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春秋类 孝经类 五经总义类 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启蒙蒙学
史部 正史 编年 野史 别史 杂史 纪事本末 诏令奏议 传记 史钞 载记 时令 地理 目录 史评 职官 政书
子部 儒家 兵家 法家 农家 医家 天文算法 术数 艺术 谱录 杂家 类书 小说家 释家 道家
集部 楚辞 别集 总集 诗文评 词曲
道藏 道藏藏外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清部 太玄部 续道藏 正一部
佛藏 佛藏藏外 般若部 阿含部 嘉兴藏 续藏经印度撰述 大小乘释经部 礼忏部 续藏经史传部 诸宗著述部 宝积部 本缘部 大集部 法华部 华严部 经集部 密教部 涅槃部 经论部 经疏部 论集部 论疏部 律疏部 毗昙部 瑜伽部 中观部 诸宗部 律藏 古逸部 疑似部 目录部 大藏经史传部 事汇部 外教部 此土著述 大乘般若部 大乘宝积部 大乘大集部 大乘单译经 大乘华严部 大乘论 大乘律 大乘涅槃部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 小乘阿含部 小乘单译经 小乘论 小乘律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小说 神怪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世情小说 谴责小说 狭邪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
英语小说 英语经典小说 英语名人传记 英语励志小说 英语短篇小说 英语科幻小说 英语儿童小说 英语宗教小说 双语小说
散文精选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情感散文 优美散文 随笔散文 名家散文 写景散文
名言名句 经典语录 励志名言 名言警句 人生格言 名人名言 爱情格言 读书名言 友情名言 亲情名言
人生智慧 励志人生 人生感悟 心灵鸡汤 为人处世 人生美文 哲理故事
诗词大全 现代诗歌 古诗词 爱情诗歌 散文诗 爱国诗歌 优美诗歌
心情日记 心情日记 QQ说说 伤感 爱情 随笔 说说 励志 感悟 思念 寂寞
情感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感动世间 伤感文章 亲情文章
故事大全 民间故事 鬼故事 武侠故事 世间百态 博弈故事 传奇故事 侦探悬疑 奇闻异事 情感故事 迷案追踪 神话故事 童话故事 历史故事 名人故事 创业故事
读者文摘 看点 家事 心事 职场 视野 社会 文苑 生活 点滴 人物 人生 读者文摘 文明
综合其他 外国文学 历史传记 儒理哲学 文学艺术 诗词戏曲 佛教书籍 玄学五术 学术杂记 天文地理 类书文集 古典文学 人物传记 儿童文学 励志书籍 侦探推理 武侠小说 科幻小说 故事大全 健康养生 财经管理 科普书籍 综合其他
胥台集
明代诗文别集。 袁袠(字永之)著。 初由袁袠嗣子袁袠尊尼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刊刻,题《袁袠永之集》,凡20卷。万历十二年(1584)衡藩重梓之,改题《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20卷。《四库全书》存目依据万历刻本著录。 袁袠服膺李梦阳,颇受李的器重,曾赋《相逢行》赠之。李梦阳属纩之日,遗言必袁袠生表墓。袁袠创作也深受李梦阳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是编诗不失体格而特乏坚苍,文亦俊爽而酝酿
类书文集
汉滨集
诗文别集。南宋王之望撰。十六卷。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今属湖北)人。后寓台城。绍兴进士。教授处州,入为太学录,迁博士。孝宗时,累官参知政事,寻罢为端明殿学士,提举江州。后曾以功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旋又罢去。原有集六十卷,已佚。清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撮裒缀所存十之三四,成今本。有赋三首,古体诗三十五首,近体诗一百三十八首。其他各体文三百二十六首。之望历官颇有政绩,唯隆兴时力主和议,以割地啖为
类书文集
河南集
诗文别集。北宋人尹洙(1001—1047)撰。二十七卷,附录一卷。洙字师鲁,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圣进土。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曾参与西北边防事。性外刚内和,博学有识度。此集收诗一卷,杂议、杂文二卷,记、序、书等八卷,行状、墓表等六卷,疏表等八卷,五代春秋二卷。末有附录一卷,载有关洙生平资料。洙喜谈兵事,集中《叙燕》、《息戍》、《兵制》等均谈西夏形势及守边经验;又精于史学,尝与欧阳修商议修《五
类书文集
何水部集
别集名。南朝梁何逊(郯城人)作。逊曾官水部员外郎,故名。原集久佚,明薛应旗有辑本2卷。又明张燮辑本3卷,附录1卷。因逊曾为庐陵王室记室,故又名《何记室集》。又明张溥辑本合为一卷。凡赋、笺、书共11篇,乐府4首,诗97首,联句16首。1980年,中华书局据张燮本排印,作了校刊,名《何逊集》。增佚诗4首,序跋3篇。逊早年即以诗文著称,其文与刘孝绰并见重,当时谓之“何刘”,其诗与阴铿颇相似,后人谓之“
类书文集
河东集
文别集。宋柳开(947—1000)撰。十五卷,附录一卷。开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意学韩愈、柳宗元;后改名开,字仲涂,谓“能开圣道之途”,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进士。曾官宋州司寇参军、右赞善大夫、常州及润州知州、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985),因与监军争斗,被贬为上蔡县令,后复原职,知全州、桂州等地,徙沧州道病死。是集收默书、海说等论著一卷, 自传一卷
类书文集
鸿庆居士集
宋代诗文别集。42卷。孙觌撰。前7卷为诗,其余各卷依次为表状、书、启、记、外制、札子、杂文、序、跋、铭、赞、墓志铭、行状、传等各体文章。其中书3卷、启8卷、记3卷、外制3卷、墓志铭8卷。卷端列周必大序。据周序说,此集为作者之子编定,旧日尚有闽、蜀刻本,但其中混杂有他人之作。另外还编有外集。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57卷本(仅存33卷)、明刻14卷本及明钞70卷本。另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尚有明刻1
类书文集
赤城集
十八卷。宋林表民编。表民,字逢吉,号玉溪。东鲁 (今山东)人,后寓居临海 (今属浙江)。生卒年不详。林表民曾续陈耆卿《赤城志》,复取志书传、铭诔、赞、颂等志所不载之文,荟而辑之,是成此集。卷前有淳祐八年吴子良序,称此集分门荟粹,并诗为一。但此集仅有文一百八十二篇,并无诗。又明谢铎《赤城志》载《赤城集》二十八卷,有刻本。而此本只十八卷,据此推知,原本当尚有诗十卷。今本当为传抄时脱逸,已非当年原本。
类书文集
鹤林集
诗文别集。四十卷。宋吴泳撰。《宋史》卷四二三《吴泳传》谓泳有《鹤林集》,不载卷数。其集,《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文渊阁书目》皆不著录。惟《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见之,亦云“缺卷”。知其集原未分卷。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不见其集,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四十卷:卷一至卷四收五古五十九首、七古二十一首、五律四十一首、五言长律二首、七律八十七首、五绝十首、七绝五
类书文集
侨吴集
诗文集。元郑元祐(1292—1364)撰。十二卷。元祐字明德,遂昌(今属浙江)人。至正间除平江路儒学教授,以疾去。后擢浙江儒学提举。卒于官。元祐右臂有疾,以左手书写,自号尚左生。有《遂昌杂录》。《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明弘治九年(1496)张习刻本传世。据张习跋语,郑元祐有《遂昌山人集》20卷,仅分为诗、文两大部分,没有按文体类编,“皆漫稿也”。又有《侨吴集》,“编次固当
类书文集
横塘集
南宋哲学家许景衡著。原集三十卷,自明代以后,传本久绝。该集从《永乐大典》中采掇编纂而成,共二十卷。诗六卷,文十四卷。景衡立身刚直,这在集中都有所反映。其奏议中如论童贯误国、辨宗泽无过、论王安石不当自便诸劄子,皆诚意恳挚,剀切详明。其他文章亦多关家国大计。主张为学之道在于“致知格物。反身而诚,物我为一”(《论学诗》)。其说理善于引譬。认为齐人食粟、越人食稻,但各以己食为美,其蔽在我。同样,世之君子
类书文集
横浦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张九成撰。本集为作者门人郎晔编。凡赋、诗4卷,余为论,策、进讲讲义、序、记、书简、杂著、题跋、赞、铭、祭文、墓志铭等各体著作。其书卷末原附《心传》、《日新》2录,因已有单本另行于世,故《四库全书》辑入此书时并从删削。张九成是宋代经学家,其说经之作,在此集中竟多达10卷。《四库全书总目》称:“陆游《老学庵学记》谓九成对策有‘桂子飘香’语,李易安作‘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
类书文集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诗文总集。一百十八卷。明张溥编纂。张溥(1602—1641)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崇祯间进士,授庶吉士,崇祯二年(1629)组织当地名士,创立复社,这个社团在反对阉党和抗清斗争中起过作用。唐以前作者别集至明末只存不到三十家,大多散佚,张氏在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冯惟讷《古诗纪》基础上,拾遗补阙,网罗放佚,辑成此集。上起汉代贾谊,终于隋代薛道蕴,两汉魏晋南北朝重要的诗人如曹操、曹植、王粲、阮籍、潘安
类书文集
翰苑集
二十二卷。唐陆贽(754—805)撰。陆贽字敬舆,唐代诗文家。嘉兴(今属浙江)人。十八岁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制科。授华州郑县尉、后授渭南尉、迁监察御史。唐德宗时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后转为中书舍人并兼翰林学士。后受谗毁,罢知政事。唐顺宗即位后诏还,诏未至而卒,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长于奏议政论,文章挥洒自如。其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其著作有《遗使录》、《备举文言》、《陆氏集验方》及《论议
类书文集
和靖集
宋代诗文别集。尹焞撰。尹焞由宋高宗赐号为“和靖处士”,因以名集。此集有8卷、10卷、4卷、3卷等不同版本。《四库全书》所著录为江西进呈的8卷本:卷1、2为奏札,卷3为诗、杂文、书,卷4为壁帖,卷5至7为师说,卷8为年谱。其中卷4之末附有朱熹、张栻跋,而其《师说》3卷则为其门人王时敏编辑。据《朱子语录》说,尹焞文字中有关朝廷者,多为门人代作。此集中诗仅6首,5首为七言绝句,另1首为墓铭诗。其中只有
类书文集
鹤山集
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诗文及学术著作集。了翁号鹤山,故名。109卷。魏了翁生平著述宏富,先是各自为集,此本是后人取其生平著作合编而成。原本100卷,后新增10卷,为刊行者所续入。凡制学文3卷,《周礼折衷》4卷,拾遗1卷,师友雅言2卷。其目共为110卷,而后序称107卷,因重订时,失于检勘,以《周礼折衷》并为3卷,以师友雅言并为1卷,又缺拾遗1卷,故实止此数。后重加校定,仍其所缺,析其所并,定为109
类书文集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