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picture/mlogo.png)
△《荀子》·二十卷(内府藏本) 周荀况撰。况,赵人。尝仕楚为兰陵令,亦曰荀卿。汉人或称曰孙卿,则以宣帝讳询,避嫌名也。《汉志·儒家》载《荀卿》三十三篇。王应麟《考证》谓当作三十二篇。刘向《校书序录》称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三篇,以相校除重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三篇,为十二卷,题曰《新书》。唐杨倞分易旧第,编为二十卷,复为之注,更名《荀子》,即今本也。考刘向《
儒家
△《新序》·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汉刘向撰。向字子政,初名更生。以父任为辇郎,历官中垒校尉。事迹具《汉书》本传。案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隋书·经籍志》,《新序》三十卷,《录》一卷。《唐书·艺文志》,其目亦同。曾巩《校书序》则云,今可见者十篇
儒家
国朝汉学师承记,共八卷,清江藩(西元一七六一~一八三一年)撰,为列传体之清代学术史,阐述清代汉学者家法之承受,经学之源流。始自阎若璩、胡渭,终于黄宗羲、顾炎武。计四十家、附传十六人,共辑五十六家汉学者之传记与学术思想。其首为阎若璩、胡渭、张尔岐、马骕等四家,卷八为黄宗羲、顾炎武等二家,以前者厚,后者薄。后人颇有非议之者。惟自此书之出,汉学门户,逐渐确立。现行本附录载有经师经义目录一卷、宋学渊源记
儒家
△《哤言》·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范氵来撰。氵来有《两浙海防类考》,已著录。是编随笔札记,亦语录之类。前有小引,称所著笔记二十卷,起辛巳,迄戊申,以年为次。每年有哤言附其后,因录出别为一册,凡八卷。其后二卷起己酉,迄癸丑,盖续所增入也。
儒家
△《温氏母训》·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温璜录其母陆氏之训也。璜初名以介,字於石,号石公。后以梦兆改今名,而字曰宝忠。乌程人。崇祯癸未进士。官徽州府推官。事迹附见《明史·邱祖德传》。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烈。璜有《遗集》十二卷。此书其卷末所附录。语虽质直,而颇切事理。末有跋语,不署名氏,称原集繁重,不便单行,乃录出再付之梓。案璜於顺治乙酉起兵,与金声
儒家
儒家
△《御制日知薈说》·四卷 乾隆元年,皇上取旧制各体文删择精要,得二百六十则,厘为四卷。第一卷论帝王治化之要,第二卷论天人性命之旨,第三卷论礼乐法度之用,第四卷论古今得失之迹。考三代以前,帝王训诫多散见诸子百家中,真赝相参,不尽可据。《汉书》所载黄帝以下诸目,班固已注为依托,亦不足凭。惟所载高帝八篇,文帝十二篇为帝王御制著录儒家之始,今其书不传。然高帝当战伐之馀,政兼霸术,文
儒家
△《庭训格言》·一卷 雍正八年,世宗宪皇帝追述圣祖仁皇帝天语,亲录成编。凡二百四十有六则,皆实录圣训所未及载者。盖我世宗宪皇帝至孝承颜,特蒙眷注。宫闱问视之暇,从容温谕,指示独详。而帝德同符,心源默合,聆受亦能独契,故?绎旧闻,编摩宝帙,敷由皇极,方轨六经。粤考三皇、五帝以逮於禹、汤、文、武,其佚文遗教,散见於周、秦诸书,而纪录失真,醇疵互见。故司马迁有百家称黄帝,其文不雅
儒家
△《孔子家语》·十卷(内府藏本) 魏王肃注。肃字子雍,东海人。官至中领军散骑常侍。事迹具《三国志》本传。是书肃自序云:郑氏学行五十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以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叠矩云云。是此本自肃始传也。考《汉书·艺文志》有《孔子家语》二十七卷。颜师古注云:非今所有《家语》
儒家
△《圣谕广训》·一卷 谨案《圣谕》十六条,圣祖仁皇帝所颁。《广训》一万馀言,则我世宗宪皇帝推绎圣谟以垂范奕世者也。粤稽虞代,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当时必有诰诫之文,今佚不可考。周礼,州长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纠其过恶而戒之。又族师,月吉则属民而读教法,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其法今亦不传。然而圣帝明王膺作君作师之任,其启迪愚蒙,必反覆丁宁,申以文告
儒家
△《吕子节录》·四卷、《补遗》·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陈宏谋编。宏谋有《大学衍义辑要》,已著录。此编亦《呻吟语》之节本,初刻於乾隆丙辰,后於戊午八月复得坤原书,知从前所据乃摘钞之本,多所挂漏。因采录初刻所遗者,复为补遗二卷,然摘抄之本实坤所自定也。宏谋掇拾其所弃,盖未考也。
儒家
△《御定资政要览》·三卷,《后序》·一卷 顺治十二年世祖章皇帝御撰。凡三十章,曰君道,曰臣道,曰父道,曰子道,曰夫道,曰妇道,曰友道,曰体仁,曰弘义,曰敦礼,曰察微,曰昭信,曰知人,曰厚生,曰教化,曰俭德,曰迁善,曰务学,曰重农,曰睦亲,曰积善,曰爱民,曰慈幼,曰养生,曰惩忿,曰窒欲,曰履谦,曰谨言,曰慎行,曰爱物。每篇皆有笺注,亦御撰也。体裁虽仿周、
儒家
△《读书偶记》·三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雷鋐撰。鋐字贯一,宁化人。雍正癸丑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是编乃其读书札记。大旨惟以朱子为宗,然能不争竞门户。如卷一中一条云:古人心最平,如孟子谓夷惠隘与不恭,君子不由,而又谓其为百世之师是也。后世如陆子静、王阳明、陈白沙,论学术者必辨之,谓其非孔、孟、程、朱之正派也。然其砥节砺行,以之针砭卑鄙俗夫,不亦百世之师耶?其持论特平。较诸讲
儒家
△《中铨》·六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汪应蛟撰。应蛟有《古今彝语》,已著录。是编皆其讲学之语。起万历丁亥,至乙卯,凡二十年。多详於儒释之辨,而於王守仁所云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语,论之尤详。以当日诸儒各立门户,应蛟欲无所偏倚,故以中诠为名云。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