,他绝对不会放弃责任。在毕生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真理:“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第12首)。
二 《新月集》
四十年前的今天,中国的青年,以如醉如痴的心情来欢迎《新月集》。据郑振铎先生的意见:
我喜欢《新月集》,如我之喜欢安徒生的童话。安徒生的文字美丽而富有诗趣。
他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能把我们带到美丽和平的花的世界、虫的世界、人鱼的世界里去;能使我们随着他走进有静的方池的绿水,有美的挂在黄昏的天空的雨后弧虹等等的天国里去。《新月集》也具有这种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重复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海滨以壳贝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总之,我们只要一翻开它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翼膀,可以使自己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而这个儿童的天国便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国。(《新月集》中译本序)
这一段话,把整部《新月集》的内容和要点囊括无遗。郑先生是个著名的文学史专家。他博览群书,对于提要钩玄的工作非常内行,所以他的按语最能够把握住作者的中心思想。
整部《新月集》,都是以儿童为对象。儿童是天真烂漫的、纯洁无邪的。他们只懂得是和非,爱和憎,却不理会什么叫做利和害。只因儿童不理会什么叫做利和害,所以天国的乐园老是把大门敞开,欢迎儿童到那儿去享福。
孩子们会集在无边无际的世界的海边;
无垠的天穹静止的临于头上,不息的海水在足下汹涌。孩子们会集在无边无际的世界的海边,叫着,跳着。
他们拿沙来建筑房屋,拿空贝壳来做游戏。他们把落叶编成了船,笑嘻嘻地把它们放到大海上。孩子们在世界的海边,做他们的游戏。
他们不知道怎样泅水,他们不知道怎样撒网。采珠的人为了珠潜水,商人在他们的船上航行,孩子们却只把小圆石聚了又散。他们不搜求宝藏;他们不知道怎样撒网……(《海边》)
人生最大的乐趣,应从工作的本身去找。摩顶放踵的宗教家,赴汤蹈火的革命家,呕尽心血的著作家,他们把工作当做生命,除工作以外,他们几乎不知道有外物的存在。因此,他们把坐监当做暂时放假,把挨饿当做锻炼身体。这种情形只有那些在海边把小圆石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的孩子可以媲美。因为他的玩耍是尽情地玩耍,从来不想搜求什么宝藏。“本来无一物,何处着尘埃?”本来不想搜求什么宝藏,他们睡觉的时候,大可高枕无忧,不怕什么火烧盗抢了。
现代教育家,都知道母语的重要性。泰戈尔老是这么主张。一般孩子,从一岁半开始学话,到了四岁,他就可以说得一口正确而流利的母语了。为什么孩子这么能干呢?因为孩子的心情非常专一,没有胡思乱想。“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孩童之道》)
有些道学先生,以为非板起脸孔来说教,就不能使人敬重;有些文学家,以为非用古文僻字来表达,就不能使人钦佩。这些人都深中“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遗毒。其实,药固然需要优良,但是它的苦味尽可以想法减掉。中药所用的甘草、红枣,西药所用的糖衣,就是使人得到药品的效用,而免除苦味。
泰戈尔自小给传统的教学法,呆板的课本,吓得魂不附体,弄得他想尽方法来逃学。后来他虽到英国留学两次,但文凭也不想拿一张,便空手回来。但是,他的真正的本领却从诗歌、故事、童话里学到。
中国最伟大的几部书,应推左、孟、庄、骚。这些书极少板起脸孔来说教。相反的,它们尽量运用寓言和故事,使读者一看就被它们吸住,而不忍释卷。兴趣一浓厚,消化力自然增加;消化力一增加,这才能够充分吸收,化为新的血液了。
在《流放的地方》最后的一段里,泰戈尔高唱:
妈妈,我把我所有的书本都放在书架上了——不要叫我现在做功课。
当我长大了,大得像爸爸一样的时候,我将会学到必须学到的东西。
但是,今天你可得告诉我,妈妈,童话里的特藩塔沙漠在什么地方?
普通课本尽可不必读,但寓言、故事、童话、小说却非看不可。到了思想搞通之后,谁都会学到必须学到的东西。这是发明家、创作家所走的康庄大道。不然,他整天被人牵着鼻子走,缺少机动性、创造性,恐怕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成就。
人类就是这么奇怪的东西。好景当前,很少人懂得享受,等到时过境迁之后,才来慢慢回忆。
年富力强的时代,不知道爱惜光阴和精力;等到年老力衰的时代,才来细数过去的一切行为。泰戈尔看透这情形,所以他在《赠品》那首诗的最后几行里说道:
我们呢,自然的,在老年时,会有许多闲暇的时间,去计算那过去的日子,把我们手里永久失了的东西,在心里爱抚着。
河流唱着歌很快的流去,冲破所有的堤防。但是山峰却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的确,“伟人是一个天生的孩子”。泰戈尔用全部诗集来歌颂孩子,而且把他写得那么自然,那么天真,恐怕世界文学里找不出第二部。
三 《飞鸟集》
在这部《飞鸟集》里,我好像研读了老子的《道德经》一样,时常找到许多韵味无穷、思想深刻的词句。
这部诗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诗,也可以把它叫做警句或格言,其中光芒万丈的智慧使读者的蒙昧为之大开,心情为之爽快。这种拨聋振聩的功夫,远非一般无病呻吟的咬文嚼字的诗人所能望其项背。
诗人是最注重创造的。你瞧,泰戈尔怎样歌颂创造:
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而知识的幻影,不过如晨间之雾。
的确,假如诗人不能创造,这等于不能生产的石田,白白过了一生。你知道,“上帝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上帝如此,凡人更不用说了。
老子主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泰戈尔也尽情发挥沉默的伟大。
杯中的水是光辉的;海中的水却是黑色的。
小理可以用文字来说清楚;大理却只有沉默。(第176首)
上一行刚好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相辉映;下一行刚好和“沉默的抗议是最有力的抗议”的理论相配合。这种话是高度的智慧的表现。普通人大概可以在学校里找到知识,但是智慧却是天授,即古人所谓神来之笔,不能强求的。
夜的沉默,如一个深深的灯盏,银河便是它燃着的灯光。(第251首)
荀子教人:“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同样的,假如不是黑夜的深沉,那么银河也不会显出它的特色了。
像中国的大哲人一样,泰戈尔一再教人要谦逊。因为名者实之宾,只要一个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求名而名自至。相反的,假如一个人不肯脚踏实地,专务浮名,结果,他将像无根的浮萍那样,随风飘荡,对社会没有半点贡献。
首先,他说明谦卑近于伟大。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近于伟大的时候。(第57首)
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第89首)
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第112首)
谦逊修养到家,一个人不但不务虚名,而且会施恩不求报。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第134首)
真正的大人物,多是施恩不求报的。他认为施恩是个人分内的事情,只要他的能力做得到,他一定毫不吝啬地给人以必要的帮忙。只因泰戈尔要无条件地帮人的忙,所以他最看不惯那些势利眼的贱人。
玻璃灯因为瓦灯叫他做表兄而责备瓦灯,但当明月出来时,玻璃灯却温和的微笑着,叫明月为——“我亲爱的,亲爱的姐姐。”(第53首)
大的不怕与小的同游。
居中的却远而避之。(第156首)
像这种势利眼的人,在殖民地主义者的统治下特别流行。他们以媚外为光荣,以侮辱同胞为本事。可是人类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到了相当时候,他们忍无可忍,非起来革命不可,所以泰戈尔说:
人类的历史很忍耐地在等着被侮辱者的胜利。(第316首)
独夫是凶暴的,但人民是善良的。(第219首)
至于革命的方法,泰戈尔像甘地一样,要采用非暴力的方式。这种以柔克刚的办法,可以说是得力于老子的教训。
上帝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飔里,
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第151首)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
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第126首)
全书妙语如珠,每句都充满着最大的智慧。难怪有人说:“每天读泰戈尔,读他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的烦恼都忘了。”
四 《园丁集》
真正的诗篇,应该以抒情诗为正宗。《诗经》一开头便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可是道学先生硬把抒情诗解释为“周文王好德”,而孔子更给他加个高帽子,说什么“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自此以后,在中国文坛上,凡是写抒情诗的人,社会便把他当做黄色作家,专会写“淫诗艳词”。礼教这么一个闷棍打下来,许多抒情诗的作家,简直吓得不敢再抛头露面了。
像《西厢记》这么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连黛玉也要偷偷地看,不敢拿出来公开讨论。因为环境的压迫,中国的抒情诗的嫩苗差不多濒于枯槁了。
印度则不然。印度虽然是个宗教的国家,但它的宗教的诗歌,实际上等于恋歌,而泰戈尔这部《园丁集》,可以说是100%的抒情诗集。
全书一共85首诗,但我认为第32首可以算是他的代表作。
告诉我,这一切可是真的,我的爱人,这可是真的?
当我的眼睛闪射出电光,你胸中的乌云就报之以风暴?
我的嘴唇,真的像那第一次意识到的爱情在蓓蕾方绽时一样的甜蜜?
那逝去的五月的记忆,竟还萦绕在我的手足之间?
我的双脚接触大地时,大地竟为之震动,像竖琴一样响起了音乐?
那么,黑夜看见了我便眼睛里掉下露水,晨曦围拥了我的身体便欢欣喜悦,可又是真的吗?
可是真的,可是真的,你的爱情竟历尽千年万代,走遍天涯海角,不辞跋涉地找寻我吗?
而当你终于找到我的时候,你那年深月久的热待,真的就在我的温柔的言语、眼睛、嘴唇和飘垂的头发里,找到了完满的安宁吗?
那么,宇宙的神秘就写在我渺小的额角上,可又真的吗?
告诉我,我的爱人,这一切可是真的?
“爱河千里浪,苦海万重波”。在爱人的面前,满怀心事,恨不得像倾盆的大雨那样,一下子倾吐出来,但许多事情老是将信将疑,似真似假,心里想诉说,一到嘴边又饮泣吞声地忍住。
爱情的目的是快乐,但所得的结果,往往是悲哀。泰戈尔一生尝遍快乐和悲哀的滋味,所以他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说:
快乐像露水一样脆弱,大笑之际就消失无遗。但悲哀是坚强而持久的。让悲哀的爱情在你的眼睛里醒来。(第27首)
只因快乐在大笑之际,就消失无遗,而悲哀却慢慢侵蚀人的心灵,所以悲剧的效果,往往比喜剧强烈万倍。就莎士比亚而论,光是他的四大悲剧,就够使他的大名永垂不朽。
泰戈尔对于韶华不再来,时不可失的观念,永远萦绕于他的心胸中。他要“我们赶紧采集繁花,否则繁花要被路过的风蹂躏了”。为什么他这样着急呢?因为“我们的一生是短促的,一生只给我们几天恋爱的日子”。(第68首)
由于“别时容易见时难”,由于离别会使人黯然销魂,中外的抒情的诗人,对于离别这刹那间所表示的心情,真是写不尽,说不完。你记得,《西厢记》的“长亭送别”那出,一字一泪,使天下有情人都为之痛哭流涕。
对于离别这问题,泰戈尔也写了一首极生动的诗篇:
安静吧,我的心,让这分别的时刻成为甜蜜的。
让它不成为死而成为完满。
让爱情融成回忆而痛苦化成歌曲。
让冲天的翱翔终之以归巢敛翅。
让你的手的最后的接触,温柔如夜闻的花朵。
美丽的终啊,站住一忽见,在缄默中说出最后的话吧。
我向你鞠躬,而且举起我的灯照你上路。(第61首)
恋人离别的刹那,虽然是一刻千金,使人有缠绵凄恻的感觉,但诗人的时间和空间,却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达到无穷、无尽、无边的境界。例如本书最后的一首诗最末的一句就这么说:“在你心头的欢乐里,愿你能感觉到某一个春天早晨歌唱过的、那生气勃勃的欢乐,越过一百年传来它愉快的歌声。”
五 《游思集》
《游思集》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21首;第二部分,33首;第三部分,37首。其中有些诗篇,见于泰戈尔其他诗集。
这部诗集,悲哀的气氛相当重,尤其《母亲死了》一篇,差不多有心人都同声一哭。
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到如今,还算是中国古文里的一篇名著。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没有母亲的孩子,实在值得人同情。
“子不嫌母亲丑”。这是中国的古训。事实上,夫妻反目的时候,可以离婚,但母子的关系是心肝骨肉的关系,怎样也脱离不了。
父亲参加了葬仪回来了。
他的七岁的儿子在窗口边站着,颈项上挂着一片黄金的护符,他睁大了眼睛,充满了他小小的年纪所难于索解的思想。
他的父亲把他搂在怀里,但是孩子问父亲说:“妈妈到哪儿去了?”
“到天国里去了。”他的父亲回答说。
到了夜里,父亲悲极而倦,在晚梦中呻吟。
一盏孤灯在卧室的门边茕茕的照燃,一只蜥蜴在墙上捕捉飞蛾。
孩子从梦中醒来,他用手摸索着空床,悄悄的爬下床来,走到门外的平台上。
孩子抬眼望着天空,他静静地凝望了好久。他那迷惑的心灵把疑问送向黑夜:“天国在哪儿?”
没有一声回答;只有星星仿佛像那无知的黑暗的一滴滴灼热的泪珠。(第2部分:第21首)
父亲诓着年少无知的孩子说:“妈妈在天国。”但是,天国到底在哪儿呢?恐怕妈妈要永久的安息,长眠不起呢。
幼年死母亲已经十分难受,中年丧偶更是冷冷清清。泰戈尔是尝过人生的苦杯的人,他所得的惨痛的经验,只好用深沉的诗篇来帮忙他的记忆。现在把他的《悼亡篇》的上半首录下:
她用来称呼我的名字,像一朵盛开的素馨花,覆盖了我们俩相爱的整整十七年。它的声音混合着透射过绿叶的光线的颤抖,雨夜的青草的气息,还有多少个闲散的日子在最后时刻的悲痛的静寂。
答应这个名字的他,不仅是上帝的创作;这是她为了自己的缘故,在那十七个短暂的年月里而把他重新创造的。
别的年月接踵来临,但它们的漂泊的日子,已不再聚集在她的声音所呼唤的那个名字的范围里,而是彷徨迷途,风流云散……(第2部分:第24首)
生离死别,真是人生最难堪的事情,何况泰戈尔在悼亡之后,又继以儿女的相继夭逝?难怪他要把酒问青天:“难道黄昏必须卷走这一线惨痛的微光,正如它必须卷走夕阳的最后一道闪光?”
我们的伟大的诗人,他的根器实在深厚。他虽经过千灾万难的打击,但他仍屹立不动。这并没有别的原因,这主要的是由于他培养着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使他不但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而且有闲适的心情,探讨天地的秘密,欣赏宇宙的奥妙。
例如《渡船》一首,很有中国旧诗里“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风味。
两个村庄隔河相望,一只渡船在它们之间的小河上往来划行。
小河不宽也不深——它只是那条日常生活的小径增加一些小小的风波的裂口而已,好比在一首歌词里的间歇,曲调通过这个间歇而欢乐的泄流。
财富的高楼大厦高高升起,又毁成废墟,而这两座村庄却隔着这条潺潺不息的溪流交谈,渡船在它们之间往来摆渡,过了一个世代又一个世代,从春耕到秋收。
(第3部分:第3首)
六 其他
除上述五种诗集外,泰戈尔主要的以抒情诗出名。他的抒情诗,实在够味儿,既不庸俗,又不肉麻,真是恰到好处。
如果在爱中只有痛苦
那为什么要爱呢?
那是多么痴傻,你要求她的心
只为已把自己的心献给了她!
愿望只在你血中燃烧,
疯狂在你眼中闪烁,
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过的循环?
于世无求的人
他是个自安自足者;
春天的柔气是为他的,
还有繁花和鸟语:
但是爱情来了像一片吞吃的阴影
遮没了整个世界
吞蚀了生命与青春。
那为什么要寻求这使生存黑暗的阴影呢?(第4首)
“于世无求的人,他是个自安自足者”。不过人类的生活没有这么单纯,他不甘寂寞,他要寻求爱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是爱情起码的代价,至于为爱情而失眠,而牺牲一切,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愿望在你血中燃烧,疯狂在你眼中闪烁”,这情形,局外人看来十分可笑,但局内人一点也不觉得。
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他一定领略“恕”字的功用。他希望上帝“饶恕我们的罪恶,也教导我们去饶恕别人”。他对上帝说:“让我们因着对你的皈依,放逐了一切的憎恨。”假如每个人真正懂得爱情;由爱生恕,由恕避免一切憎恨,这还不是一团和气,彼此好像一家人么?
上文我曾一再指出,泰戈尔多么爱好简朴单纯的生活。事实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越淡泊,越能使人神志清明;越宁静,越能使人负起重任。为着鼓起勇气,反抗逸乐,泰戈尔高唱着:“晨兴和水流是简单的,叶上的露珠,云霞的颜色,江岸的月光和中夜的阵雨都是简单的。”请问,世界上有什么比晨兴、水流、露珠、云霞、月光、夜雨更富有诗情画意呢?
泰戈尔不是躲在象牙之塔的诗人。他在圣蒂尼克坦里创办国际大学,同时,他还在附近建筑农业合作所,所以他对于劳动改造天地的农民,深致他的景仰和关怀。
太阳照射,阵雨倾注,密叶在竹林中闪光,
空气里充满了新犁过的泥土的香味。
在我们从早到晚辛劳耕地的时候,
我们的手有劲,我们的心欢悦。
诗意在牧场边摇曳的韵律中舞蹈,写出它的一行行的绿的诗句,
在丰热的稻田上遍洒颤跃的浪花。
大在的心在充满阳光的十月,
在无云的满月之夜是欢乐的,
当我们从早到晚辛劳耕地的时候。(前书,第63首)
这首诗和陶渊明的诗排列一起,倒是后先辉映,相得益彰。
经过第一次大战后,泰戈尔对于反战的主张比较从前更炽烈。他知道“世界今天为仇恨而昏愤而疯狂,冲突是惨酷而苦痛无边的,它的道路弯曲,它的贪心的束缚是纠缠的”。为了反战,他希望“在晓日初升的智慧的光辉里,让盲者复明”。
泰戈尔曾有一首诗献给加拿大。它的最后的两句是:“不要为了拯救自己,把弱者当做祭品,献给强人。”这话刚好给当时实行绥靖政策,擅自跟希特勒签订《慕尼黑协定》的张伯伦一个很大的讽刺。
对于世界的前途,诗人不但仅作消极的反战,而且要把它从头改造过。这个崇高的理想,他早就怀抱在心头,到了适当时期,他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因此,我还有希望——不是破碎被修补,而是一个新世界要涌现。(第26首)
诚如印度大哲学家、现任印度总统拉达屈里斯南博士所说,泰戈尔的著作,显示思想的深刻,诗歌的魔力,精神的集中。它们能够表达人类的梦想和愿望。尤其重要的是,他要我们对于人类的精神不要失望。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放弃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信念,想法过着高尚的日子,甚至要爱护你的仇敌。这几句话对于泰戈尔的诗篇的伟大,可以说是颂扬得恰到好处。(参阅《天鹅的飞翔》序)
印度科学研究及文化事务部长凯柏博士,对于泰戈尔的诗也有相当的认识。他说,有些伟大的诗人,在年轻时代,已经产生最伟大的诗篇,可是,到了成年之后,他往往只写出中等的或传统的作品。泰戈尔也没有例外。我们能够从他的最初期的作品里,找出极漂亮的诗篇,从他晚年的作品里,找出没有什么灵感的东西。但是,在他的八十岁的悠长的生命里,他还能够维持他的灵感,这一点就够使他成为往古来今的最伟大诗人之一。他具备精神和生活力,使他能够达到这目的,这得力于他的人格的统一和完整。(见《印亚文化季刊》第9卷第1期)
简单说一句,泰戈尔的诗是集新时代与旧时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的大成。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他的成绩可说是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