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禅非一枝花

第二卷酬问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1.酬问1

问:性是自有的,为甚么不见?要仗师友提醒才见?

师曰:性虽是有的,不遇师友说破,决不肯自信。譬如栗谷种子,若遇水火损坏,要逢水土发生。一粒归上,发生无尽(注释发生无尽:发出千万颗)。人之本性亦复如是,遇情欲而损坏,遇师友指出自信真常。世人愚迷,被情识恩爱管束,不得出头。岂不闻古人舍金轮王位(注释古人:指佛陀),乞化他方,也只是求师友。仲尼鲤死不妻,周流四方,也只求师友。如今学者多只在求名,不肯求人,纵求得功名盖世,无非大梦一场。先圣求得一人,如获珍宝,方有付托。譬如传灯,灯灯相传,命命相续。而今学者,东窃西记,以聪明见解认为得道,醒眼人看来岂不惭愧!大丈夫出头一番,性命为重,不可泛泛而已,岂不闻船子和尚云:“三十余年海上游,水清鱼晏不吞钩。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今译】

问:自性是本具的,为什么看不见?要靠师友提醒才能看见?

师父说:自性虽然是本具的,如果不碰到师友来点破,多数人自己决不肯相信自己。这就譬如一粒种子,遇到火就损坏了,遇到水土就发芽了。一粒种子可以发出千万颗。人的自性也是这样,遇到情欲就被损坏了,遇到师友的点拔就生了信心。世人愚昧,被欲望束缚,不能挣扎出头。你难道没听说过古时候佛陀舍弃了金轮王位,到各处去乞化,也只是为了求得师友;孔夫子在夫人及儿子孔鲤死后,不再娶妻,周游列国,也是为了求师友。如今学道的人多半只是为了求名,不是真正求师友,这样即使求得盖世功名,最终无非也是一场梦。先贤寻求到一个能够付托大任的人,就如获珍宝。这就又譬如灯火相传,一个传一个,光明的火种就不会熄灭。如今学道的人,东偷一点,西记一点,总是把自己的聪明见解当成了道,这在真正觉醒的人看来岂不是惭愧吗?大丈夫来这人世一趟,保护自己的纯净心性最重要,不能半途而废,难道你没听闻过船子和尚说:“三十余年海上游,水清鱼晏不吞钩。钩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2.酬问2

僧问:常人日用乐得来,我日用临事之时许多不乐。

师云:求得的乐非真乐也。不知千古圣人,尽是为己(注释尽是为己:意思是认识自己的本性),若不真为己,终难出头。或遇善知识,将一则公案,或一奇语问你,只拔你知见病根。若是个真无事的人,随机应答,无有思量(注释无有思量:随问随答,不用思考,即兴接引)。若是佛法知见不忘(注释知见不忘,忘不了佛学见解,反成障碍),虽口不言,面上带色。却有一物妨碍,此个病根最难消释。

【今译】

和尚问:平常人做什么事都快乐,我一做事情就有很多不快乐。这是为什么?

师父说:求来的快乐不是真快乐。你不知道千古圣人,这样做都是为了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果不是真的为了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终究很难出头。或者,遇到一个善知识,用一则公案,或一句奇妙的话来问你,直到拔除你爱耍聪明的病根。你如果是个真正没事的人,随问随答,不用想那么多。如果你学多了佛法不能消化,虽然嘴巴上不讲,脸上的颜色却能看得出来。心里面有妨碍,这个病根最难消除!

3.酬问3

问:用何工夫?

师云:莫生妄想(注释莫生妄想:不生妄想)。

曰:如何是妄想?

师曰:求觅工夫(注释求觅工夫:找来找去。苦心但是盲目寻求)。

曰:如何得无事去?

师曰:莫生厌心。日应万端,未见疲劳,便是真无事的人。

【今译】

问:用什么功夫来修炼?

师父说:别生妄想。

问:什么是妄想?

师父说:想要学功夫。

问:怎样才能没事?

师父说:别生厌烦的心。天天待人接物,哪怕千人万人,也不疲倦,这才是真正没事的人。

4.酬问4

师弟问:如何是善知识?

师曰:善者善达无为(注释善达无为:借用道家无为概念,指:善于从虚无中发现实有,又善于从现有中发现消无),所说法语(注释法语:即依循佛教道理宣谈之法)不从文字中来,通达无量(注释通达无量:通晓世事与佛法。无量,无限。无量又有两个含义:一是有量的无量。二是无量的无量。有量的无量,是指数得到却无上限,或说无限、无数。无量的无量,是想不到、说不出的无量),妙义不用思议;知者混古今事,天地未剖,日月未光,威音那畔境界,无不知之;识者能辨邪正,不被境惑,顶天立地,达佛心宗(注释达佛心宗:到达佛性根本)。广演无上,大法普利群生,大开不二法门,天下独尊,是名善知识。

如何是法师?

师曰:法师者,证九地果位,八风不能动,说法不属有无,不落文字。汝今错会以讲文字者便谓是法师,不知正是谤法。何以故?一切学人只在文字上注解,背自心宗,丧佛命脉。

问:弟一生立志不起,望兄提携。或抱公案?或持经咒?

师云:抱公案、持经咒,要识得那个是我汝。今我尚不知是谁做人,且看父母未生前,一着子是何相貌?忽然觑破,方知天上天下,古往今来,恒沙劫事,无不明了,才不被天下人瞒,方是出世丈夫。

【今译】

师弟问:什么是善知识?

师父说:“善”就是“善达无为”。所讲的佛法不是从文字上来,通晓世事,妙处不可思议;“知”就是视古今如一体,天地没产生时的样子、日月没发光时的样子、彼岸世界的境界,没有不知道的。“识”就是能分清正邪,不被外部环境迷惑,顶天立地,达到觉悟佛教心宗。演化出无限佛法,普渡众生,打开不二法门,共同成佛,天下独尊,这叫“善知识”。

师弟问:什么叫法师?

师父说:“法师”就是能证九地果位,八风吹不动,讲佛法超越有无,不拘泥文字,言行合一者。你以为会讲经说法的就叫法师,却不知道这正是在诽谤。

师弟问:我立不下一生的志向,希望师兄帮助。请问:是要读公案,还是要颂经念咒呢?

师父说:不论是读公案,还是颂经念咒,首先要分清哪个是你我。问题是至今你还不知道自己是谁!设想一下,父母没生下自己的时候,那时自己是什么样子?忽然猛省,才会明白天上天下,古往今来,浩浩荡荡的业,密密麻麻的劫,正如恒河的沙子,没什么不容易明白的。这样才不会被天下人骗,才是出世间的大丈夫。

5.酬问5

问:今人不得圆通,未审病在甚么处?

师曰:或病在穷今博古(注释穷今博古:希望穷尽一切知识),歌赋诗词,事事要通,言言要妙。不知蔽真智(注释蔽真智:遮蔽了真正的智慧)而求外慧,被知解遮障;或病在取舍二边(注释取舍二边:指只知道取或者舍),忧厌生死,贪乐涅槃,知教是尘(注释知教是尘:知道终归尘土。知教,教人知道)。执吝不舍不知爱(注释执吝不舍不知爱:执着吝啬但不知到爱),一文不值一文;或病在断恶修善,不知背真宗而向知觉(注释背真宗而向知觉:抛开门户之见求真知。真宗本指宗门法脉),认识神而作元明(注释元明:道家语,指元气神明,即元子。本处借指本我)。

古云: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今译】

问:如今的人得不到圆通,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师父说:问题出在圆通上,你们一个个想博古通今、一个个想填词作赋,每件事都想通,每句话都想妙。却不知道这样一来就蒙蔽了自己的真知,去向外寻求小智慧,反而被自己的见解遮住了;或者病在两边,既怕生又怕死,既贪享富贵又想成佛,面对这种情况,就要使他知道人最终会归于尘土。这种人又执著,又吝啬,不知自爱,叫做一文不值;或者病在表面的断了恶去修善,不知道抛开门户之见去求真知,又误认神灵当作佛法。

古人说:“金粉虽然珍贵,落在眼睛里会把眼睛搞瞎。”

6.酬问6

库头(注释库头:寺庙里主管仓库的和尚)问:如何是日用神通变化?

师曰:你二六时中,治事待客,上下酬应,何处不是神通变化。

【今译】

管仓库的和尚问:什么是日常生活中的神通变化?

师父说:你每天管事待客,上下应酬,处处都是神通变化!

7.酬问7

僧问:我日用处处搬营(注释搬营:折腾),无处不是觉性灵通(注释觉性灵通:悟性很好),忽然气绝,未审灵灵寂寂的东西归于何所?

师曰:你即今灵灵寂寂(注释灵灵寂寂:指灵魂)的东西,在甚么处!

僧:无语。

师曰:学道人惟有此关难破,此处若不分明则属精灵(注释精灵:游荡无依的灵魂)。

【今译】

和尚问:我在做日常事情的时候处处折腾,处处都觉得自己脑子好使,将来有一天死了,不知道那神秘灵寂的东西归到哪里去了?

师父说:你如今那个神秘灵寂的东西,在什么地方?

和尚不说话。

师父说:学道的人只有这一关最难破,这个地方如果分不清楚,就成了游荡无依的鬼精灵。

8.酬问8

僧病中,问:弟子寻常形体坚固(注释:形体坚固,身体健康),自谓快活,能做得主,无生死可怖。今日忙乱,却死得来,则与常人无异。

师曰:但看忙乱的是谁?如此省得,即无生死,恐怖何来?

【今译】

和尚在生病中,问:弟子平时身体健康,自己也觉得很快乐,能做得了自己的主,没什么生死可以怕的。如今生了病手忙脚乱,心里总想着万一死了,就跟常人没有两样。

师父说:向你这样就要去看忙乱的是谁。如果明白了忙乱的是谁,也就明白了本无生死,既然没有生死就不会受到生或死亡的恐怖了。

9.酬问9

问:道可思议否?

师曰:道是何物,容汝思议(注释容汝思议:意思是指佛法不是平常所谓思考能获得的)?

又曰:虽不可思议,灵变滔滔(注释灵变滔滔:变幻无穷),千问千酬(注释千问千酬:千般问答),都从不思议中来。但落言语意解,便属鬼家活计。

禅宗初祖达摩

【今译】

问:佛法可以琢磨出来吗?

师父说:佛法是什么东西,允许你琢磨?

师父又说:佛法虽然不可思议,却变化无穷。你问千个问题它就有千种回答,但又都从不可思议中来。所有这些你要只是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属于鬼把戏。

10.酬问10

问:或有身住佛地(注释身住佛地:本处指寺庙),朝闻正法,不肯信受,不能了悟来生,还得闻否(注释还得闻否:还有机会觉悟佛法吗)?

师曰:要了此时即了,有何欠缺更待来生?

【今译】

问:有人就住在庙里,早晚听讲佛法,却不肯相信,也不明白来生,这种人还能觉悟佛法吗?

师父说:要觉悟现在就觉悟,还有什么欠缺的要等来生!

11.酬问11

如何是透脱(注释透脱:透彻)?

师曰:用透作么?

又曰:透脱者,或因教典,或因触事,或因言句(注释言句:言语唱颂),得个悟入,见大地众生,无不平等,又要出此窠臼,才得自由。

问:如何忘得情境(注释忘得情境:把心情即内在,与环境即外在都忘了)?

师曰:且道情境又是何物?只这个忘字就是病根。此时你问我答,有甚忘得。

【今译】

问:怎么样才是透脱了?

师父说:说透脱来干什么?

师父又说:要说透脱,或者因为读佛经,或者因为遇到感触自己的事情,或者因为别人的某句话,得到个证悟切入,看见大地众生,无不平等。这时又要打出俗套,才会得到真正彻底的自由。

问:怎么样才能忘掉内外情境?

师父说:你先说内外是什么东西?在内称“情”,在外称“境”,都是虚妄。你说的这个“忘”字就是病根。这时你问我答,有什么忘不忘。

12.酬问12

客曰:此时说话是一大梦(注释大梦:白日梦,醒时梦),睡着做梦是一小梦(注释小梦:夜晚梦,梦魇)。师正色曰:此时说话既是大梦,如何是醒时(注释如何是醒时:怎样才是醒?这是禅师的责语)?

客无语。

师曰:若要求醒,直待驴年。

【今译】

客人说:这时候说话是做一个大梦。晚上睡觉做梦是做一个小梦。

师父严肃地说:既然这时候说话是大梦,那么什么时候是醒?

客人无话可说。

师父说:你这样如果想求醒,恐怕要等到驴年马月了!

13.酬问13

僧问:你这龙湖僧众,个个皆出火宅否?师曰:你将甚么作火宅?谁在火宅内?

僧无对。

师曰:你正言语时,在己分上作么生出(注释作么生出:意思是多此一举,在自己已经明白时还去想什么明白)?僧曰:且请和尚作么出?

师一喝。

僧拟议。

师曰:火宅出不得也。

问:如何照见五蕴(注释五蕴皆空:指突破色、受、想、行、识五蕴的障碍)皆空?

师曰:将何作五蕴?照个甚么?你说看。

【今译】

有个外方和尚问:你们这些龙湖的和尚,个个都能跳出火宅吗?师父说:你把什么当火宅?谁又住在火宅里?

和尚无话可说。

师父说:你说这话时,在已经有了分别的念上还做什么分别?和尚说:那么请问你怎么出?

师父大喝一声。

那和尚还想说。

师父说:掉进火宅里出不来了!

和尚问:怎样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师父说:什么是五蕴?又看又照个什么?你说来看看。

14.酬问14

居士问:某甲(注释某甲:某人)向学(注释向学:好学。本处指喜好佛学)之心久矣,而不知何门悟入。

师曰:公今二六时中,上下酬应,无非悟门(注释悟门:领悟之处),不必更求悟门。既欲向学,学到无可学处,便是真学。问头脑,今时学者把古人看得太高了,重彼轻己,是为小人。只要信得自己是人,方知圣人亦只如此,才不被圣凡所碍。

曰:某在家行忠孝,而恐上下不到,常有一愧在心。

师曰:古之行孝者多不自知,若自知我能行孝,恐上下不到(注释上下不到:父母双亲不喜欢)是为造作,非真行孝也。若真行孝,无心可愧,无尔我分,不用做作,上下自然一团纯和(注释一团纯和:一团和气)。若要做个名色(注释名色:名堂)出来,令人知我行孝,正是忘恩背义不孝之子。

【今译】

居士问:某人想学佛,这个心已经发了很久了,但不知道该怎样入门?

师父说:你现在天天应酬,哪里不是“入门”的地方?不必另外寻求入门。既然想学佛,学到没什么可以学的地方,就是真学了。你问头问脑的,如今学佛的人把古人看得太高了,把自己看得太轻了,这就叫看不起自己。只要相信自己是正常的人,就知道圣人也不过如此,才不会被圣凡障碍。

居士说:我在家里行忠孝,又害怕上上下下照看不到,经常心里很惭愧。

师父说:古时候行孝道的人多半不知道自己在行孝道,如果自己知道自己在行孝道,又恐怕上上下下照看不到,就有些造作了,不是真正行孝道。如果有意真正行孝道,不必去分你我,不必做作,问心无愧,上下自然就会一团和气。如果非要做个名堂出来,让人知道我在行孝,这正是忘恩负义的不孝之子。

15.酬问15

客曰:过去许多古人,毕竟也有个不了事(注释不了事:没觉悟的)。

师曰:莫替古人担忧,只要自家果然了得干净,命根断绝(注释命根断绝:尘缘断绝),自然与一切古人相见,莫要管他了不了。

又曰:你开言吐语时古人在那里?曰:不晓得。

师曰:不晓得最亲切(注释不晓得最亲切:不知道最亲切)。

曰:我还不亲切?

师曰:你不亲切处问来?

客无语。

师叹曰:有话须向知音说,不是知音莫乱言。又问:一切人如何得自在去?

师曰:我今一目所视,个个停停当当,贵者自贵,贱者自贱,寒则穿衣,热则取凉,何处不自在?

【今译】

客人说:过去许多古人,毕竟也有些没觉悟的。

师父说:不要替古人担忧。只要自己果然了结得干净,断绝尘缘那天,自然就与一切古人见面了,现在不要管他人了了还是没了。

师父又说:你开口说话时古人在哪里?

客人说:不知道。

师父说:不知道最好,这话说得亲切。

客人说:我还不亲切。

师父说:你不亲切就去问那让你感到不亲切的地方。客人不说话。

师父叹了口气说:有话要向知音说,不是知音不要乱讲。客人又问:所有的人怎样才能自由自在?

师父说:我现在一眼看去,眼前的人个个都自自在在,贵者自贵,贱者自贱,冷了穿衣,热了乘凉,他们何处不自在啊。

16.酬问16

问:初入信位(注释初入信位:初信不久。信位是相对果位说的,先有信位后有果位),菩萨云何能说种种法?

师曰:到是不参学的人,无有一毫知觉打搅(注释知觉打搅:知识打扰)。赤洒洒(注释赤洒洒:赤条条、没有纤毫的污染)地无有参杂,能说种种法,故曰一超直入如来地。

【今译】

问:初信不久,请问菩萨为什么能讲种种佛法?

师父说:问得好。倒是像你这种不参禅的人,没有一丝知识打扰。菩萨心底没有丝毫的污染,能讲种种佛法,因此说他是“一超直入如来地”。

17.酬问17

问:有人把世间文字(注释世间文字:世上文字,本处指所有佛经)都背得么?

师曰:历代祖师(注释历代祖师:本处指历代禅宗祖师)谁不背过。六祖不识一字,三藏十二部无不贯通。只为学者逐文解义,若有一则公案、一卷经不看得粉碎(注释看得粉碎:看得明白),不名参学事毕。

【今译】

问:有人能把世上流传的佛经全都背得下来吗?

师父说:历代祖师谁不会背。六祖一个字不认识,三藏十二部无不贯通。今天的人不会背,这是因为今天学佛的人只会逐字逐句地去理解佛经,不会贯通。今天学佛的人如果还有一个公案、一卷经书看不明白,就不能叫做圆满完成了参学。

18.酬问18

问:华严十回向(注释华严十回向:即《华严经》所说十回向: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无着解脱心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回向,又作转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云,菩萨布施顶髻、肝胆手足,更不言易处,云何只要舍痛处难处?

师曰:过去恒沙,诸佛历代祖师,谁不舍了痛处?若不舍此痛处,不名布施(注释不名布施:不叫布施。布施是奉献落到实处。布施分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舍财而施名为财施;历代三藏法师说法,令人悟道,称为法施;观音菩萨现神力救众生苦,是无畏施)。生死牢关,终不断根。须要拼命舍死一番(注释舍死一番:割舍),方得解脱。但自思惟我意中何事最痛?唯有学道求明白是你心中最痛的。恐怕舍了便落生死,皆是自生恐怖(注释自生恐怖:自己心生恐怖。又,佛说有四大恐怖:身恐怖、心恐怖、事恐怖、无名恐怖)。世人贪爱情境,便是苦海。你今贪恋佛法知见,亦名苦海。

问:既不见不闻,如何进功(注释进功:用功)?

师曰:此一关绝要出生死,问不得别人。一切人到此都不知趣向(注释趣向:去向),此处若不觑破,难得了脱。

【今译】

问:华严十回向说:菩萨把他的发髻、肝胆、手脚布施给人,为什么她不布施点容易的,偏要布施身上最痛的地方、最难以割舍的地方?

师父说:过去的世世代代,诸佛菩萨与历代祖师,谁不舍了自己的身体最紧要处给人?如果不割舍,不叫布施,在生死关头,终究断不了念根。学道必须要拼命舍死一番,才能解脱。请你自己去想在自己心中什么事让自己最痛?是不是只有学道求明白而没能明白是你心中最痛的?是不是又怕一旦割舍,自己就会落入生死?这些都是自己生出的恐怖!世上的人贪情爱欲,就是苦海无边。你今天贪求佛法,也是苦海无边。

问:既然不见也不闻,怎样才能进步?

师父说:这一关务必要打出生死,问不得别人。一切人到这一步都不知去向,这个地方如果看不破,就很难解脱得了。

19.酬问19

居士曰:此道除是不闻便罢,若一下看破了,神妙不可测。

师曰:也没有你妙处(注释妙处:神妙),且将甚么作妙,你说看。士佯笑。

师曰:病根难得尽,何怕你如何有个意思在,打搅不得平淡。又曰:我也晓得道是讲不得的,人人是有的,只到临事时分疏不下。师曰:你晓得个甚么?只这个晓得的,就是你病根。

又曰:我求此道,受了许多辛苦,而今才得,谁敢说我的不是?

师曰:你既有个是的,莫说许多辛苦(注释许多辛苦:很多辛苦)。便受百千年辛苦,何曾梦见?在此事也不是你苦中求得的。观你所说,世人都没有道,只你得了道,此是越外生出的知见,极利害,便是这个埋没你一生。

又曰:或有一人不信当下是佛,只要念佛苦修,善果圆满,方才得成,此人如何?

师曰:此便是成佛的种子(注释成佛的种子:此处指念佛苦修、善果圆满),万无一失。

曰:或有一人,立地就是一了一切了,更无纤毫疑滞,此人如何?

师曰:正在疑(注释正在疑:正在怀疑)。

居士茫然曰:如何是疑?

师曰:好个问头,只你不懂。

【今译】

居士说:这个门道除非不知道也就算了,如果一下看破了,神奇无比,妙不可言。

师父说:也没有你想的那么神妙,你说说看,什么叫妙不可言?

居士假装笑。

师父说:一个人的病根儿本来就很难除尽,何况你为什么总有个意思在那里,把自己干扰得心底不宁?

居士又说:我也明白“道”是讲不得的,人人身上都有,只是事情到了身上又分不清楚。

师父说:你明白什么?刚才你说的这个“明白”,就是你的病根儿。

居士又说:我为了求道,受了很多苦,如今才得到,谁敢说我的不对?

师父又说:你既然得到了道,就不要说苦。就算受了百年千年的苦,又算什么?另外这个得道的事也不是你吃苦能吃来的!依你所说,世人都没有道,就你得了道,这是你额外又生出的知见,这个知见非常可怕,就是这个知见埋没了你一生!

居士又说:如果有个人不相信当下成佛,只是去念佛苦修,等他功德圆满,才能成就,这个人怎么样?

师父说:这就是成佛的种子,万无一失。

居士说:如果有个人,立地成佛,一切都能放下,这个人怎么样?师父说:我正在怀疑。

居士连忙说:什么是怀疑?

师父说:问得好,只是你不懂。

20.酬问20

居士曰:当下须识本体,照察灵明,便得自在。

师曰:若当下有个照察(注释照察:照亮)更不自在。虽然照察得明白,也是相外光影。若是自己,如何用得照察。

【今译】

居士说:当下认识本体,照亮灵根,就可以得到自在。

师父说:如果当下还需要照亮,不能全体放下就会更不自在。即使照得明白,也是外面的光。如果自己明白,何需照亮。

21.酬问21

学人曰:孔圣人才是真不容己(注释容己:容己之私)。

师曰:一切人皆不容己,何况孔圣人。

曰:此是无根之谈。百姓争田争地,相打作闹,一忧一喜且不得,他也是不容己?

师曰:此正是他真不容己处。

【今译】

学者说:孔圣人才是不藏私,不容己。

师父说:其实人人都本有一颗大公无私的本心,何况孔圣人。

学者说:这是没依据的话。老百姓为争田地,相互打闹,心里没个谱,难道他也是大公无私?

师父说:这正是他大公无私的地方。

22.酬问22

问:你和李卓老这一起人,又无传授,糊来糊涂的,是那一宗下的人?

师曰:若有传授,便是邪法。我也不是五宗(注释五宗:指禅宗五派。即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门下人,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皆从这一宗而出。

【今译】

问:你和李卓吾老先生这一帮人,又没个传授,糊里糊涂的,是哪个宗派的人?

师父说:如果有传授,就是邪法。我也不是禅宗五派门下的人,要问我的宗派,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是从这一宗出来的。

23.酬问23

友人问:如何是机锋?

师曰:机锋是甚么?速道速道(注释速道速道:快说快说)。友人无语。

师曰:你当面错过。

【今译】

友人问:什么叫机锋?

师父说:机锋是什么?快说快说。友人无话。

师父说:你当面错过。

24.酬问24

问:道果有耶?果无耶?

师曰:说有说无,二俱成谤(注释二俱成谤:意思是单说有或者无都不对)。

曰:如何即得?

师曰:无求即得。

曰:如何是道之体?

师曰:满口道不着(注释满口道不着:再多话也答不出,本处指不可答)。

问:四大离散时如何?

师竖起拳曰:这个不属四大。

【今译】

问:“道”是真有的,还是没有呢?

师父说:单说有或没有,这两种说法都不对。问:怎样才能得“道”?

师父说:做到了无求就得到了“道”。问:什么是道之体?

师父说:再多的话也答不出来。问:人死会怎样?

师父竖起拳头说:这个不会死。

25.酬问25

问:古人除却(注释除却:除去)咽喉唇吻,道一句来一句。如何道?

师曰:我不除却咽喉唇吻,你且道一句看。学人无对。师曰:你被语音塞却口。

【今译】

问:古人说话没有多余的诳话,说一句是一句。怎么说才对?师父说:我不要你撇开诳话,现在你且说一句给我看。

学者无言以对。

师父说:你被话塞住了口。

26.酬问26

问:如何是自性?

师曰:不说不说。

曰:如何不说?

师曰:恐你不信(注释恐你不信:怕你不相信)。

曰:和尚真实语谁敢不信?

师曰:你若肯信,不觅真实。

【今译】

问:什么叫自性?

师父说:不说不说。

问:怎么不说?

师父说:怕你不信。

问:和尚真实的话谁敢不信?

师父说:你如果肯相信,就不会到处去寻找真实了。

27.酬问27

问:如何是下学而上达(注释下学而上达:儒家语,指通过学习,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师曰:即今要达个甚么?速达我看(注释速达我看:快答给我看)。学人无对。

师曰:即今达不出,如何上达。

【今译】

问:什么是“下学上达”?

师父说:如今要“达”到个什么?快“达”给我看。学者对不上。

师父说:如今“达”不出,怎能“上达”?

28.酬问28

问:见性成佛是否(注释是否:对不对)?

师曰:是(注释是:对)。

曰:性是无形的,如何得见(注释得见:看得见)?

师曰:性是有形的,只你不见。

曰:请和尚指出我看。

师曰:我说你不见。

【今译】

问:见性可以成佛对吗?

师父说:对。

问:“性”这个东西无形无状,怎能看见?师父说:“性”是有形的,只是你看不见。问:请和尚指出来给我看。

师父说:我说了,你看不见!

29.酬问29

问: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是性之体(注释无善无恶是性之体:没有善恶是心性的本体,本来无善恶。这是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中的一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否?师曰:是。

曰:我也晓得性体是无善无恶的,可是否(注释可是否:究竟是不是)?师曰:不是。

曰:如何他的是,我的不是。

师曰:他分明对汝道,性是无善无恶的,你走在善恶上去了。

【今译】

问:王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是性之体”,对不对?师父说:对。

问:我也知道性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究竟对不对?师父说:不对。

问:为什么他的对,我的不对?

师父说:他分明对你说,性是无善无恶的,也就无所谓对与不对,你有对与不对的观念,就走到分别善恶的路上去了。

30.酬问30

问:尧舜干的事业,今人如何干不来(注释干不来:做不到)?

师曰:尧舜当初恁么做,何尝要是与不是(注释是与不是:分别对与不对)。今人且不去干事,只在那分别处想是与不是。若是丈夫气概,出头一番,撩起便行,管甚好歹。恁么信得及(注释恁么信得及:这样相信还来得及。恁么,这样),便与前圣无差别也。

【今译】

问:尧舜干的事业,如今的人为什么干不来?

师父说:尧舜当初这样做,何曾分别对错。如今的人不去干事,只在那里分对错。如果真有大丈夫的气概,昂首挺胸,说干就干,管什么谁干得好,谁干得不好。如果你相信我的话,就与圣人没差别了。

31.酬问31

问:狗子有佛性也无(注释狗子有佛性也无:赵州禅师著名公案)?

师曰:有。

曰:赵州因甚道无?

师曰:既无,谁传持到今日?曰:不晓得。

师曰:用晓得作么。

【今译】

问:狗身上有佛性吗?

师父说:有。

问:赵州和尚为什么说没有?

师父说:既然没有,谁传到今日?答:不知道。

师父说:用知道吗?

32.酬问32

问:圣人道无声无臭是性否(注释圣人道无声无臭是性否:听不见、闻不到的是性,指本性吗?这是引用道家语)?师曰:是。

曰:视听言动是性否?

师曰:是。

曰:这两段是同是别?

师曰:你且将一段呈出我看。

曰:对和尚的是视听言动。

师曰:这是视听言动,你唤甚么作性?学人拟议。师厉声曰:那里有声臭来?

问:草木有性否?师曰:有。

曰:性在何处?

师曰:性在说话。

曰:他何曾会说话?

师曰:又在说,只你不信。

曰:如何他不知痛痒?

师曰:痛痒虽有,但无分别。

【今译】

问:圣人说“无声无臭是本性”,对吗?师父说:对。

问:看、听、说、动是不是本性?师父说:是。

问:以上两种说法相同还是不相同?

师父说:你将一种呈出给我看。

问:看来和尚喜欢的是看、听、说、动。

师父说:这是看、听、说、动,你为什么又把它们称为本性?学者正想辩说。

师父高声说:哪里来的声音?

问:草木身上有本性吗?

师父说:有。

问:它的本性在哪里?

师父说:本性在说话。

问:它哪里说话了?

师父说:又在说话。只是你不相信。

问:为什么它没感觉?不知痒痛?

师父说:它也有感觉,也能知痒痛,但它没有分别心。

33.酬问33

问:如何是已发?

师曰:古人传得的,今人参究到得的,意识知解明白得的,都是已发(注释已发:儒家语。孟子说人性的可贵在于未发,已发就小了)。问:如何是未发?

师曰:未发是圣人的本命元辰。不觉晚年精神疲倦,收拾不住,走透一点消息,被曾子眼明口快道个。唯至今相传都用意识,拟议将作道传,不知正是夫子败露不甘心处。若是颜子箪瓢陋巷,洒洒乐乐,无一点气息,你到何处传说他?今人只管寻觅他乐处,岂不诬谤先圣?纵有一点消息,等你领会得,也是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今译】

问:什么叫已发?

师父说:古人传的道,今人参的学,凡是能够想明白的,都是已经发出的心。

问:什么叫未发?

师父说:未发的就是元气,孔夫子坚守的那个。孔夫子到了晚年精神不好,守不住了,走露了一点消息,被曾子眼疾口快说中了。只是如今大道相传都用意识,都想把“能想到的”当作“道”的本身来传,岂不知这正是当初孔夫子泄露天机后不甘心的地方。如果是颜回“一箪而食,一瓢而饮,居陋巷”,逍遥自在,没有一点泄露,你到哪里传他的道?如今的人只管找他的乐处,岂不是诽谤圣人?让我说即使有一点泄露的消息让你知道,并领会了,得到的也只是个旁门左“道”,不是孔夫子传的真“道”。

34.酬问34

问:手不攀枝(注释手不攀枝:香严智闲禅师公案。喻一言语道说,便丧身失命),足不踏枝,口衔一枝,忽有人问西来意,如何答得?

师曰:汝即今未衔枝时,人问你答个甚么?且速道一句看。

【今译】

问:手不攀枝,脚不蹬枝,嘴巴里还叼了一根小树枝。这时忽然有人问什么叫佛法,怎么回答?

师父说:你如今嘴巴里还没叼树枝,有人问你,你怎么回答?快说一句看看。

35.酬问35

问:读诵四句偈,等功德无量无边,是那四句?师曰:亲见、亲闻、亲知、亲觉(注释亲见、亲闻、亲知、亲觉:亲见如来即见性、亲闻佛法即闻声、亲知佛谛即解难、亲身觉悟即证果)。

复曰:你省得么?

曰:省得。

师曰:叫你持经,为甚么又被声尘污染。

【今译】

问:颂读四句偈,等于功德无量无边,是哪四句?师父说:亲见、亲闻、亲知、亲觉。

师父又问:你明白吗?

答:明白。

师父说:叫你读经,你又被声尘污染起杂念了。

36.酬问36

问:如何不得自由?

师曰:不自由者,病在贪求。贪名高尊显,被顾惜魔管束,不得自由。贪人恭敬,被恐怖魔管束,不得自由。贪聪明智慧,被名言教典管束,不得自由。汝贪天福,又被十善魔管束,不得自由。汝贪极乐,又被想魔管束,不得自由。汝贪真如,又被真如魔摄,不得自由(注释顾惜魔、恐怖魔、名言教典、十善魔、想魔、真如魔、涅槃魔:即妨害自由的七魔。分别指:顾惜名声以致成魔、自己吓自己恐怖成魔、迷信佛经成魔、十方行善上瘾并要求回报以致成魔、妄想不能自己制止控制以致成魔、迷信佛法成魔、幻想涅槃以致成魔)。汝贪涅槃,又被涅槃魔摄,不得自由。世人愚迷,不知佛是无求人。汝若无求,处处自由。世间有求最苦,不知现前受用。贤妻孝子,富贵尊显是汝累劫之因。曾供养过他,今生出来,遇缘则受,缘尽则散。这是汝合受用的事。古云: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只好随时度日,遇饥吃饭,遇寒穿衣,只待缘尽,脱了这领臭布衫。天堂收不住,地狱亦无名,这个大受用,谁人肯自信?

【今译】

问:为什么不能自由?

师父说:不自由者,病在贪求。贪名声就会被“顾惜魔”约束的不能自由;贪人尊敬就会被“恐怖魔”约束的不能自由;贪智慧就会被“名言佛经”约束的不能自由;贪福报又被“十善魔”约束的不能自由;你贪享乐就会被“想魔”约束的不能自由;贪求真理就会被“真如魔”约束的不能自由;贪求解脱就会被“涅槃魔”约束的不能自由。世人愚昧,不明白佛是无求的人。你如果不去求,就得到了自由。世上有求最苦,不知原本不用求,眼前最受用。贤惠的老婆、孝顺的儿子、荣华富贵都是你积累遭劫的因。前世你供养过他们,今生又来一遍。有缘就在一起,缘尽就散,这些话应该是对你眼下最受用的。古人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人只能随缘过日子,饿了吃饭,冷了穿衣,只等缘尽了,就脱了这个臭布衫。天堂也不去,地狱也不去,这样的大解脱,有谁肯相信啊?

37.酬问37

僧问:如何是智人无梦(注释智人无梦:道家语,本作“至人无梦”。《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

师曰:我这里莫说梦话。

僧再问。

师大声曰:莫作梦会好。

曰:不省。

师曰:你若不省,日用千状万态,功业超群,总是一梦耳。

又问:初学从何门入?

师曰:你从南来北来?

曰:南来。

师曰:好个入路。

又问:如何出离生死?

师速叫一声。

僧应诺。

师曰:从这里出。

曰:和尚的话,我不晓得。

师曰:等你晓得,堪作甚么?曰:何故瞒人?

师曰:你梦不醒,反怪别人。

【今译】

和尚问:什么叫“智人无梦”?师父说:我这里不要说梦话。和尚还问。

师父大声说:不要做梦就好了。和尚说:不明白。

师父说:你如果不明白,那么你每天的千姿百态、功业的超群也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又问:初学从什么地方入门?

师父说:你从南边来?北边来?说:南边来。

师父说:好一条入门的路。

又问:怎样才能出生死?

师父立刻喝了一声。

和尚答应。

师父说:从这里出生死。

问:师父说的话,我不明白。

师父说:等你明白了,我还用做什么?问:你为什么瞒我?

师父说:是你梦不醒,反而怪别人。

38.答居士问日用何为偈

答居士问日用何为偈

终日闲闲无所为,记得曾参一字机。

无限精神空费了,依然还是旧行持。

终日闲闲无所为,鸟啼花笑互酬机。

客来问我为何事,饭罢庵前走一时。

终日闲闲无所为,蒲团竹椅尽生埃。

祖师公案忘来久,禅客来参懒接陪。

三十年前学坐禅,犹如求镜去磨砖。

于今忘却途中事,语默依稀记不全。

饥即餐兮倦即眠,有时微笑水云边。

赤心片片无人会,下是黄泉上是天。

饥即餐兮倦即眠,闲忙动静只随缘。

人间甲子无心记,开到梅花又一年。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