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志
古者分疆敷治,设险则有城池,莅政则有署宇。泽宫为教化之本,事神亦成民之终,铺递桥道,无非因民之利。当其始也,莫不卜叶允臧,期于永久矣。而历年既远,或存或圯,其事不三,然皆足见前人经画之详,防虑之周,所当审时度势,修而复之,或因以通其变也。若借口重用民力,而百务俱弛,废者不举,是传舍其官者之所为。不足尚矣。志建置。
城池
县城在平川地,周四里一百六十七步,高二丈五尺,上阔一文,下阔二丈一尺,池阔一十二步,深三丈。角楼四座,门三:东曰广阳,南曰怀德,西曰安远。明正统中,知县高文修筑。县城未久,复倾圯。景泰巾知县陆通,成化中知县梁骥,正德中知县李文绣,嘉靖中知县李承式,隆庆中,知县宋之范各增修。万间,知县陈来朝增置瓮城,东门内攺名曰受生,外曰崇仁;南门内曰畅明,外曰顺化;西门内曰悦物,外曰尚义。
国朝康熙十三年,东门楼雨水丹塌,知县许来音重修。又以城壕淤塞,于十四年募工开疏,一如旧制,起土培垒城台,因成夹墙三道,高八尺,底厚五尺,顶宽二尺。三十年,知县陈奕禧重修县城。四十五年,知县蒋洪澍大加修筑。先是,县城虽经有修理,率多简略,甚或应厚就薄,以取平直而巳。名曰增修,实损其旧。是役因濠取土,且濬且筑,下增厚五尺,上增厚二尺,且照祁州城。制购买砖灰,以成雉堞,三时焕然攺观,而皆按社。拨夫官捐日食,故工成而民不扰。及工竣后,濠内忽遍生蒲草,青葱弥望,不知其何以能然,众咸异之。黄今按:邑有城池,民之保障,所系綦重矣。县城在康熙二十年以前,制度仍为完备。城上有门楼,有埤墙,有更铺,有守具,城外堤上有更铺,城内大小巷口皆有栅栏。修城则本县十五社民春月分界补葺,其后渐不如旧,遂至埤堄三空。蒋令二修之后,竟难其继。近者坍塌日甚,畚插无闻,雨水冲啮,如悬崖断岸,至不可往来。总缘怵于劳民,不敢擅动人夫。虽羽檄飞催,令设法捐修,亦仅抱空言,诚守土之深忧也。
公署
本县治,在城中西北偏。宋熙宗以后,县分治并废。元祐初复置。元顺帝时,县复废。洪武四年知县阎毅始修复如制。嘉靖中,知县韩达重修,增置库楼人。今按:旧志谓县署汉唐以来为州治,元攺为县。考沿革所据各史,县并未尝为州治也,故不敢仍其旧。
儒学公廨在文庙西,教谕在前,训道在后。
典史公廨在县治大门内大堂西,察院衙在县治东,今攺建。忠孝等祠及仓廒。太仆寺在县治西,隆庆初,知县宋之范改修为书院,今废。僧会司在县治西,兴化寺。阴阳学、医学俱在县治西,洪武以年,知县顾诚建,今废。
公所附
旌善亭在县治东,今废。申明亭在县治西,今废。税课局在县治东,洪武十七年,知县姚思诚建,今废。监狱在邑治仪门内之西。教塲在东门外半里许,有演武亭三间。
恤政附
养济院在申明亭南,明知县陈来朝建。漏泽园二,一在东城外,一在西城外,俱知县陈来朝置。
学校
儒学在县治东。宋元祐三年,县令许安石创建。圣殿左右庑、讲堂左右斋室。元至顺三年,县令毛景谦,明洪武二十八年知县李圭、永乐十四年知县王源各重修。成化十八年,知县梁骥攺迁故址西南六十步重建。正德十二年,知县张廷举,嘉靖四十五年知县阎奉恩相继重修。国朝康熙四十二年,文两殿宇破损,墙壁倾圯,先贤木主、祭器多缺,知县蒋洪澍捐资修整,自正殿、两庑、𣠄星门一,一重新。教谕芮而发、训道董钩率诸生修置祭器,补置木主如制。
庙制圣殿五间,两庑各九间,戟门三间,学门左右各二间。神路街有坊,两榜有树,直接南城上。崇圣祠三间,在圣殿东。名宦、乡贤各三间,旧在戟门两榜。明知县陈来朝改崇圣祠前。明伦堂五间,斋房十二间。仪门三间,在圣殿后。敬二亭三间,在明伦堂后。今废。尊经阁三间,在城上。文昌祠三间。明万间,知县陈来朝建于城上东南隅魁星塔右。庙南向城外。天启间,知县张元买置香火无粮地十亩。国朝康熙三十一年,生员刘灏等倡捐攺建东城上,西向,俯临塘池。五十四年,文武生员王椅、赵临、袁绍祖等以胡姓侵踞庙址,鸣官清理,复倡捐筑东西堤路一十四文于池上,以通往来。濬塘蓄水,澄波映澈,顿改旧观。魁星塔在东南城上。至圣先师庙在乡者三二:东野庄头。明万二十二年,里人翟世显以岁贡授曲阜县教谕,召曲阜匠仿真像,塑造崇祀。二东故罗雷州教授杜儒建。二赵八庄万九年李娘妇建,命内官王臣督工。
学额额设廪生二十名,增广生二十名。岁贡三年一贡。康熙三年停止。康熙八年开复。
生童考试顺治十六年,科、岁并三考。康熙十三年复秋岁两考。康熙十五年奉文三等前一名,新进前一名准科举。五十三年奉文:三等前三名,新进前三名准科举。雍正四年,奉文:三等前五名,新进前五名准科举。
新进童生顺治二年科考,四年岁考俱十六名。五年科考,七年岁考,九年科考俱十三名。十二年科考,十二年岁考俱十名。十六年科、岁并考仅六名,历年无增。康熙十年,知县许来音据诸生具呈详请,学院胡援例广为八名,另进府学三名,遂为成额,而府学仍不拘数。康熙十五年,新进仅二名,二十年复额八名。五十五年奉文为遵旨具题事。新进童生加至十名。雍正三年奉文为钦奉上谕事。深泽以人文最盛之地,小学攺为中学。童生新进十五名,武童入学前俱附入大宁卫。康熙四年,学院萧攺入州县儒学。十年以后,额进八名。雍正三年改为中学,广至十二名。七年奉部文,新进武童造册送驻防武职,每月定期会同考验。
学规
宋大观元年,诏布周官八行八刑之法于学宫,令所在镌刻。淳祐六年,御书白鹿洞教条,颁示各学及书院立石。
明洪武十三年,颁示榜文于天下,令儒学刻石于明伦堂之左,谓之卧碑。
四会典:昕夕,教谕坐堂鸣鼓,诸生升堂揖已,乃退就舍。训道进诸生于斋日。诵读焉。及夜,诸生各就舍诵读,学官时或临之。月三、六、九日,学官进诸生于堂,讲书作文,如约。月朔望,县官率学官及诸生谒先师庙毕,进诸生于堂,讲学如令。学官随率诸生诣县,揖县官毕,退,乃就学。黄。每祭祀,诸生随县官致斋,如约。每岁正旦、端午、重九、冬至,许诸生假。诸生有期功服,亦许假。四、乡会试中式与贡者,县官籍其名,勒石立于学。国朝顺治九年,颁卧碑于明伦堂之左,晓示生员,永为遵守。朝廷设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官以教之,各衙门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条,开列于后。
二、生员之家,父母贤智,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一、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宫书记所载忠清事迹,务宜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二、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一、生员不可干求宫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一、生筼当爱身忍性,别有司官衙门不许轻入。即有切巳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千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三、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辨难。为师者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三、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二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三、生员不许科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康熙四十二年,颁御制训饬士子文,朔望传集诸生,至明伦堂宣讲。
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朕临御以来,隆重师儒,加意庠序,近复慎简学使,厘剔弊端,务令风教修明,贤才蔚起,庶几棫朴作人之意。乃比年士习未端,儒效罕著,虽因内外臣工奉行未能尽善,亦由尔诸生积锢巳久,卒难攺易之故也。兹特亲制训言,再加警饬,尔诸生其敬听之。
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事功,原委有叙。尔诸生幼闻庭训,长列宫墙,朝夕诵读,宁无讲究?必也躬修实践,砥砺廉隅,敦孝顺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穷经考业,勿杂荒诞之谈;取友亲师,悉化㤭盈之气。文章归于淳雅,勿事浮华;执度式于规绳,最防荡轶。子衿桃达,自昔所讥。苟行止有亏,虽读书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语流言,胁制官长,或隐粮包讼,出入公门,或唆拨奸猬,欺孤凌弱,或招呼朋类,结社遨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乡党弗齿。纵幸脱褫朴,滥窃章缝,返之于衷,宁无媿乎?况乎乡会科名,乃抡才大典,关系尤巨。士子果有真才实学,何患困不逢年。顾乃标榜虚名,暗通声气,夤缘诡遇,罔顾身家。又或改窜乡贯,希图进取,嚣凌腾沸,网利营私,种种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贵以正,若兹厥初。拜献,便已作奸犯科,则异时败检逾闲,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为国家宣猷树绩,膺后先一附之选哉?朕用嘉惠尔等,故不禁反复倦倦。兹训言颁到,尔等务共体朕心,恪遵明训,一切痛加攺省,争自濯磨,积行勤学,以图上进。
国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尔身有荣,即尔祖父亦增光宠矣。逢时得志,宁俟他求哉!若仍视为具交,玩愒勿儆,毁方濯冶,暴弃自廿,则是尔等冥顽无知,终不能率教也。既负栽培,复干咎戾,王章具在,眹亦不能为尔等宽矣。自兹以往,内而国学,外而直省乡校,凡学臣师长,皆有司铎之责者,并宜传集诸生,多方董劝,以副朕怀。否则职业勿修,咎亦难追,勿谓朕言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听之哉!
蜜正二年,颁圣谕广训万言,谕朔望集士民宣读,又令童蒙诵习,父兄为之讲解其义。
社学
乐善书院在北乡东故罗村。元至正乙酉,乡人杜儒建。顺帝闻而义之,擢为教授,赐以兹名。今废,故址犹存。
乔山书院在城隍庙左,康熙四十九年,知县陈雅琛建。邑人王宗洛有记。
四乡义学,康熙五十四年建。三在南直腰,三在铁干,一在西马,三在西内堡,二在南赵八庄,三在北赵八庄凡六所。
学田
学田原置三十四顷二十亩,顺治四年奉文尽数拨补安州圈占之数,另置学田三顷三十三亩九分七厘八毫,计三假乙二、买封为政地九十八亩五分七厘八毫,坐址西乡贾村侯村,系明李某迫宪发赃罚银四十二两五钱七分,买置黄二买冯世豪地二十六亩四。分坐东故罗村。乙二买王梦鲤地九亩,坐西关外二叚,系天启间知县程可登买置。又二十八亩坐东三家村,旧系明末逃户地,该村豪民轮耕,相争致讼。雍正六年,知县董五瑞断归学田某址四至,具载牒文存案。又义学南街义学,雍正十二年,绅士袁维京等倡捐公置正房三楹、厢房各二楹,为肄习所。外门面瓦楼三楹,及厢房四楹。又城外地二十余亩,递年赁租作束修及修理书馆之资,为永久计。深𠬤县忘之年建置故城义学乾隆八年生员张如载置。载因本乡力学少人,自二十余岁即立志建学,历教本乡及邻乡子弟,所有修脯,皆积不自用,经营三十余年,乃建学二所。正室三楹,东西厢各二楹,前有门,四周有垣。乂买地三十亩为人计,其学基一亩许,则族人张奇宁所捐助云。修学续雍正六年,教谕张淑祺、武举袁维京、生员李珖铄等猖捐修葺文庙。次年,知县刘元晖倡捐重修明伦堂,皆未久复敝。乾隆五年,知县谢杰倡捐大修,自大殿、两庑、棂星门、仪门、照壁、明伦堂、尔斋皆重加修整。崇圣宫、明宦、卿贤二祠折新重建。文庙围墙易坏以砖,崇圣宫、明伦堂皆拓其基址,燎以周垣,规模宏整,焕然三新。黄今按:此役惟正殿庙貌未崇,及尊经阁敝坏圮御,尚待后举云。
配享从祀名位
先贤先儒位次,雍正二年部颁如左。圣庙四配十哲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先贤闵子以、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先贤冉于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朱子熹两庑从祀名各本不同,故三字连书,以志不敢臆度之意。先贤遽子瑗、澹台子灭明、原子宪、南宫子乃、商子瞿、漆雕子开、司马子耕、巫马子施、颜子辛、曹子恤、公孙子龙、秦子商、颜子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子首、后子处、奚容藏、颜子祖、句井疆、秦子祖、县子成、公祖子句兹、燕子伋、乐子欬、狄子黑、孔子忠、公西子经、颜子之仆、施子之常、申子枨、左邱明、秦子冉、牧子皮、公都子、公孙子丑、张子载、程子颐。三先儒公羊氏高、孔氏安国、毛氏苌、高堂生、郑氏康成、诸葛氏亮、王氏通、司马氏光、欧阳氏修、胡氏安国、尹氏焞、吕氏祖谦、蔡氏沈、陆氏九渊、陈氏淳、魏氏了翁、王氏柏、许氏衡、吴澄、许氏谦、王氏守仁、薛氏瑄、罗氏饮顺、陆氏龙。其先贤林子放、宓子不齐、公冶子长、公晳哀、高子柴、樊子须、商子泽、梁子鳣、冉子孺、伯子虔、冉子季、漆雕子徒父添、雕子嗟、公西子赤、任子不齐、公子良、孺公肩子定、鄡子单、年父子黑、荣子旗、左子人郢、郑子国、原子亢、廉子洁、叔仲会、公西子舆如、邽子巽、陈子亢、琴子张、步叔乘、秦子非、颜子哙、颜子何、县子袒、乐正子克、万子章、周子敦颐、程子颢、邵子雍。先儒谷梁氏赤、伏氏胜、后氏苍、董氏仲舒、杜氏子春、范氏宁、韩氏愈、范氏仲淹、胡氏瑗、杨氏时、罗氏从彦、李氏侗、张氏栻、黄氏干、真氏德秀、何氏基、赵氏复、金氏履祥、陈氏浩、陈氏宪章、胡氏居仁、蔡氏清。
崇圣祠配享从祀先贤颜子无繇、孔子鲤,先贤曾子点、孟孙氏,先儒周氏辅成、程氏珦、蔡氏元定。先儒张氏迪、朱氏松。
名宦
刘遂昌、许安石、刘仲洙、王源、梁骥、王瀛洲、侯鹤龄、鲁之贤、陈来朝、符渭英、许来音。
乡贤
尚文、杜儒、刘素、王度、王琦、李人龙建置。
坛庙
先农坛祠在城东门外一里。雍正六年,知县董五瑞奉建。又置耤田四亩九分在祠前,每岁仲春择日致祭。社稷坛在西关。雍正十三年,知县邱轩昂奉文修筑,攺于西数十步学田地内,每岁春秋仲月戊日致祭。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关,每岁春秋仲月戊日致祭。坛三而设位三,中祀风云雷雨之神,左祀境内山川之神,右祀城隍之神。厉坛在北庄。每岁清明日、七月十五曰、十月朔日,祭无祀鬼神,先期牒城隍之神祭之,曰迎神主之。坛上设城隍神位,坛下左右设无祀鬼神位。
关圣庙在邑南门外,创建无考。明成化十四年,知县李仁、县丞牛宏增置地基,开扩重修。天启间,知县张元买置香火无粮地二十亩。国朝康熙二年,武进士袁碔重修。乾隆十八年,袁等篡修,并增建后殿,祀神三代如制。外在乡者二:二在邑治西五里刘家庄。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内官监太监樊英弟樊自安等创建。崇祯四年,乡民成世堪重修。有香火行粮地玖亩六分四厘三在邑北十里白家庄。元至元问创建。明成化十二年、嘉靖二十七年、万三十六年,本村民相继重修。有香火行粮地贰拾陆亩。城隍庙在邑治西。明洪武二年创建。正德间,昌邑丞王志仁家居时捐资重修。嘉靖二十九年,乡民张仁等。万十三年乙酉,乡民邸仲清等相继重修。又雍正十三年,武举袁维京等复捐资重修。小有香火行粮地玖亩肆分。国朝康熙十三年,知县许来音又置香火行粮地未亩肆分实厘,岁无特祀,合祭于山川之坛,厉祭则迎神主之。
土地祠在邑治仪门左,县官上任,行香则行礼。
八蜡祠在邑治仪门右,岁春秋戊祭则祭之。
马明王庙在邑治东,创建无考。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许来音重修,岁春秋戊祭则祭之。与八蜡祠俱有戊祭,应支欱两。
患义孝弟祠在县治东,旧察院衙地,雍正八年奉建,岁春秋祭之。节孝祠在忠孝祠右,雍正八年奉建,岁春秋祭之。李公祠附在玄帝庙内,祀知县李承式。鲁公祠在县治西玉皇庙前,祀知县鲁之贤,今圯。陈公祠在县治西城隍庙东,祀知县陈来朝。许公祠。又曰六贤祠,在陈公祠右。初祀知县许来音,后以鲁、陈二祠及国朝知县李遇春、符渭英各生祠多倾圯,而许公祠独完。又邑令蒋洪澍既去,邑人去思弗谖。康熙辛卯岁,遂并祀于此,而以六贤名焉。邑人王宗洛为之记。黄今按:诸生祠皆前令有功德于民,邑人所宜俎豆者也,故附之秩祀。
忠孝节烈姓氏附
忠义孝弟祠。王举、王怀义、宋时化、袁磁者孝祠。张氏、高氏、杜氏、袁氏、王氏、宋氏、赵氏、叚氏、王氏、韩氏、宋氏、信氏、杨氏、孙氏、李氏、袁氏、王氏、叚氏、宋氏、张氏、翟氏、贾氏、毛氏、郑氏。
闲里
在州街四
正义、迎恩、宣化、明道乡。村七十九。东乡古志曰:孝敬十四村。五千村东三家村、东野庄头,南值腰马铺、小值腰。深择县应心。大值腰、赵庄、小堡、马垒村、大堡、周家庄、大兴村南乡。古志曰:尚义二十六村:封庄、乘马村、中山村、焦家庄、小封村、东角头、角头、西河村、西马营、濯头村、魏村、河庄、南旺村、武羊铺、息马村距县北马村社社距县。秀武村、孝京村、中羊村、铁干村、南三家村、故城村、苦水村、方元村、河疃村。西乡。古志曰:忠信二十二村,南刘家庄,北刘家庄、夹河村。南留屯、北留屯。石桥头村。南赵八庄,北赵人庄、小王家庄、陈家庄、田家庄距雾头村。大黎元、小黎元、寺头村、堤北朴侯、朴吕村、贾村、羊村、大镇村、小镇村北乡。古志日:文教十七村:小王家庄、赵家庄、李家庄、贾家庄、小陈家庄、孤庄、阎家庄、南白家庄。北白家庄、宋家庄、张家庄、南营、北野庄头、王家庄、东故罗、西故罗、西内堡、叚家庄。里社十有五,在城、石桥、秀武、留屯、白庄、武羊、故罗、故城、小值、小堡、河庄、中山、南营、赵庄、续兴集市五,在城集、铁干集、大堡集、赵八庄集、故罗集。约所在城一,在乡十二。兴化寺大堡、大值腰、三家村、赵庄、留屯堤北赵八庄,北濯头、西河、铁干,北白家注、西故罗。
坊表
天鉴在兹。强教悦安,青云得路。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太和仙境,治世位岳。北岳具瞻,武重镇。经元鸣凤,恩节双荣。三沐恩纶,循良继武。宪台分地。官分龙童,宠锡龙章,重钖锦衣,贞节生。
桥梁
薄济桥二座,东关外通济桥连三座。南关安济桥西关外,元至正八年,达鲁花赤康里安安建。永济桥赵八庄石桥,跨滨水。明万辛巳,敬侍夫人郝氏奏闻,捐金建造,近侍王臣董其事。桥长二十三文,阔一文九尺,高一文八尺有奇。有记。普济桥石桥村,跨资水。今石桥毁,土人以木成桥。广济桥、留屯村木桥跨资水。乐济桥叚家庄东跨滨水。雍正十年,本庄士民叚擢等募建,长澜埒永济,计用八百余金。德济桥介留屯、李家庄两乡之问,跨资水。康熙三十年间,乡人李宗伯、王摈等共捐资监木为梁,仅可容人。雍正十二年,赵玉、王瑛、刘敬止等易木为石,车徒并济。
五鹿津口通志云:在深泽县。寰宇记:在县南十五里滹沱河津济处。今未详。
铺递
总𫗦在县治前,额设铺兵四名,南接西河村铺,北接张家庄铺,西北接西内堡铺。西河铺在县南路,额设铺兵二名,东接安平县北马铺,西接晋州东曹铺,南接束鹿县王山口铺,北接本县总铺。张家庄铺在县北路,额设铺兵二名,南接本县总铺,北接祁州娄底铺。西内堡铺在县治西北路。雍正二年改隶定州,后新添铺兵二名。娄底铺在县西北路。雍正二年,新添铺兵二名。墩堠五座:东马垒村、西赵八庄、大镇村、南河庄、北张家庄各一座。
兵防
深泽未设有营汛,而束鹿、小漳村有保定营千总二员驻防,司深、束两县巡查缉捕之务,常拨营兵数名,在深泽城内防守。其设立年分未详。
深泽旧有乡兵,四路,各一百名,世役也。凡守城防狱支更之事,皆乡兵轮班直夜,有乡把总二名为之长,岁霜降日集,教塲操演。康熙间,承平日久,多有。亡故不补,避役求退者,今尚存臣百民十幽名,直役操演,如旧制行。
深泽民壮原额五十名,别县有不及数者。雍正二年,奉部文,令各州县拣选民间壮丁,务足五十名之数,分派学习鸟𬬰二十名,弓箭二十名,长𬬰十名。雍正六年又奉文,令州县于所设壮丁内挑选二十名作长随,以为防护。该省两司官给与五十名,道府给与四十名,同知、通判给与二十五名,各州县佐杂官亦给六名或四名,俱千各州县壮丁拣选。所余壮丁,仍令协同兵役任缉捕之事。深泽拨知县、典史共二十四名,又拨按察司四名,府六名,理事厅十名,于雍正十三年四月奉文,将司、府属二十名裁汰,工食,仍解藩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