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

第九章 大公司的窘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如果说周鸿祎以前反思的更多是自己的错误和项目的缺陷,那么如今他终于可以真正跳脱出“产品经理”的为度去反思一些更宏大的问题了,比如大企业自身的危险在何处,能否避免,如何避免。雅虎这样的巨人展现给周鸿祎的,肯定比3721这个自己搭建的平台要丰富和全面。

周鸿祎看到了什么?

阿里巴巴原首席执行官卫哲说过一句话:雅虎是爷爷,爷爷总会离去的。

这话似箴言,似诅咒——雅虎后来的确和阿里分开了。但2004年4月13日,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在嘉里中心酒店身着唐装频频举杯之际,谁又知道雅虎公司看上去那么强壮,它什么时候会衰落呢!

那是杨致远的第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包括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terry semel)和首席运营官丹·罗森斯威格(dan rosensweig)在内的全部高层。这样高的规格出访,其最主要用意是开启雅虎中国发展的新篇章,至于策略,则是力挺他们耗巨资打造的雅虎搜索技术(yst)。

虽然正式亮相还不到两个月,但雅虎搜索技术业已成为当时全球范围内使用量最大的两家搜索引擎之一。根据美国互联网调查2004年3月份的最新数据显示,雅虎搜索的市场份额已升至43%,直逼王者地位。

“搜索市场的争夺是一场马拉松,现在断言谁执牛耳还为时尚早,我们有信心最终胜出。”杨致远表示。

令人尴尬的是,这个王者是谷歌,一个雅虎自己造就的对手。

大约在4年以前,雅虎决定给某初创公司小小的援助,在雅虎的网站采用其搜索技术,并大方地为此付出大笔现金。这家小公司就是谷歌。

2000年,雅虎虽然只有6岁,但已国际巨头范儿十足。

回首如渊。杨致远和戴维·费罗(david filo)于1994年创办雅虎,开创“流量/广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那会儿,风头之劲绝不弱于后来扎克伯格和脸谱网(facebook)。创办才一年,公司就上市了,市值高达5亿美元。上市当年营业额虽然不过130万美元,尚亏损63万美元,但1996年就扭亏为盈了。

当时能赢利的互联网公司少之又少,就算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也是光吆喝不赚钱。

人比人,气死人。在此期间,周鸿祎逃课在外闯荡,撞得头破血流,不得不回到学校重拿学位,再后来到方正去打工,又被撵到新疆去。而同样辍学创业的杨致远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传奇,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上市头10年,雅虎的营业额从2000多万美元飙升至60多亿美元,但笼罩在业绩光环下的杨致远和雅虎却隐忧重重。最大的隐忧就是谷歌,这个彼时名不见经传的心腹终成大患。

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雅虎换掉了名字与谷歌(google)异常相似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库格尔(tim koogle),从好莱坞聘请了原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联席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以扭转劣势。

雅虎原本的收入来自广告。塞梅尔加入雅虎后,发现搜索竞价排名的赢利能力巨大,但同时,他也很快发现雅虎既没有自己的搜索技术,也没有根据搜索结果发布广告的技术。

塞梅尔首先与搜索引擎公司overture达成协议,使用其广告发布技术,然后试图并购谷歌,但是失败了。此后,他不得不花了2.3亿美元买下互联网搜索先驱inktomi公司,又干脆16亿美元收购了overture。

事实证明,这两个收购是非常英明的。依靠搜索广告的收入,雅虎的业绩在2004~2005年间达到巅峰。问题在于,即便如此,雅虎也仅和谷歌打了个平手。

胜不了一个年纪只有自己一半的家伙,让人又气又急。雅虎很不服气,因为它不但有搜索广告,还有显示条幅广告,而谷歌则只有搜索广告。问题在于,雅虎在搜索技术上并非业界领袖。在2003年收购inktomi之前,雅虎从未做过搜索引擎。虽然之后塞梅尔试图把雅虎重塑为技术公司,但新崛起的谷歌俨然成了一堵高墙,拦住了这只奋发图强的老虎。

而墙之所以垒得这么迅速,也是因为这只老虎。

一些技术巨鲸,如微软、英特尔和甲骨文等,都以对竞争对手的残酷无情著称,但雅虎不一样,也许是本身太顺的缘故,深感提携后进是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它大哥范儿十足。既然是大哥,对小弟们就得慷慨些。2000年,雅虎不仅在自己的网站帮助谷歌推广其搜索技术,还付了720万美元费用。在大哥的扶持下,小弟第一年就赢利了。

但雅虎其实并没有财大气粗到那种地步,当年不仅亏损了9300万美元,而且股价狂跌。

谷歌的状况则相反,其营收增长神速,基本上每季度翻一番。在谷歌还是一家私人公司时,它不用对外公布业绩,但它的经营账目每季度都会定期送到雅虎。也不是没人意识到危机,一些欧洲的雅虎经理就曾表示了对谷歌的担忧,但并未在管理层引起足够重视。

当时雅虎的管理层并不看重钱,他们只看到了搜索能带来大量的点击。他们的私心也仅限于此,他们也如同被收购前的3721一样,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平台本身就是价值所在,给人付费使用都是恩惠,怎么还需要为此付大把银子呢。

可是直到2002年,雅虎都没醒悟过来,付给谷歌的钱竟然增至1320万美元,相当于其全年总利润的1/4还多。但这个时候的谷歌已非吴下阿蒙,它2002年的利润已经超过雅虎的4300万美元,达到1亿美元。

善良的老虎为自己培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凭空垒了堵高墙,从此开始了翻墙、翻墙却怎么也翻不过去的悲情故事。2006年,谷歌的营业额和利润均超过雅虎。

但是在2004年,雅虎还看不到这个结果,他们只看到了搜索业务变成了互联网行业最令人艳羡的金牛。对此,他们非常欣慰。

雅虎当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该公司翻墙的成效显著:第一季度赢利达1.0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4700万美元剧增115%;营业额达到了7.5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2.83亿美元增长168%。搜索业务已成为其增长最快的主业之一,其中在线业务中的1/3以及全部线下业务的收入都来自搜索。

虽然“得搜索者得天下”并不尽然,但是拥搜索技术自重的雅虎毕竟重新追上了谷歌。

搜索这么重要,雅虎当然希望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一马当先,夺回主动权,最好凭搜索牵一发动全身,打通雅虎在中国的任督二脉。何况他们现在有了3721和周鸿祎。

周鸿祎做了什么?

1.2亿美元的确诱人,但真正去拿的时候才知道烫手。作为合作的前提,周鸿祎必须满足杨致远提出的几个条件。双方达成的收购协议计划在两年内完成,雅虎先行支付总收购金额的50%,余下的部分视周鸿祎带领雅虎中国取得的利润情况而定。

按规定,第一年雅虎中国要创造1000万美元的纯利润。如果完成,雅虎再付25%。第二年雅虎中国需要完成2500万美元的纯利润,雅虎最后再付25%交易才完成。

这对当时意气风发的周鸿祎来说,似乎不是什么难事。2004年3月22日,他正式成为雅虎中国总裁,准备大干一场。

雅虎在中国的发展一直没有战略方向,是要长远发展还是立刻赢利,雅虎总部一时也没有给出答案。周鸿祎向总部呈请:鉴于落后5年的差距,以当前速度去追赶不太现实,需要跨越式发展,但跨越式发展需要总部大量投入。然而,雅虎总部疑虑重重。

结果,别说跨越式发展了,雅虎中国连追赶外部发展的速度都困难。迫不得已,周鸿祎上任伊始就对雅虎中国大刀阔斧实施改革。他抛出了三大计划:推动中文上网的国际化、实现雅虎搜索技术的本地化、推动雅虎电邮在中国取得与之相匹配的优势地位。既然要改革,肯定得用自己信任的人,雅虎中国的重要岗位自然也安插了3721原来的人。

此后,雅虎中国开始在电子商务、即时通信、搜索、邮箱领域重拳出击。

2004年6月8日,雅虎中国推出新版即时通信软件“雅虎通6.0中文版”。

2004年6月21日,雅虎中国独立的专门搜索网站“一搜网”上线。

2004年7月26日,雅虎中国率先把免费邮箱扩容至1g容量。

经历过之前的失败和反思,周鸿祎开始强调专注。他砍去了一些雅虎在内容上不擅长的频道,面向城市白领主推房产、汽车、娱乐、体育等内容。但雅虎总部坚持做门户的想法,对他一意孤行的态度很不满,周鸿祎“雅虎野蛮人”的外号不胫而走。对发展方向看法的不一致,为双方的合作埋下了隐患。

在高层之间嫌隙初现的时候,底层员工之间也谣言四起。一来,雅虎中国当时只有员工50人左右,而周鸿祎带过来的3721团队却有200多人。二来,雅虎中国本来在华润大厦办公,后来却被搬到了3721所在的和乔大厦。至少从表面上看,这更像3721收购了雅虎中国。

周鸿祎也知道国际并购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双方企业文化是否融合,可是因为业绩压力太大,他实在顾不上这些流言。另一方面,文化的纷争也是此消彼长的,他希望用一种创业文化清洗掉雅虎中国原有的官僚气。

于是,“奋进、向前奔跑、快速行动”的创业文化开始被倡导。同时,周鸿祎还耗巨资将双方员工全部拉到海南三亚做了一周的团队活动。为了能和员工推心置腹,活动期间周鸿祎采用了最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和原雅虎中国的员工一起喝酒。这可不是绅士一般的浅酌,而是“不醉不归”地喝。他喝醉后还掉进游泳池磕掉了两颗门牙。

周鸿祎的确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第一个大问题。2004年,雅虎中国扭亏为盈,营业收入为4000万美元,利润为1000万美元。周鸿祎的努力令行业人士开始重新审视雅虎在中国的力量了。一切似乎都在表明,雅虎中国开始走上正轨,找到自己的方向了。

但是好景是暂时的,周鸿祎与雅虎总部的矛盾在并购后第二年逐渐激化。

第一年,雅虎总部虽然有些不满,但对他的“野蛮做法”还是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比如撤换了不支持他的财务、人事、法务的高层主管。

在没有耐心等到总部回复后,他决定不在雅虎中国的页面上强化搜索,而是推出专门的搜索门户“一搜”。由于没有总部的资金支持,他干脆从3721拨款先进行了“一搜”的前期建设,雅虎后来也默许、补偿了。

雅虎之所以支持其“野蛮做法”,主要是雅虎中国在2004年的业绩达到了要求。实际上,2004年底时雅虎的在华业务做到了历史最好水平——雅虎搜索超过当时的谷歌中国,如果把“一搜”加起来差不多也超过了百度;邮箱超过新浪做到了第二;雅虎通的活跃用户量超过千万,上升势头极猛。

在这种情况下,雅虎总部对雅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重视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重视还不如不重视。如果重视的结果不是加大投入、制订更长远的规划并让参与其中的人得到更大的利益,谁希望受到这所谓的“重视”呢?

雅虎总部可不这样认为。杨致远对雅虎中国在2005年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搜索要超过百度成为市场第一,邮箱的用户也要大规模增长。而且雅虎总部只看结果不投入。

雅虎中国得不到总部任何的资金支持,这意味着完成新的业务增长必须靠雅虎中国自身赢利来支撑。

周鸿祎肯定不能同意这样的安排,他强烈要求雅虎总部大幅度增加投资预算。可是杨致远此时对雅虎中国的发展战略依然摇摆不定,无法答应他的要求。

双方的矛盾围绕雅虎财务年度预算开始慢慢公开化。到了2004年12月,这个预算似乎并没有改变的迹象。

2005年初,周鸿祎开始和雅虎总部进行一系列的谈判。此时的他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对这个网络巨头的认知已不复当初谈收购时的懵懂。他清楚地看到,这桩收购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敢走大投入、大产出的路线。他此时已经从1.2亿美元的虚荣心里走出来了,他真想做事。

在谈判过程中,他提了两个方案:收购金额不变,长线的邮箱和搜索业务再拨一笔额外的费用;或者双方都退一步,协议提前结束,最后支付的金额不按照当初设定的利润收入目标来确定,而是直接确定一个比原定收购价格低的金额。

但雅虎总部两个方案都不同意。他们给周鸿祎提了一个新方案:请他和他的团队留下,以收购金额原价为标准支付他所属股权应得,但要求他不能干预雅虎收购其他股东股权的应付款。这次轮到周鸿祎不同意了,因为这其实是一种买团队、牺牲投资人利益的方案。

当年研究生时期因为“病毒门”饱受排挤、冷眼的教训历历在目,周鸿祎怎么可能答应这种也许会让他背负一生骂名的条件?再者,就算完不成2005年的目标,他的损失也有限,也不缺那点儿钱了。

争论最后的结果是周鸿祎宣布离职,收购协议提前结束。雅虎前后共支付给3721股东9000万美元,3721归属雅虎中国。周鸿祎于2005年8月31日正式卸任雅虎中国区总裁一职。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学无止境,没有什么经历是多余的。

人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平台,即使是像周鸿祎这样天生不做牛后的人,能够制造平台的人,也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寻找平台。他的第一个平台是北大方正,在方正的收获是作为程序员建立了自信,看到了自己的能力。第二个平台是雅虎,在雅虎的收获是雅虎提高了他包括管理在内的综合驾驭能力,同时开练搜索、门户、邮箱等多种业务,而且对手都是国内最牛的那个。这个平台3721是无法相比的。

另外,通过方正和雅虎这两个平台,他看清了互联网大企业的官僚病,因此对官僚主义非常警惕。后来奇虎360也逐渐步入这个阶段,流程日趋复杂,有一些人浮于事,不再像过去一样行动快速、有效,这都让周鸿祎感到很生气,又很无奈。但是有自知,总是强于无自知。

具体来说,周鸿祎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周鸿祎更自信了

这归因于见识的全方位扩展。雅虎毕竟是当时最具国际范儿的跨国企业集团之一,作为其中国区的掌舵者,他不仅调配的资源多了,战胜对手的次数多了,甚至对洋人、洋文以及国际化方面也完成了“脱敏”实践。

在此之前,因为英语等科目学得不好,他不想高考。因为英语学得不好,他没有赶出国潮,也畏惧和洋人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因为没出国留过学,他自觉远离硅谷,远离那个真正的高科技核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恐惧长年累月发酵后,使他面对那群“海龟”时不免自卑,才会如之前那般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前产生恐惧。这种恐惧是“海龟”们很难体会的。

“海龟”们纵然有恐惧,也是其他方面的,至少他们找寻谷歌的高层人物不会那么难,不会像周鸿祎那样失财伤心。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多打几个电话多拐几个弯的事。

一个总在边缘行走的人,遭遇那些主流的竞争者贴身肉搏、刺刀见血的时候,不红眼、不疯魔几无可能。但如今,这根埋在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引线没有了。

他现在英语水平也许并没提高多少,但见得多了,听得多了,打交道的机会多了,他发现他们并没比自己强太多,有些方面甚至自己还更厉害些。

再者,他因此完美地结束了职场生涯的历练。

方正阶段,那个所谓的事业部总经理本质上就是个部门经理,它与一个跨国巨头的中国区总裁不管在接触面、控制力还是社会地位上都相差甚远。

而且,第一次履新跨国巨头的中国区总裁,他成绩斐然。

“脑力体操”升级了

如果说周鸿祎以前反思的更多是自己的错误和项目的缺陷,那么如今他终于可以真正跳脱出“产品经理”的角度去反思一些更宏大的问题了,比如大企业自身的危险在何处,能否避免,如何避免。

一个在产业链顶端起舞的巨人展现给周鸿祎的,肯定比3721这个自己搭建的平台要丰富和全面。尤其是跨国并购产生的文化冲突等问题,给周鸿祎的实践和反思提供了鲜活的样本。这种反思几乎囊括了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团队建设、制度文化和用户体验在内的所有问题。

毕竟,在这不到两年的合作时间内,他几乎没在他管辖的具体业务层面犯过什么大错,相反,他做得很好,就算是最后撕破脸,他也没损失太多。值得一提的是,他不是沿着别人走过的路在走,他在这个阶段的实践一如从前,敢于挑战和创新,而挑战的对象不只是竞争对手,还有雅虎本身。

他太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了,即便是雅虎这样如日中天的跨国企业的中国区总裁的位置,也不过是他的另一个学习阶段,形式上和去方正是一样的。但是学习的内容、层级和最终的收获,都大大超越了从前。他收获的不仅是3721变现后的巨款,还有实践经验上的质的提升、自信心从根本上得以重建、思考内容从企业本身向商业世界的全方位拓展。

3721时期,上网做得再好,也不过是产品上的升级;公司管得再好,也不过是以前团队管理的升级。产品怎么做,市场怎么竞争,公司政治怎么权衡,都只是程度上的提高。但是执掌雅虎中国是全新的实践和突破。

比起这些,终止协议损失的那点儿钱的确算不上什么。

野性与理性交融

虽然周鸿祎后来看到彼时还不如3721的百度发展成巨无霸,内心的确会有些不平衡,也曾放言说如果当初不卖如今会是什么情形,但他内心其实非常清楚:即使当初不卖,即使坚持了下来,他也未必能做成百度现在这样。

为什么?木桶的那块短板还没补上。见识欠缺,内心不够强大,错误不在此时发生,也会在某时发生。缺什么补什么。那些认为3721卖错了、雅虎买错了的人,其实都未必看懂了周鸿祎。或者,他自己当时也未必就这么明白。这也是他的一个“天赋”:比很多人更敏锐的直觉力。

此前他遇到的很多坎儿,他当时都想得不是很清楚,但直觉都为他指引了方向。直觉、潜意识为他牢牢地抓住了那些他最看重的东西。

雅虎中国成就了他的自我超越,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所以他还在雅虎中国的时候,曾经对雅虎的老员工说过一句话:我比你们任何一个人都更爱雅虎!

遗憾的是,并购之初,他比杨致远更加看不清雅虎的过去和未来,后来通过探索和实践看清了,但是杨致远还没看清。他的确是最适合在狼群里去撕咬的开拓型帅才,充满野性,这种人需要的是放手而非钳制,因为他骨子里是个舵手,而不只是水手。

因为有点儿英雄主义,也因为野性还在,他希望在事业上也实现超越。以前做3721,更多的是追求商业上的成功,如今他已不缺钱了,再去折腾,就更看重社会价值的实现了。一个企业,只有在社会价值上成就突出,才能和“伟大”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也是因为自信,他原本的野性不仅没有消失,还得以强化,并在其后的投资者生涯中与理性交织、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商业理论和风格。

这是他之后开创新的商业帝国的全新起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