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

第十六章 找到用户的强需求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他反复向员工强调,当决定参与策划做一款产品的时候,第一步想到的不是配色,不是外形,而是用户到底有没有这样的需求。如果是弱需求,产品将来推广起来非常难;只有强需求,用户拦不住的需求,才会成功。同时,在产品的完善过程中,也得判断出强需求的点,否则做得再好也是无用功。

周鸿祎看到了什么?

对用户价值的尊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仅仅是给他们你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打个比方,很多人失恋了会抱怨说自己多爱对方,对对方多好多好,可是很少有人反思过:你给的好是对方需要的吗?

李安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桂冠后,关于他和太太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很多经典的段子也在微博上疯狂转发,比如:女人如果追求的是钱,你给她足够的钱,她不会因为你去找女人而生气;她追求的如果是感情,你给她足够的爱,她不会因为你没钱而瞧不起你;如果钱和爱你都给不了,你却要她包容你花心、懒惰、撒谎,那对不起,你需要的是一傻瓜。话縫理不糙,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

那么在当时,什么才是奇虎和用户之间的强需求联系?当然是安全。什么需求是强的,其实最浅显的一个标志就是:收费都有人用,而且大家还都得用。

那几年,稍有点儿安全实效作用的软件都敢收钱,更别提瑞星、金山了。免费软件瑞星卡卡之类就不说了,还有一款有用的安全软件叫冰刃,不过操作不太友好,影响了它的安装量。所以,当时最容易成功的项目就是免费安全,在有引爆点的前提下更容易,比如查杀流氓软件。

事实上,在2006、2007年,哪怕到了2008年,瑞星杀毒、瑞星防火墙如果能免费,安装量破亿是稳稳的,根本无悬念。可他们没做。真把免费安全干成的是周鸿祎。

一开始是出于补救的心理,有一搭没一搭地做了,后来却是狠狠地砍掉了社区搜索,专注于此。

以具有技术战略意义的云,360免费杀毒公测为标志,普通网民已经多久没被迫重装操作系统了?不谈技术,360杀毒的傻瓜化操作本来就是国内杀毒软件产品的革命。360杀毒公测后,国内杀毒软件免费主流化了,木马病毒反而越来越少了。

一般人都会有感知。2008年与机器狗战斗过的人都不会忘记重装遍系统、格式化硬盘无果的痛苦。

如果奇虎团队一开始就决定从免费安全软件中找出路,而不是去做社区搜索,成功也许还会早一些。但正如前文所说,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步就做得完美,哪怕是有经验的女人生第二个孩子,依然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辛苦。

再者,用户不是乞丐,他们有权利使用最好的产品,得到最好的用户体验。哪怕你提供的是免费的产品,他们也有权利提出苛刻的要求。但创业公司推出的第一代产品往往存在非常多的瑕疵,包括360安全卫士。

这就需要企业,特别是产品经理们要坚持不懈地提高技术、改进服务。这个方面,永远追求更好体验的乔布斯是可供学习的范本。

回顾苹果公司产品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他们也有失败的产品,但他们始终没有失去自己的风格。10年,费尽心思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一款产品上孜孜不倦地打磨,最终成就了它在业界难以撼动的领袖地位。

周鸿祎做了什么?

360第一版安全卫士功能极其简陋,跟其他杀毒软件无法相比,甚至一款流氓软件都能把它给卸掉,连基本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能够发展起来,不是它本身有多好,而是当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2006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无论大小,都在做(流氓)软件,而且没有人管这件事情。360安全卫士能杀流氓软件,能够解决用户的痛,因此受到用户欢迎。有了用户,就有机会去改善。

他反复向员工强调,当决定策划做一款产品的时候,第一步想到的不是配色,不是外形,而是用户到底有没有这样的需求。如果是弱需求,产品将来推广起来非常难;只有强需求,用户拦不住的需求,才会成功。同时,在产品的完善过程中,也得判断出强需求的点,否则做得再好也是无用功。

对于什么是强需求,周鸿祎有一个很现实的比喻。

网上有很多人用盗版的qvod播放器,于是就有些人将它重新打包之后装入一些病毒和木马的播放器来播放色情片。360弹出提示有病毒,但用户不听。他们把360关掉,如果360再弹出,就把360彻底卸掉,看完之后再重装。这种需求叫强需求,它是令对手无可奈何的东西。

用户对360的强需求是安全,但是安全需求在不同的阶段重点是不一样的:之前是查杀流氓软件,后来是杀毒和杀木马,再后来是隐私安全的保护。周鸿祎和360紧紧地跟上了变化,一是换位思考,二是社交网络的兴起让用户需求的调研变得更直接、更真实。

比如他们2010年的大战略——隐私保护——就是基于社交网络这一互联网行业的最新变化和趋势提出的。最大的导火索是互联网上不断发生的“香艳”事儿,这个“日记”那个“艳照”的,让公众在狂欢之中又不免担忧。关于隐私保护的需求越来越多地被提及、渲染和强化。

其实早在2009年,湖北麻城破获了一个木马团伙的案件。当时,罪犯通过木马控制了一个女中学生电脑里的摄像头,然后把她在家里裸体更衣的画面全部拍摄下来制成视频,然后再进行敲诈勒索。这实际上就是网民在互联网上遇到的个人隐私泄漏。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在互联网流传之后,几乎没有一个网民不恐惧的。经过大量调研,360发现用户隐私泄漏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用户关于隐私保护方面的意识淡薄,没有任何安全意识,电脑里不装安全软件、系统,或者是一些应用软件出现漏洞不打补丁,浏览网页的时候也没有任何警惕性,什么样的链接都敢打开,什么页面都敢访问。坚持“裸奔”,隐私被泄漏的概率当然非常大。

第二,是木马程序。木马产业链已经非常庞大,2009年周鸿祎估计这条产业链会超过100多亿,从业人员几十万人。这几十万人就是靠做木马程序偷电脑里面的东西,然后通过变卖或者敲诈勒索来获取不义之财。他们是隐私泄漏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一些互联网公司或者一些软件公司因为自身的技术能力有限,做出来给用户使用的产品本身就有技术缺陷。这种技术缺陷不是有意的,只是技术能力有限,无意识地给用户的电脑开了一个口子。有人借此偷窃用户的隐私,或者软件本身无意识地把用户隐私泄漏出去了。

第四,一些互联网企业在自己的一些产品中故意放一些“后门”程序,在用户使用该产品的时候,有意窃取用户的隐私牟取暴利。

在2009年发布了永久免费的360杀毒之后,周鸿祎及其团队又在2010年发布了关于用户隐私保护的计划。

根据一些第三方调研机构的数据,360的安全卫士和杀毒软件武装了接近80%用户的电脑,绝大多数用户电脑“裸奔”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查漏洞打补丁方面作了强化。很多初级用户觉得最贴心的体验就是360不断提醒他们软件有漏洞需要打补丁,而他们只要点一下鼠标就能下载补丁把漏洞补上。

对于隐私泄漏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木马,360的云查杀体系发挥了极大作用。只要用户不是太过偷懒,木马几乎可以被赶得无处藏身。用户在2009年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比例下降了一半。

尽管如此,还有20%以上的用户对360不信任,还有层出不穷的变异后的木马一时杀不掉。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懈去努力的目标。

另外,对用户来说,把电脑里的木马和病毒杀光并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他们的终极目的是在保证隐私不丢的情况下电脑好用。这对360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综合性地解决许多问题。为此,他们发布了360安全浏览器,让木马在浏览器这一关口就直接被屏蔽。谁也没料到这会成为360公司后来的第二个爆发点。

其次,下载软件是把木马带到电脑里的第二个传播途径。360安全卫士里的软件管家负责提供干净安全的软件下载。经过审查的安全软件达到几千款,足够一般的网民使用了。

安全卫士还提供了360 arp防火墙,这是专门用来防止局域网攻击的。很多人洁身自好,不访问不良页面,不点击陌生链接,但还是中木马,360最后找到原因就是——局域网。木马会通过局域网找到并且攻击你的电脑。360后来又推出u盘防火墙。用户一旦插上u盘便会立刻提示扫描,所做的不过是点一下扫描键。为了方便用户,大部分功能和技术隐在了后台,界面显示和提示操作变得极其简易。这也是借鉴苹果公司的结果。

经过数年改进,360和木马之间形成了真正的矛和盾的关系。

一旦木马突破360的防护进入用户电脑,360的主动防御体系就发挥作用。什么叫主动防御呢?有点儿像满街溜达的巡警,一旦发现可疑人就立刻搜身检查。主动防御体系也可能有漏洞,犯罪分子若在一边盯着,巡警刚一过去他就赶紧跑,也很难抓住,但还有云查杀体系可以善后。

云查杀连接着360庞大的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云计算中心,识别能力非常强,而且够狠:好的留下,坏的通通杀掉。

有了这几套防、拦、查杀体系之后,木马基本失去了生存空间。

为了免除用户的担忧,应对竞争对手无数次泼墨,360干脆把程序源代码托管到第三方进行监管,同时内部再公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源代码托管,这在行业里是非常少见的一种方式。它向用户承诺自己接受监督的态度和用户进行调查的方式,把自己放在阳光下晒,为的就是获得用户信任。

自360安全卫士发布伊始,近10年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一句话——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数亿用户爆发出来的能量远远大于1000多个员工的萤光。用户是周鸿祎和360的立命之本,也是发展根基。没有一点一滴的强需求推动,360哪知道安全这柄剑该指向哪里,更别提商业模式的成功了。

因为免费毕竟只是商业模式中的一环,它的成功得找到出路。而且安全软件是弱交互客户端软件,它的赢利模式隐藏得比聊天软件还深。周鸿祎的确走出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商业模式,但这也是用户强需求渐进、推动的结果。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要想找到用户与企业的强需求,需要厚着脸皮听批评。

“取得现在的成绩,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我曾经是最大的失败者,我在用户体验上犯了非常巨大的错误,甚至被别人骂得狗血淋头。大家看到我有投资和参与做的成功产品,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看到背后还有很多不成功的功能、不成功的产品,没有被大家所关注和记得。”

正是基于很多经验教训,周鸿祎总结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简单的四点心得。

一、要用心。

什么叫用心?如果你千辛万苦、呕心沥血攒下几十万做首付买了套房子,你每天花很多时间在网上搜索,每天到建材城和卖建材的人斗智斗勇,用什么瓷砖和灯具,装什么马桶和家具,价格、材质、种类等等,无所不晓,我敢肯定,用不了多久,你就能成为一个装修专家,因为这是你自己的房子。

只要用心,只要努力,哪怕是一个外行,也能够成为专家。

二、将心比心,学会从用户角度看问题。

“用户体验”这个词这几年很流行,但为什么叫用户体验,而不叫产品经理体验,或者叫老板体验?因为我们做产品,无论有多么好的技术,有多么好的设计,最终评价好还是不好的,是用户,不是产品经理、行业专家,更不是老板。老板、产品经理、行业专家选择一款产品的理由,与用户选择一款产品的理由,很多时候大相径庭。老板、产品经理、行业专家觉得好的产品,用户不一定买账。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说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每个人不管成功与否,都会积累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思维会越来越惯性,突破既有思维模式难度越来越大。通俗地讲,这就是自我太强大了。在这种强大的自我下做产品,产品做着做着就变成了给自己做。

比如周鸿祎当初做社区搜索,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他们自己做的。

“我们原来也总结过,3721时期自己犯了错误,把大好机会给葬送掉了。百度和谷歌在中国做成功了,我们觉得也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成功,而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结,特别是作为公司的领导,有时候不能过于考虑个人的梦想而不顾实际环境一定让整个公司去做。”

要突破这种惯性思维,周鸿祎的建议是要多读书、多看报、多与其他人交流,用外来的崭新的思维力量打破自己头脑里的框框。但是看报纸杂志的时候,少看行业类高端杂志,多看面向普通用户的杂志。这些内容对于技术员来说,可能简单得可笑,但它们是普通用户遇到的真正问题。多读这样的刊物,就能帮助你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三、处处留心,寻找改善用户体验的机会。

对于优秀的产品经理来说,改善用户体验的机会无处不在。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他的头脑是开放的,他的视野并不局限在自己的行业和产品上。

病人到了医院,要挂号、门诊、划价、交费、检查,要问很多人才能找到科室,要跑很多路才能把这些事儿办完。还有北京著名的西直门立交桥,司机上桥就跟进了丛林一样,等你知道走错了,已经来不及了。可以说,这些都是糟糕的用户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用户体验无处不在。作为产品经理,走出办公室,你就是使用其他产品的用户。但你不要做一个抱怨的用户,而要提升一个层次,抱怨完了之后,想一想其他人是不是像你一样在抱怨,你应该怎么为其做出改善。你可能会说:嗨,这些事又不是我管,说了也没用。

谁说的?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不管用?而且,这是一种思维训练,我相信如果你能看到道路、交通、遥控器、汽车驾驶面板等很多糟糕的设计,你肯定能找到自己产品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脸皮厚,不怕骂,没心没肺。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不怕骂,而且善于从骂声中找到改善产品的机会。最好的产品虽然能解决用户问题,但它不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产品并不存在。

优秀的产品经理追求的是极致,而不是完美。这就是说,做产品一定在某些打动用户的点上做到最好,做到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甚至绝望到不再追了。

真正的用户使用产品不爽了就会抱怨,会骂;竞争对手也会雇很多人,模仿用户的口吻来骂。面对铺天盖地的骂声,人都会产生恐惧心理,觉得是不是产品方向不对。这个时候,周鸿祎会鼓励团队说:竞争对手是我们的磨刀石,负面的信息里,即使是对手的“枪稿”,也要找到可以改进产品的启发点。我们一定要研究他们的骂声,想想产品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的,最后让他们骂不出。这样,竞争对手就成了我们的磨刀石,把我们的刀磨得越来越锋利,我们手起刀落,就能把敌人斩于马下。

没心没肺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不怕失败。好的产品是不断打磨出来的,好的用户体验绝对不是一次到位的。真正创新的产品,在刚问世的时候一定是粗糙的、丑陋的,第一代苹果电脑、windows的早期版本、苹果的第一部手机等莫不如此。粗糙、丑陋不要紧,可以改进,关键是一定要解决用户的问题。

产品最后能成功,靠的不是一招制敌,更不可能是一炮而红,至少要经过三五年时间不间断的打磨、不间断的失败、不间断的尝试。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很难做出好产品。

有人说,做产品应该像做艺术品一样,但艺术品可以只展示给少数人看,甚至艺术品是艺术家孤芳自赏,做给自己看的。而判断一款产品是否成功,终究还要看它在商业上是否成功,因此它必须要获得大众的认同。

因此,产品经理必须跟大众沟通,要能忍受各种用户建议,无论这种建议看起来多么乖张;要能忍受竞争对手的骂声,哪怕这种骂声起于谣言。

《弟子规》里有句话说:“闻誉恐,闻过欣。”即是说,我们可以以一种欣喜的心态来看待批评,因为我们都知道,批评有助于改进产品。

所以,优秀的产品经理要有一颗粗糙的心,要能够做到没心没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