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理学纲要

古代之印度与佛教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东洋诸国开化之早,中国而外,无如印度。印度者海之义也。以印度河流,汪洋似海,故古代之波斯人,以是名之。其后遂移以称其地之人种焉。中国所谓天竺身毒,皆其译音也。

印度古代住民,极为复杂。其启文明之端绪者,则阿利安人也。阿利安人,本居锡尔、阿母两河间,其后乃西南徙而入波斯,更自阿富汗入印度。其迁徙也,盖在邃古之世,其开化亦甚早。惜其古史之阙略,在今有史诸国中为最甚。故其邦国之状况,及其与异族战争之事,均末由稽其详。今史家约略分之。自西历纪元一千五百年以前,其事迹皆见于吠陀中,谓之吠陀时代。自此以后,至西元前一千年,谓之叙事诗时代。西元前一千年以后,则谓之哲学时代。

印度古代住民,在阿利安人以前者有三:第一为从西藏及缅甸迁入之黄色人种。次则诃拉力种(kolaria),从喜马拉雅山东峡路迁入。又次则达罗毗荼种(dravias)从西北峡路迁入。此三种族中,以达罗毗荼族程度为最高,能立酋长,事农牧,亦粗知贸易建筑。时先入之黄色人种,已为诃拉力种所破。迨达罗毗荼族入,而诃拉力种,乃复为所破焉。然达罗毗荼族与诃拉力种,仍并居于印度。迨阿利安人迁入,而此两种人者,复悉为所破。其遁居山林者,阿利安人谓之歹腥斯(dasyns),译言敌人也。被俘者,谓之歹赦斯(dasas),译音奴隶也。其诸部落,分为三等,全服者为上蕃,面从而非心服者为中蕃,不服者为下蕃。当此时代,阿利安人之踪迹,亦未出恒河流域也。此为吠陀时代。

及叙事诗时代,乃由印度河流域进入于恒河流域,分建许多小国,各国有君长,语言风俗及宗教,均不甚统一。亦时有战争,均散见于当时之叙事诗中。而印度河流域之状况,则绝无可考焉。

哲学时代。阿利安人之势力愈扩张,遂南下而入于半岛部。其时最著之国,在恒河流域,则有摩揭陀。在尼尔尼达、奇斯得那两河间则有案达罗。摩揭陀频婆沙罗王,与释迦牟尼同时,后为其子阿世所弑。阿世始筑华子城。其后优陀延王,遂自故都王舍城徙都焉。周烈王时,频婆沙罗之后,为难陀王朝所篡。传九世,其末王名陀难陀,与亚历山大同时,则盗贼蜂起,王室之威灵坠地。西元前三一六年,遂为孔雀朝所灭。

印度之有外寇,盖始于前六世纪之末,波斯王大流士,始侵入旁遮普之地,蹂躏印度河以西。迨前三三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灭波斯,越四年,遂侵印度。北印度霸主波路王(porrus)起而御之,战败被擒。于是印度西北境,尽入马其顿版图。王欲穷极亚细亚东境,进兵中印度,至恒河士卒疲敝,又苦暑,乃还。前三二三年,亚历山大王卒。其属地遂分裂,部将塞留孤,据叙利亚自立,中国称之为条支。其后东方又分裂为巴克特利亚(bacteria)及帕提亚(parthia)两国。巴克特里亚,即中国所谓大夏,其帕提亚,则所谓安息也。

方亚历山大之侵入印度也。毗舍利族(频婆沙罗王之妃,即此族人)有旃陀罗笈多者,来降,隶麾下,旋获罪,亡去。收缉群盗,略取恒河流域地,遂灭难陀朝。是称毛利耶朝,即所谓孔雀朝者也。进略西北二印度,尽逐亚历山大所置戍兵。塞留孤闻之怒,起兵伐印度,旃陀罗笈多与战,胜负略相当,乃议和。塞留孤以女妻旃陀罗笈多,且畀以印度河以东之地,时前三一二年也。于是旃陀罗笈多尽服西北中三印度,国势称盛。

据塞留孤使臣所记,当时印度全境,有国百十八,其小国,均附属于大国为附庸。摩揭陀国,有兵六十万,马三万,大象九千。其东之加里哈国,有兵六万,马千,象七百。案答罗国,有城三十,步兵十万,骑兵二千,象千。其西之苏腊悉得腊国,有步兵十五万,骑兵五千,象千六百。都城临海,适当海上贸易之冲云。又云:印度人民,大概可分为七种:一士,二农,三牧人,四工,五兵。六王所派巡察各地方之官。七朝臣也。其人民之性质,坚忍而朴诚,夜不闭户,狱讼甚简云。

旃陀罗笈多以前二九一年卒,子频头沙罗立,前二六五年卒。次子阿育(亦称阿输迦)杀兄苏私摩及诸弟,争乱者数年。至前二六年,始自立。阿育王在位时,威令南抵奇斯得耶河,北越印度河,为孔雀朝盛世。又数传,至汉吕后称制之五年,前一八三年为大臣弗沙密多(亦作富沙密多罗)所篡,是为参迦朝。宣帝本始三年,前七一参迦朝亡。康维阿朝代兴,成帝河平三年,前二六年为案答罗所并。

印度古代,本有阿利安人与非阿利安人之分。阿利安人,多为地主,事战争,服商贾。非阿利安人,则为田奴,服贱役,然未有种姓之分也。其时所崇拜者,为天日风雷水火等自然之神。户别自祀,家长尸之。一部落有祀事,则酋长主祭,为众祈福,未有专司祭祀之人也。迨后祭祀仪式,日益繁缛,恒人不解皆习,始有以明于祭礼世其家者。又部落既大,事战争者与事实业者,亦日益分途,而种姓之别起矣。种姓之别:一曰婆罗门,译言净行,掌祭祀。二曰刹帝利,译言地主,即戎事。三曰毗舍,译言商贾,事农商。四曰首陀,译言奴隶,服贱役。前三者皆阿利安人,首陀则非阿利安人也。婆罗门和刹帝利其部无甚轩轾,后婆罗门人附会古代所传之《吠陀》,谓己之种姓,由耶罗延天(婆罗门教所尊造化之神)之口而生,故主教民。刹帝利族由其两臂而生,故主执干戈以卫社稷。毗舍族由其腹生,故主力耕以给口实。首陀族由其两足而生,故卑屈,为人所践踏。于是婆罗门之位置,迥出于其他种姓之上矣。

印度学术,至西历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始大发达,所谓哲学时代也。哲学而外,文学、天文、数学、形学、医学等,亦均发达。前七世纪末,数论派兴,是为佛教之先河。后百年,北印度婆罗门乔答摩,创尼夜耶学派,立五分作法,亦为佛学所取资,或谓希腊之三段论法,实窃取诸此云。凡诸学术,皆婆罗门主之。然专私己甚,其所教化,蔽诸阿利安人,而非阿利安人,则摈不得与。又自神种姓,蔑视他族,于是他族侵以不平,而佛教乘之而起矣。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姓瞿昙氏,名萨婆悉达。亦作乔达摩·悉达多。中印度迦比罗皤都国白净王(亦译净饭王)太子也。母曰摩耶夫人,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睹鸟啄伤虫,念众生可愍,互相吞食,又感人生不能离生老病死四苦,遂有出家之念。年十九,弃国入雪山(今喜马拉雅山)修苦行,己悟其非,弃之。年三十五而成正觉,周历诸国,从事说法者四十五年,然后入般涅焉。

印度诸国中,首先皈依佛教者,为摩揭陀国之频婆沙罗王。孔雀朝之阿育王,尤崇信之。佛灭度后,五百比丘大会于王舍城南毗婆罗山之七叶窟,结集佛说,是为王舍城结集。后百年,比丘七百,复会于毗舍离城,是为毗舍离结集。于时佛教尚仅行于恒河附近,前二三一年(秦始皇十六年)阿育王大会一千比丘于华子城,结集佛说。于是北至大夏,南至锡兰缅甸,远暨叙利亚埃及希腊,莫不沾被佛教矣。迨参迦朝兴,崇信吠陀,迫害佛教,在中天竺地方,焚烧寺院,杀戮僧尼无数,于是婆罗门教一时复盛。然佛教之在北天竺者,亦尚未衰。至案答罗朝灭康维阿朝,迫害佛教愈甚,婆罗门教益昌。佛教嗣后遂北以大月氏为中心,传天山南路以及于震旦。南以师子国(今锡兰岛)为中心,传后印度群岛,以及南洋群岛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