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picture/mlogo.png)
△《心斋约言》·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王艮撰。艮字汝止,泰州人。王守仁之门人。《明史·儒林传》附载王畿传中。此书皆发明良知之旨。中有称先生者,皆指守仁。《明史·艺文志》载《心斋语录》二卷,此本改其名曰《约言》,又止一卷,亦《学海类编》之节本也。
儒家
△《孔子遗语》·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皆裒集群书所引孔子之言。观其孔子卜得贲一条,自记云,已见漆雕氏,第与此少异。孔子曰吾志在《春秋》一条,自记云,已刻再查。鲁哀公使人穿井一条,自记云,已见《集语》五卷。盖欲补宋薛据《孔子集语》之遗,而尚未成。书中引杨慎《丹铅录》,则近代人也。
儒家
△《拟学小记》·六卷、《续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尤时熙撰。时熙字季美,自号西川居士,洛阳人。嘉靖壬午举人。官国子监博士。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时熙师事刘魁,传王守仁良知之学,有所心得,辄为笔记。其壻李根,与其杂著编次之。时熙自序谓,名拟学者,言拟如此为学,而未知其是否也。书中於魁称晴川师,於守仁则称老师,不忘所本也。凡
儒家
△《藤阴札记》·(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孙承泽撰。承泽有《尚书集解》,已著录。是编乃其讲学之语,共一百馀条。大抵以程、朱为宗,而深诋金谿姚江,亦颇涉及史事。其论元许衡、刘因一条,谓衡不对世祖伐宋之问为是。而以因作《渡江赋》有我有名而众,彼无义而小,留我奉使,雠我大邦云云,过於尊元抑宋为非。不知二人生长北方,由金入元,皆非宋之臣子。乃於一百馀年之后,责其当尊邈不
儒家
△《一菴遗集》·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王栋撰。栋字隆吉,号一菴,泰州人。嘉靖中由岁贡生补江西南城训导,迁深州学正。初,王守仁良知之学有泰州一派,始於王艮。栋为艮从弟,故独得其传。所至皆以讲学为事。集分二卷,上卷曰会语正集、续集,下卷曰论学杂吟及各体诗文,并其门人李梴所记诚意问答之语。黄宗羲《明儒学案》尝称,栋意非心之所发一语,为独得宗旨。而又谓泰州之学时时不满师说,益启
儒家
△《学约续编》·十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孙承泽编。初,承泽尝辑周、程、张、朱之言为《学约》一编。是编又以明薛瑄、胡居仁、罗钦顺、高攀龙四家之语仿《近思录》之例,订为一集以续之。前有自记称,《学约》於二程同时不入尧夫。考亭同时不入南轩、东莱,故兹编亦不入月川、枫山、后渠、泾野、念菴、泾阳、少墟诸家云。
儒家
△《冯子节要》·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冯从吾撰。从吾有《元儒考略》,已著录。从吾以风节著,而亦喜讲学,无锡高攀龙、高邑赵南星皆称之。时官京师,会讲都城,至环听者院宇不能容。终亦以此招谤。是编即其各地会讲之语也。
儒家
△《考正晚年定论》·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承泽撰。是书以王守仁所作《朱子晚年定论》不言晚年始於何年,但取偶然谦抑之词,或随问而答之语,及早年与人之笔录之,特欲借朱子之言以攻朱子,不足为据。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等书,详为考正。以宋孝宗淳熙甲午为始,朱子是时年四十有五,其后乃始与陆九渊兄弟相会。以次逐年编辑,实无一言合於陆氏,亦无一字涉於自悔。
儒家
△《残本文华大训箴解》·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吴道南撰。道南有《河渠志》,已著录。初,宪宗成化十八年十二月,以御制《文华大训》二十八卷赐皇太子。嘉靖八年,世宗御制序文颁行。道南因按其篇章,前为之序,次为之解,次为之箴,以嘉靖十四年正月表上。此本仅存三卷,已非完书。
儒家
△《小学集解》·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蒋永修撰。永修有《孝经集解》,已著录。是编即其提督湖广学政时与《孝经》合刊者。注释甚略,而先贤爵里事迹与《小学》无关者乃载之颇详。於朱子著书之旨,似乎倒置矣。
儒家
△《近思录集解》·十四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文炤撰。是编取朱子之说散见各书者,附於《近思录》各条之下。其未备者则益以诸家之说,间亦自附己意。前有纲领数条,末附感应诗解一卷,训子诗解一卷。感应诗见《朱子大全集》,训子诗称传自黄榦,而无可证据。其诗浅俗,决非朱子所为也。
儒家
△《紫阳宗旨》·二十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宋王佖撰。佖,东阳人,即淳祐壬子作《朱子年谱序》者也。其书采辑《朱子文集》、《语类》,分诲人、析理、明经、论事四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其中注语有出朱子原文者,亦有出佖所增识者。考赵希弁《读书附志》,载晦菴先生《朱文公语后录》二十卷,注曰右东阳王佖记、杨方、黄榦、刘琰、黄灝、邵浩、刘砥、李煇、黄卓、汪德辅、陈芝、吴振、吴雉、林子
儒家