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孝经译注

广扬名章第十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本篇导读

《开宗明义章第一》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本章的主旨便是要说明“立身行道”和“扬名后世”的关系。在儒家的角度言之,君子要“扬名后世”,一定先要事亲孝、事兄悌、居家理。儒家认为,若君子能把这些“家内之事”做好,必然可以“名立于后世”。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1]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2]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3] ,而名立于后世矣。』

1 “君子之事亲孝”两句:这里是指君子对亲能孝,必可对君能忠。

2 居家理:处理家事有条理。

3 行:指孝、悌、善于理家三种优良的品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因此能够将对父母的孝心,移作侍奉君王的忠心;侍奉兄长知道服从,因此能够将对兄长的服从,移作侍奉官长的顺从;管理家政有条有理,因此能够把理家的经验移于做官,用于办理公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美好的品行道德,在外也必然会有美好的名声,美好的名声将流传百世。”

赏析与点评

每当读到“移孝作忠”的时候,我们总会痛恨万分,痛恨在“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下,儒家将“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强行互通,以达至“愚民”的效果。其实,当我们稍稍懂得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会明白“移忠作孝”其来有自,并非纯是“愚民思想”的产物。在古时候的中国,“邦”和“国”是一个依靠血缘关系组织而成的共同体(community)。在宗法性的社会结构下,“孝”和“悌”不仅是“家庭伦理”的道德要求,也不是个人修养的“私德”。因为儒家相信个人“私德”的修养,最后可以扩而充之,由个人、家庭、社会推至国家。所以孔子说:“孝慈则忠”,又引《尚书》说:“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或许我们会问:“孝悌”和“忠顺”原来就是从属于不同的范畴,它们又怎可以相提并论?是的,关于“情”与“义”的矛盾,很久以前,法家的韩非早已一语道破:“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韩非子·五蠹》)我想儒家学者并非没有考虑到“孝”和“忠”之间的矛盾,只是儒学以人性的感情心理作为出发点,以家庭成员的“爱”作为轴心和基础,来构建社会的一切,包括伦理、政治和宗教。这种“情理交融”的结构,使“移孝作忠”由不可能变成可能,也使“个人私德修养”变得无比重要。所以,“移孝作忠”起码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一种“愚民工具”,而是儒家对“人性”抱乐观态度的一种表现。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今天,大部分为人父母的,都懂得为子女的未来而筹算。由周一到周日,我们的孩子也被“强制学习”。不仅琴、棋、书、画要懂,最好动静皆宜,文武俱佳。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回到家中,却缺乏了“家庭教育”。所谓“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子女共处的时候,父母的身体力行对子女想法、行为的影响。倘若孩子缺乏“恒常”的“家庭教育”,无论再多的“技能培训”,也难以使他们“行成于内”,更遑论能“名立于后世”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