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方东美文集

易之逻辑问题(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在目前学术界中有两种东西,颇能引起普遍的注意。这两种东西既同样的有趣,又同样的困难,一是《易经》,二是甲骨文。甲骨文以现在出土的而论,我们无法全认识它,就是能认识了一些单字,可是那单字所代表的物类,所缀成的文例,也不易完全知晓;《易经》和甲骨文的情形一样,目前所遗留给吾人者符号而已矣。许多人都在那儿推敲他的意义,所用的方法各有不同,一种方法不能通,再用别种方法,有些人便把许多人的方法聚在一起求通,于是矛盾互见,徒劳无功。

余知其难,目前不愿且不能便对《易经》问题作一个总答覆,想第一步先把范围缩小,专从逻辑问题作一个报告。

目前我们把《易经》注疏的是非,《系辞传》、《说卦传》的真伪等等问题撇开,专从上下篇经文去求解,觉得某卦何以应系某辞,某爻何以应系某辞,愈看愈不知其所以然。善哉焦氏循有言曰:“学《易》者必先知伏羲未作八卦之前是何世界。”(王船山亦说,画前有易,非无易也……画前有易,故画生焉,画者画其画前之易也)就是说学《易》的人应知道,作《易》者在未画卦以前,他的思想寄托于何种意象世界。余意易卦好比是马将牌,若是我们只有个别的牌名而无系统的牌谱,那末,马将牌无法玩味。譬如下象棋,若是我们不知道车马炮兵如何走法,各人随心之所欲,胡乱布阵,则无胜负可言,如何能引起人的兴趣呢?如此便也失去了娱乐的价值。向来易学家多把六十四卦认作既成事实,但是我们稍一思量,应问这六十四卦究竟根据怎样的步骤重出来的呢?现在若是另辟途径,自己重演出来,未始不可能,但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已有几种尝试的工作,此地不妨分析一番,看其结果如何。就六十四卦看来,可以作为演绎系统,也可以作为归纳系统。清人俞樾尝把六十四卦演成归纳系统,他对于卦象的连贯说来颇有理据,但卦辞的会通却未有明证。想把六十四卦演成演绎的系统,汉儒中颇不乏人,像京房、荀爽、虞翻诸家都值得重视。

京房的著作流传到现在的颇少,就其《易传》而言,京氏于重卦问题,言之较有系统,其立意原属京氏所特创,未必即是《周易》本意,所以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上说:“诸家易说……唯京氏为异党。”借京氏《易传》想了解《周易》,似属未可,但京氏对于《易》之逻辑问题这方面的贡献,却不可抹煞。荀爽想以升降的原理,解说重卦的问题,就现在荀氏所留下片断易注看来,所能说明者十数卦而已。其间亦往往自紊其例。虞翻易学之逻辑系统,气魄博大,但其间有许多问题纠缠不清,许多条例驳杂不纯。对于重卦问题,不能统六十四卦于简洁的条例之下,以说明其产生之次第,关于卦与卦间之逻辑关系,往往根据《说卦传》以方便其说,其真理价值究竟如何尚待估定。

以今日所传之《周易》全文而论,号为十二篇,即统经上、下及《十翼》而言,十翼者即《彖》、《象》、《系传》各二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各一篇,共十篇也。其间思想驳杂,疑非出于一代或一人之手。据《史记》,《易》于田何以前,实为单传。即由孔子至田何实六传耳。如据两汉书及《三国志》,则《易》之流派甚杂。《十翼》之说古无定论,除《彖象传》之外,其他六篇考之司马迁、班固、扬雄、房宏、王充诸人之画以及《隋书·经籍志》,颇滋疑惑。后儒欧阳修、叶适、程回、俞琰、朱彝尊、戴东原、皮锡瑞、康有为言之详矣。就中尤以《说卦传》一篇来历含混,更似晚出。以思想之内容考之,或系东西汉产物,用以傅会《周易》者。而汉儒多据《说卦传》及《易纬》以解释经意,故以汉易为周易似有未当也。

汉儒说《易》指义纷繁,就中最重要者厥为旁通一说。按旁通之理,应当从卦象去求,不应当从易辞去求,因为旁通在卦已产生之后才能发生,换言之,即由象以立卦,列卦而后见旁通也。像虞氏和焦氏就易辞去求卦象的旁通,这便犯本末倒置先后失次的错误。所以现在我们要求通《易》,应当由《易》之取象演卦着手,然后再从卦与卦间的逻辑关系,试求通辞,不能根据汉儒的《说卦传》及逸象,方便其辞,曲予解说。

我们如果要想创立一个演绎的思想系统,第一要件应把我们的心意寄托于理智的清明境界,然后标义立说,才能顾虑周详,首尾通贯,不致自陷于矛盾的地位。我们最好把思想的发展从简单的基础引申到复杂的过程上去,其初决定若干必具的充分的原始观念为出发点,这些观念我们叫做原始的,因为他们在某一思想系统中居于首要的地位,不能再从其他的观念推演而出,而同时从这些观念上却能绎许多重要的理论效果出来。当采取这种观念的时候,应汰其繁复,存其精华,然后始能辗转发舒,创造新义。这些观念数量太少,则推理之步骤不能尽其变,过多则思想之条贯又易滋迷惑,原始观念确定以后,再行立例。正如下象棋一般,车马炮等确立以后,还要规定进行的步骤,这样玩起来方觉有趣。我们现在不妨根据这种态度来衡量京氏、荀氏、虞氏各学的学说:

(一)京房八宫卦次说

据《汉书》我们知道京房是被称为易学之异党,可是对于六十四卦如何产生的逻辑问题,分析得颇有条理。在京氏的系统中,开始即以八纯卦——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为起点,对于单卦,及八卦之产生等问题,不加以讨论,就是把《易》逻辑前段问题撇开,而从后段着手。在京氏系统中八纯卦便是八个原始观念,有了乾坤等八卦做之基础然后再立些条例,据以推演其他的五十六卦。《京房易传》第三卷所陈述的重卦条例,可分为两项:(1)四易说——大多数汉儒统称一卦的初、二爻为地易,三、四两爻为人易,五、六两爻为天易,京氏为完成他的学说,便捏造谓“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他的应用,在下面再详说。(2)八宫卦次说——所谓八宫就是八宫卦,在每一宫中见其阴阳相荡,生生不停道理。这方法便是世变,换言之即爻变。现在我们把他的逻辑前段问题,添补上去,一一列在下面(见图一(2))。

图一 八宫卦次图

凡八卦分为八宫,每宫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京氏易传》陆绩注)。

八卦,阳荡阴。阴荡阳。二气相感而成体(见《易传》丰卦辞)。

八卦复位,六爻迁次,周而始,上下不停,生生之义,易通祖也(见同人卦辞)。

依同理于坎、艮两宫,得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备卦,共得阳卦三十二,其宫为乾、震、坎、艮,名之为阳宫。坤宫得复、临、泰、大壮、夬、需、比;巽宫得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蛊;离宫得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兑宫得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是为阴卦三十二,其宫亦属阴宫(见图二)。

图二

据京房宫八卦次的推演,我们感到两个缺点,第一是各卦推演的步骤并不一律。譬如在乾宫里面,五世变以前都是以阴荡阳,坤宫里面,在五世变以前都是以阳荡阴。可是在震宫里面,一世变以阴消阳,二世变以阳入阴,三世变又以阳通阴,四世变又以阴入阳,五世变又以阳入阴,这步骤便不整齐。坎、艮、巽、离、兑各宫的推演步骤不但没有乾坤两宫那样划一,且视震宫世变之阴阳交错更为紊乱。此种缺点便连京房自己也深深地感到,所以他在《易传》卷中之末节说:“阴阳运动适当何爻或阴或阳,或柔或刚,升降六位,非取一也。”第二,世变的时候,在一宫之中,手续便不一致,要杜撰游魂归魂的方法,来方便其说。至于京氏在卦辞方面的解释,所采取的原理又很驳杂,因为他不能把卦辞和卦象连贯起来。总之,京氏在学术上是富有逻辑头脑,但缺乏玄学创造力。若是把《京氏易传》作为通《易》的门径是不可能,但他在重卦的逻辑贡献,是值得重视的。

(二)荀爽的逻辑系统

荀氏以阴阳升降的道理应用起来不特自紊其例,并且不能完满的说明六十四卦的产生。荀氏根据《乾凿度》“故六画而成卦,三画以下为地,四画以上为天,物感以动,类相应也。易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谓阳动而进,阴动而退”的道理,从乾坤两卦产生坎、离、震、巽、艮、兑,如图三所示:

图三

荀氏进一步想用升降的道理来说明其他的诸卦,这种尝试并没有若何成功。如图四所示:

图四

从以上各卦看起来,对于上面所根据的原则——“动于地之上,应乎天之上,动于地之中,应乎天之中,动于地之下,应乎天之下”——不符合,而谦、解又可来自乾、坤两卦,这便是不能一贯遵守已定的原则;并且在乾、坤两卦谓乾当上升而不降,坤当下降而不升,可是在六子则又谓乾、坤可以同时升降。凡此都犯了逻辑的错误。

(三)虞仲翔易学的逻辑系统

在这方面,据李鼎祚《周易集解》及张惠言、胡祥麟、李锐、曾钊诸人之书,知道虞氏的理论非常复杂,现在的讨论只限于重卦问题。

虞氏逻辑系统中的原始观念究有几种,颇难断定。综观虞氏易注及张氏诸书,可以说是十二辟卦(即十二消息卦),可以说是乾坤(见虞氏《系辞传》注),又可以说是太极(《系传》虞注云:太极,太一也。又云:一谓乾元)。如以太极为原始观念,则卦之形成由于乾元之发用,其义固甚精确,但太极之所以变作三才与三才之所以重为六画,虞氏尝言之而未尽其故。张惠言虽援引《乾凿度》之文曲为说解,终觉凿虚踏空,未足征信。卦始于乾坤之说,义本《彖传》。汉儒承之,遂为定论。但细玩虞氏《系辞》及《说卦传》注,其于乾坤立本、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之说,更持之甚力。但一误于日月为易之说之牵合(日月为易之说本诸《易纬》,参看《乾坤凿度》、《乾凿度》及《稽览图》),其在天文及气象学上只是适然的应用,殊非逻辑上必然的基义;二误于《系辞》及《说卦传》文之曲解(参考《系辞》“刚柔相应,八卦相荡”注,“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注,“两仪生四象”注及《说卦传》“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注),终究对于乾坤生六子八卦而小成的道理尚未豁然贯通。

震坎艮与巽离兑之成卦,显由于乾坤刚柔之相推,决非出自乾坤二五之摩荡,六爻三变之说义无所取,三六十八之文尤为无据。乾坤相并俱生,初与初、四与四、二与二、五与五、三与三、上与上对索,共为变仅有十二,何来十八(十八变而成卦余别有说,详后)?关于此层,荀爽之说颇中肯綮。张惠言笃守家法,称“二五谓其中气尔,非必二五爻”,沿袭错误而不知改,如非疏忽,即是护短。三若以十二辟卦为原始观念,而此十二卦中之乾坤似一乎又是推理的结果。虞氏以复遘为始终,推证乾坤二卦,是乾坤为归纳的结果。如此立说,其失有三:其一,以归纳推理搀入演绎推理,破坏演绎系统的单纯性;其二,违背《周易》首乾坤之根本义;其三,减十二辟卦为十辟,动摇“消息以成六十四卦”之基础。再就虞氏推演的步骤及遵守原则的讨论,亦互相矛盾,义例亦乖误。今先以十二辟论之,其推演步骤既可谓之为归纳系统,亦可名之为演绎系统。如图五所示:

图五

根据上图,从复至夬,从遘至剥,其间的步骤,似乎是演绎的,可是由乾而复,由坤而遘,这两个步骤便不类于演绎。于是张氏惠言便造为以下说法:

“阳出震为复,息兑为临,盈乾为泰,泰反否,括囊成观,终于剥而入坤,复反于震,阳亏于巽为姤,消艮为遁,虚坤为否,否反泰,复成大壮决于夹,而就乾复入于巽,是为十二消息。”

名此为以乾原始,以坤要终,而傅会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说法。信如所言,这十二消息的系统,究是演绎,抑是归纳,颇难分辨。假如把乾坤作为消息的演绎的始基,则依乾起卦者,不能谓之消,盖乾为至阳,坤为至阴,不能再为消息,否则卦必须有七爻八爻……是为虞氏消息卦之第一缺点。又于消息的演绎系统中加入反对说如泰反否,临反观,此自乱其例,缺点二也。按图复、临、泰三卦于阳息中两度重生,演绎系统中而有此重复推理步骤,缺点三也。

现在再进一步就虞氏对于六十四卦产生的说法,细加考按,便知重卦之法可得四例:本于乾坤;本于消息卦;本于消息所生之卦;本于六子(震、巽、坎、离、坤、兑)。计其方法据张氏惠言分析所得则有:爻之(应不在消息系统之中,但有时亦参入);旁通(考旁通非生卦之法,不能与消息之说并行,因旁通必须于诸卦既生之后方能见之);消息(所指者十二辟卦也,此实不能成例,因既为十二消息卦能生出其他诸卦,则不能同时以之为例矣);消息所生之卦(即爻例也)。

消息卦前已言之矣。所谓爻之之法,就是说某卦之生由乾坤之合,或卦体坎离,直接或间接为乾坤之交。其方式不外旁行及升降两者。至于屯()、鼎()两卦谓之出于爻之则于例不合,因不符平行相索、升降相之之理也。而于坎,则又谓本于辟卦观,于离则又谓本于辟卦遁,于谦则又谓本于辟卦剥;于履则又谓本于夹,于师则又谓本于谦,而谦又本于剥(本于爻例),于此则又谓本于爻例所生之卦师;于屯既谓本于乾坤,又谓来自六子中坎卦,于鼎既谓本于乾坤,又谓来自辟卦大壮;凡此都不遵守逻辑秩序而犯重复降升之病也。如图六所示。

图六

再论其爻例,即由消息卦所生之卦也。复卦原为阳微之卦,依例微则不生,但注又称复初之四可以为豫,此从两象易之例。又遘为阴微之卦,依例微则不生,但遘二之初则为同人,自乱其例则一也。且复为一阳五阴之卦,谦、师、比,何以不依爻例,谓其产生于复?其逻辑推论之繁复紊乱具见图七:

图七

最上列为消息正卦,为爻例,下为爻例所生之卦,见图八。

图八

就临卦言,震、蒙、颐各卦来源重复,而屯、坎两卦虽各有来处,但亦可归诸临,因同为二阳四阴卦也。

就遁卦言,睽原生于大壮,而亦系无妄;中孚于虞氏系统中无产生之理,强将爻例所生归之于讼。鼎、大过两卦虽各有来处,但亦可归诸遁,因同为二阴四阳卦也。至于巽、离,则又来源重复,如图九所示。

图九

就泰卦言,丰卦既本于辟卦又本于爻例,为噬瞌上之三。

就否卦言,旅卦既本于辟卦,而又本于爻例,为贲初之四,如图十所示。

图十

就大壮言,革、离两卦都为二阴四阳之卦,虽各有来处,但亦可归诸大壮。而大过、睽、兑诸卦来源重复;尤以大过一卦既生于辟卦之大壮,又生于辟卦四象之卦之兑,有紊乱秩序者也。

就观言,小过原无由以生,今强归诸晋。而颐卦既本于辟卦之临、观,又本于观卦所生之晋卦。他如坎、艮来源重复,而屯、蒙两卦原为二阳四阴之卦,虽各有来处,但亦可归诸观(见图十一)。

图十一

就夬言,由夬卦所生之履、大有,来源都重复。

就剥言,由剥所生之谦卦,由谦所生之师卦,由师所生之比卦,其来源亦颇复杂。

综上所列之卦,惟中孚()、小过()两卦,无所自生,但中孚为二阴四阳之卦,则不从大壮来,必须从遁来,又小过为二阳四阴之卦,则不从临来即应从观来。于是虞氏为之解说谓:中孚为“遁阴未及三,大壮阳已至四”,小过为“临阳未至三,面观四已消”。其立论之含混,实不足以自圆其说。

综观虞易,颇多舛误,其于重卦问题之说明,欲依爻之而不尽依爻之,欲依旁通而不尽依旁通,欲依消息而不尽依消息,欲据爻例而又不能尽从爻例,结果虞氏遂不能统一其例而错乱秩序;张氏惠言依傍虞氏家法,对于六十四卦之衍变不能尽得其纲纪统理,其所立论往往以误传误,徒滋惑乱耳。

后来焦氏循依据旁通求通易辞,义据精深,颇可采取,但他解说旁通,又证以辞之所之,未免自陷于逻辑上之循环论证也(从大体上着想,焦氏易学之成就,超越前古,只因其义例太繁,此处暂存而不论)。

鄙人不揣冒昧,关于六十四卦之产生,欲以现代逻辑之手续一一说明之。

重卦之义例:

甲.原始意象(见图十二)

图十二

乙.示例(见图十三)

图十三

丙.假定(见图十四)

图十四(1)

图十四(2)

图十四(3)

1.天下之动贞夫一。

2.生生之谓易(太极生爻,爻生单卦,单卦生重卦)。

3.四营而成易。

3.1 兼三才而两之(唐石经才作材)。

3.2 乾坤并列,阴阳相索。(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3.3 触类而长之(乾坤二类,或在上,或在下)。

3.4 引而申之(六子相并递生)。

4.十有八变而成卦。

4.1 太极生两仪,不在十有八变之列,因九六两仪所以示乾元坤元非卦也。

4.2 二名而一实谓之重同,卦由重同而生者不列。

4.3 八卦相荡,积而成五十六,合之成六十四卦。

5.成卦之后比而观之,凡两卦并列,刚柔两两相孚者谓之旁通。

依假定5可得六十四卦旁通图如图十五如示:

图十五

————————————————————

(1) 是文为方东美研究《周易》之结果,成于1939年;1941年,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易学讨论集》。此后,又先后被收入方东美之文集《哲学三慧》与《生生之德》。本书收入是文,所据为《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4月版。

(2) 原书图片并无编号,在此编号以利于排版,后文亦如此,且只有图一有名称——编者。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